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刘邦形象
——以唐宋诗词为中心

2021-02-13 14:19
关键词:刘邦诗人

梁 中 效

(陕西理工大学 汉文化研究院/人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刘邦是西汉开国皇帝,推翻暴秦,击败项羽,创建西汉王朝,奠定了中华大一统疆域和政治制度的基础;改变了秦朝文化独裁政策,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为汉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刘邦在起兵之初虽然不喜欢知识分子,但豁达大度,重用三杰;立国之后,采用陆贾“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的建议,为西汉前期的统治思想奠定了一个基本模式。中国乃诗的国度,在两千多年灿烂的诗歌长河中,汉以降形成了历代诗人吟咏、描写刘邦的一系列诗歌作品。历代知识分子基本上以肯定刘邦的居多,刘邦以睿智大度和善于用人的杰出政治家形象出现在文人的笔下。近年来,学术界对“史书中的刘邦形象”涉及较多,如许晓燕的《〈史记〉刘邦形象浅析》[1]、张柳《身份视野下〈汉书〉中的刘邦形象研究》[2]等二十多篇相关研究,但当前研究对“文学中的刘邦形象”涉及较少,仅有李佳丽的《宋代诗歌中的刘邦形象接受研究》[3]、王磊的《俯仰皆成文章 褒贬自有春秋——古典诗歌中的项羽、刘邦形象比较赏析》[4]等极少几篇,而二者皆有其不足。笔者不敏,试图以诗证史,以史证诗,兼融文史,展现大文化视野下的刘邦形象。

一、统一天下的政治家形象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真正的大一统,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与社会形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赢得了诗人们的赞美。诗仙李白的《古风三》对秦朝的空前大一统高度赞扬。“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5]92唐代张祜《横吹曲辞·入关》:“都城连百二,雄险北回环。地势遥尊岳,河流侧让关。秦皇曾虎视,汉祖亦龙颜。”[6]183唐代是大一统的盛世,两大著名诗人充分肯定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宋代文弱局促,更崇拜秦朝大一统。宋代诗人曹勋的《秦王卷衣曲》云:“六国敛袵朝秦王,秦王宫阙高相望。美人充积盈椒房,金珠铅粉辉煌煌。”[7]21058宋代诗人王宏的《从军行》:“秦王筑城三千里,西自临洮东辽水。山边叠叠黑云飞,海畔莓莓青草死。从来战斗不求勋,杀身为君君不闻。”[7]45149罗公升《读史》“祖龙吞八荒,功名在开辟。”“长城空巍巍,千古表汉域。”[7]44358秦朝的威武之师和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让宋代诗人羡慕不已。秦始皇死后,秦帝国的大厦也随之坍塌。秦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是其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政策和“焚书坑儒”的文化独裁政策。王安石的《秦始皇》说:“勒石颂功德,群臣助骄矜。举世不读易,但以刑名称。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坚冰。”[7]6535尚法而贱儒,导致民众心灵失范。唐人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6]7654项羽和不读书的刘邦成为推翻暴秦的领袖。宋代诗人徐钧《坑儒四百六十余人》:“焚坑相距一年间,何事迟迟未出关。万里冥鸿罗网外,料应祸不到商山。”[7]42833这种野蛮文化政策下的漏网之鱼就是“商山四皓”,“商山四皓”最终为刘邦所用。秦的灭亡,留下了一系列惨痛的历史教训:一是怎样重构大一统的国家意识形态,让人民产生自豪感和向心力;二是怎样巩固国家的统一,达到地方和中央共治的目标;三是怎样对待知识分子,让他们成为国家治理的智囊团和文化整合的急先锋。这一切都是汉初统治者必须回答和实践的主要问题,刘邦生逢其时,担当起了转危为安的历史重任。陆贾常在刘邦面前称道《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刘邦起初很排斥,“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8]2084于是刘邦接受了陆贾的建议,令他探讨“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的原因。陆贾共写了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8]2084陆贾主张“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9]59“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9]62以陆贾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儒道互补,无为而治,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想。

刘邦推翻暴秦,创建汉朝,继承了周秦文化并推陈出新,初步建构起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汉家制度与包容融合的文化政策,深受古代文人墨客的肯定与赞许。初唐著名政治家魏征的《赋西汉》:“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6]441既肯定了刘邦统一天下之功,又赞美了他重视儒生叔孙通、陆贾等人,实行儒法道并行的文化包容政策。初唐诗人李百药《谒汉高庙》:“纂尧灵命启,灭楚余闰终。飞名膺帝箓,沈迹韫神功。瑞气朝浮砀,祥符夜告丰。抑扬驾人杰,叱咤掩时雄。缔构三灵改,经纶五纬同。干戈革宇内,声教尽寰中。运谢年逾远,魂归道未穷。树碑留故邑,抗殿表祠宫。沐兰祈泗上,谒帝动深衷。英威肃如在,文物杳成空。竹皮聚寒径,枌社落霜丛。萧索阴云晚,长川起大风。”[6]535赞美刘邦“干戈革宇内,声教尽寰中”,实现了全国政治上的统一,同时推行儒家教化,祭祀优礼孔子,“沐兰祈泗上,谒帝动深衷”,为汉武帝时期以儒家思想强化思想文化领域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宋代诗人罗公升的《纪秦汉间事二首》:“秦王狭百二,猛虎正负嵎。壮哉田家子,赤手摩其须。叩关固蹉跎,未觉此诗迂。沛公居山东,财色良区区。一朝咸阳去,始作帝者图。砀公倘不偶,陈中遂长驱。求知千载下,优劣当何如。九原已黄土,极目空欷嘘。”[7]44363刘邦是来自关东平民的“田家子”,勇敢反对强秦,在起兵之初虽然成功攻占沛县,自号沛公,但早年“酒色财气”的形象并无多大改变。攻占咸阳推翻暴秦,标志他除暴安良事业的顶点,但并没有如愿做关中王,而是在项羽的威势之下被迫离开咸阳到秦岭之南的汉中去做汉王,巨大的心理落差与事业跌落,让他转危为机,完成了由“酒色财气”之徒,到政治家、战略家的彻底转变。唐朝诗人王珪描写了这一转变历程。他的《咏汉高祖》:“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宾。高抗威宇宙,贵有天下人。忆昔与项王,契阔时未伸。鸿门既薄蚀,荥阳亦蒙尘。虮虱生介胄,将卒多苦辛。爪牙驱信越,腹心谋张陈。赫赫西楚国,化为丘与榛。”[6]429王珪是初唐名相和杰出政治家,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他认为刘邦奋三尺剑灭秦,与项羽争夺天下,虽然艰苦卓绝,但得到韩信、彭越、张良、陈平等谋臣猛将的帮助,最终消灭西楚而建立汉朝,成就了一代政治家的辉煌。唐代诗人于季子在《咏汉高祖》诗中总结了他的两大功绩与一大遗憾。“百战方夷项,三章且代秦。功归萧相国,气尽戚夫人。”[6]872在“夷项”与“代秦”的同时,丞相萧何与戚夫人也相助良多,但赵王刘如意并未继位,导致戚夫人被吕后折磨而死,这是刘邦最大的遗憾。

二、转危为机的战略家形象

秦汉之际,风云变幻,刘邦以平民子弟的出身走出了一条君临天下的人生之路,以亭长身份两次转危为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其总揽全局、驾驭群雄的战略家形象彪炳史册,其处变不惊、处逆不乱、能屈能伸、刚柔并济的战略智慧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历代诗人对此赞不绝口。

首先,刘邦推翻暴秦,解民众于水火之中,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刘邦和项羽都是推翻暴秦的英雄,但刘邦以不同于“秦政”的“汉道”来代替秦朝,超过了项羽。于季子的《咏汉高祖》:“百战方夷项,三章且代秦。”王毂《鸿门宴》:“殊不知人心去暴秦,天意归明主。”王绩《过汉故城》:“大汉昔未定,强秦犹擅场。中原逐鹿罢,高祖郁龙骧。”[6]486以上唐人的名篇佳作,皆证明刘邦在反秦斗争中有明确的战略与策略。唐人王珪《咏汉高祖》:“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6]429陈普《历代传授歌》:“秦帝始皇太暴虐,位传二世而已矣。汉室龙兴灭秦项,高祖刘邦赤帝子。”[7]43725邵雍《观棋大吟》:“灞上心非浅,鸿门气正滋。咸阳起烟焰,南郑奋熊罴。”[7]4452方岳《题高皇过沛图》:“芒砀真人赤龙子,一剑入关秦鹿死。”[7]39861这些宋代诗人的诗章佳句,皆说明在秦汉之际,刘邦顺应历史潮流,推翻“无道秦”,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与历史的肯定。明初学者方孝孺《歌风台》:“汉祖当时为帝王,龙泉三尺飞秋霜。五年马上得天下,富贵乐在归故乡。”[10]孙承恩《汉高祖》:“一剑兴王业,三章易暴秦。”[11]明代诗人也肯定了刘邦推翻秦朝过程中的战略,即用“约法三章”,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清朝林朝崧的《汉高祖》:“轵道降王拜马头,关中形势掌中收。布衣革命开新局,汤武当年起列侯。”[12]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在《汉高祖》诗中说:“身经百败事寻常,顽钝终能定四方。芒砀风云钟佐命,鸿门神鬼护真王。英雄那解治生产,富贵何须反故乡。莫唱西风残照曲,长陵烟树郁苍苍。”[13]由此可见,清朝文人对平民出身的刘邦格外尊敬,将他推翻秦朝视为“布衣革命”的“英雄”。

其次,善于用人与豁达大度是刘邦成为大战略家的潜质与实践追求,确保了刘邦能化危为机,走向辉煌。第一,重用张良,使他有了一位超一流的战略策划师。元代诗人王逢《题留侯小像》:“汉高三尺剑,子房三寸舌。刚柔两相济,秦降楚随灭。君不见乾坤狡兔飞鸟秋,脱使子房无世仇,箕栖颍饮死即休。”[14]第二,信任萧何,使他有了一位总揽后方,足食足兵的总后勤司令。宋代诗人徐钧《萧何》:“相国人夸佐沛公,收图运饷守关中。不知用蜀为根本,此是兴王第一功。”[7]42834第三,破格任用韩信,使他有了一位充满朝气、智慧超群的前敌总指挥。唐代诗人王珪《咏淮阴侯》:“秦王日凶慝,豪杰争共亡。信亦胡为者,剑歌从项梁。项羽不能用,脱身归汉王。道契君臣合,时来名位彰。北讨燕承命,东驱楚绝粮。斩龙堰濉水,擒豹熸夏阳。功成享天禄,建旗还南昌。千金答漂母,百钱酬下乡。吉凶成纠缠,倚伏难预详。弓藏狡兔尽,慷慨念心伤。”[6]429正因为有了萧何、张良、韩信的尽力辅佐,刘邦才能运筹帷幄,转危为机。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8]268所以,大唐盛世的英主唐玄宗在《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诗中说:“赤帝收三杰,黄轩举二臣。由来丞相重,分掌国之钧。我有握中璧,双飞席上珍。子房推道要,仲子讶风神。”[6]38唐代诗人许景先《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汉主知三杰,周官统六卿。四方分阃受,千里坐谋成。”[6]1135徐九皋的《咏史》:“亡国秦韩代,荣身刘项年。金槌击政后,玉斗碎增前。圣主称三杰,明离保四贤。已申黄石祭,方慕赤松仙。”[6]2120宋代诗人张镃在《杂兴》中说:“三杰隆汉业,六英夹唐宗。无人可能国,我欲振古风。”[7]31527张镃《读萧何传有感》:“汉祖肇炎图,三杰咸辅翼。功成及酬赏,相国独第一。”[7]31540诗人喻良能《咏怀》:“三杰从高祖,四皓屈留侯。”[7]26916沈继祖《又代上张帅太尉》:“三杰人材有重轻,子房呼字不呼名。”[7]29864而文学家曾巩在《垓下》诗中则将刘邦与项羽进行了对比:“三杰同归汉道兴,拔山余力尔徒矜。泫然垓下真儿女,不悟当从一范增。”[15]116项羽的失败,败在矜夸自我,不重视信任范增等杰出人才。这一切皆证明,刘邦善于用人,重用人才,能够从善如流,集思广益,是其成为战略家的最宝贵的品质,也是其君临天下的最大奥秘。在逐鹿中原的艰难历程中,“宽仁大度”的刘邦,招贤纳士,集中了各方人才,建立起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变成了孤家寡人,使其四面楚歌,自刎乌江。宋代诗人谢枋得《五星》:“五纬煌煌聚在秦,项王称霸沛公臣。谁知四百年天下,已属宽仁大度人。”[7]41401赞许刘邦“宽仁大度”。北宋著名文学家梅尧臣《项羽》:“羽以匹夫勇,起于陇亩中。遂将五诸侯,三年成霸功。天下欲灭秦,无不慕强雄。秦灭责以德,豁达归沛公。自矜奋私智,奔亡竟无终。”[7]3263-3264比较了刘、项二人的功业,认为项羽是“匹夫之勇”,刘邦才是“豁达大度”的战略家。宋人周紫芝的《读高帝纪》:“方从丰沛豪,起逐中原鹿。君王自神武,将士岂局促。当时分汉茅,素行甚污辱。屠沽与刀笔,杂然非一族。叔孙晚见推,韩彭旋烹戮。一弛复一张,往往如转轴。高皇躬独断,此理深照烛。英风渺何之,遗事空简牍。”[7]17108作者强调刘邦不仅用萧何等“刀笔小吏”和樊哙等屠狗走卒,也重用以叔孙通为代表的儒生和韩信等离楚归汉的大将。王十朋的《汉高帝》:“百战功成汉业新,咸阳置酒问群臣。区区高起王陵辈,岂识龙颜善用人。”[7]22681说明宋代诗人强调刘邦善于用人。明代人孙承恩《汉高祖》:“宽仁多伟度,明达更殊伦。好善若在己,听言如转轮。”[11]赞美刘邦不仅善于用人,而且能采纳部下意见。清代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高帝灭楚》:“知人不知人,刘项成败举。入关先得民,三杰寄心膂。大度纳善言,劳心历险阻。项籍匹夫雄,搏战力能御,骄慢轻哲贤,一增时龃龉。”[16]作者通过对刘邦与项羽的比较,证明刘邦知人善任,善于纳谏,最终击败项羽,统一天下。

最后,雄踞江河上游,纵贯秦岭南北的关中—汉中—蜀中三大盆地是秦朝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是战国秦汉时期的“天府之国”[17]。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8]2467因此,据有关中可以高屋建瓴君临天下。但项羽放弃关中,而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夺得关中,扭转了被动局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主动权。宋代诗人郑思肖《青门种瓜图》说:“百二山河势莫当,咸阳谁付与高皇。”[7]43390他的《汉高祖将韩信图》又说:“先入关中得计多,彭城未是汉山河。”[7]43390强调了关中“百二山河”的战略地位。明朝诗人张璨的《壮士篇》:“腰怀七尺剑,思欲从沛公。项籍妇人仁,不足与成功。乾坤动杀机,惨淡斗蛇龙。纵观天下势,形胜惟关中。据险临诸侯,孰敢当吾锋。古来豪杰士,不识刀与弓。良平真壮夫,筹画在心胸。樊灌鹰犬劳,萧何为发踪。君看帷幄里,实有万夫雄。”[18]赞美刘邦集团夺得关中,据险以临诸候。宋代诗人刘翰的《玉斗歌》:“汉兵咸阳未休舍,楚王长歌到戏下。项伯夜入张良营,沛公仓皇出城谢。自言戮力共攻秦,不意入关成此勋。闭关籍民备他盗,尽封府库待行军。项庄拔剑项伯起,汉楚兴亡在今尔。鸿门壮士斩关来,慷慨一卮谁惧死。君不见秦亡鹿走骊出倾,四方尽起诸侯兵。龙颜隆准泗上长,天之所授谁能争。英雄肯落他人手,独遣谋臣谈辩口。君王间道却归来,满地秋声鸣玉斗。”[7]27843-27844自注:“汉高帝真英主也,其入关则约法三章,封府库,子女玉帛略无所有,秦人归心焉。”“亚父知其勇,所以慨然碎其玉斗也,感之作歌。”[7]27843此诗则描写了刘邦能屈能伸在鸿门宴上智斗项羽的形象。地处关中与蜀中之间的战略要地汉中,则是刘邦汉国的所在地,是汉朝的发祥地。陆游《先主庙次唐贞元中张俨诗韵》:“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楼钥《送王粹中教授入蜀》:“高皇将坛在汉中,武侯八阵留鱼复。”[7]29365楼钥《送王仲矜倅兴元》:“汉都南郑启炎图,秦置石牛山径辟。淮阴拜将余高台,武侯葬处空松柏。”[7]29333正因为汉中是刘邦的兴王之地,是汉朝的发祥地,所以辛弃疾在《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词中说:“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19]充分肯定了汉中对汉朝的重要意义。明代诗人屠隆《沛县登歌风台吊汉高祖》:“彭城沛邑汉帝宫,山川峭拔风土雄。三月驱车犹烈风,高天卷沙白日蒙。牛羊散野城郭空,我来不见隆准公,但见平原草绿寒花红。隆准公,英雄哉!亭长去,帝王来。去时萧萧提一剑,来时千骑万乘驱云雷。椎牛置酒燕汤沐,黄屋左纛虹霓开。前殿歌风气逾猛,后宫击筑声复哀。百官欢呼父老醉,酒酣日落登高台。当时王气收,豪杰霍然起。他人裂土握重兵,公也苍皇奔迫不得止。须臾剑光奋,义旗指,函谷一破子婴死。鸿门不能惊,巴蜀不能喜。黄石为之用,白帝当之靡,韩彭如狙项如豕。往来大业五载耳,世上英雄有如此。吁嗟乎!咸阳宫殿空苍烟,彭城故都无墓田。神州赤县掌上悬,公也归来奏管弦。管弦欢娱欢不足,急雨飘风一何速。沛上山河已非汉,邑中父老死相续。故宫曾无片瓦覆,藤萝倒挂野人屋,歌风之碑烟霜磨灭不可读。遥望芒砀,郁乎高丘,青天不动黄河流。大雪垂垂幕其上,龙蛇虎豹纷蚩尤。千秋万岁后,魂气当来游。”[20]这首长诗则描写了刘邦“亭长去,帝王来”的大战略家形象,赞美他是“隆准公,英雄哉!”

三、高歌“大风”的文化形象

刘邦另一重大贡献,是直接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文化传统,整合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文化成果,在吸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文化的基础之上,奉行儒、道、法三家并重的多元文化政策。第一,改变了在马上打天下的草莽文化,重用叔孙通、陆贾等儒生文臣,使他们与具有道家情怀的张良等人共辅朝政,逐步建立儒家礼义文化体系。《汉书·礼乐志》云:“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21]883第二,崇儒尊孔。高祖十二年的十一月,刘邦亲自到曲阜用太牢祭祀孔子,太牢是祭祀的最高等级,就是用一头牛、一头羊、一头猪来作祭品。刘邦的这种尊孔行动意义重大,不仅促进了汉初儒学的发展以及文化事业的前进,而且开启了后世皇帝尊孔崇儒的先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诗人对此评价甚高。明人孙承恩的《汉高祖》说:“鲁邦经一祀,国脉倍精神。”[11]将刘邦祭祀孔子上升到国脉传承的高度。

刘邦虽然年少时不喜读书,不重产业,不礼敬儒生,但还是有较好的文化修养,他的《大风歌》名扬天下。“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8]274刘邦还有《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缯缴,上安所施?”[8]1634这两首歌的气魄都很大,而且志向高远,具有王者气象。唐代诗人胡曾《咏史诗·沛宫》:“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6]7434在江苏沛县至今仍保护着歌风台。唐代诗人鲍溶《沛中怀古》:“烟芜歌风台,此是赤帝乡。赤帝今已矣,大风邈凄凉。惟昔仗孤剑,十年朝八荒。人言生处乐,万乘巡东方。高台何巍巍,行殿起中央。兴言万代事,四坐沾衣裳。我为异代臣,酌水祀先王。抚事复怀昔,临风独彷徨。”[6]5522唐代沛县的“歌风台”已是名胜之地。唐代诗人林宽《歌风台》:“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6]7001称赞刘邦不仅是英雄,而且解诗。宋代诗人贺铸《歌风台词》:“汉祖高风百尺台,千年客土生蒿莱。何穷人事水东去,如故地形山四来。江淮犹沸鲸鲵血,八十一车枉归辙。白叟逢迎皆故人,牢酒欢呼惜将别。崤渑迢遥非我乡,死生此地何能忘。酒阑鸣筑动云物,青衿儿曹随抑扬。尔时可无股肱良,端思猛士守四方。君不闻淮阴就缚何慨慷,解道鸟尽良弓藏。”自注:“歌风台在沛县郭中。”[7]12498诗人既肯定刘邦功业,又批评他杀害韩信。胡仔的《歌风台》:“碑存溪石高嵯峨,汉字漫灭新镌讹,台非旧築行人过。赤帝当年布衣起,老妪悲啼白龙死,芒砀生云凝夜紫。一朝花发咸阳春,老剑磨血消京尘,归来故里天上人。千古斜阳愁色里,草没荒城狐掉尾,不信英雄化为鬼。”[7]22529诗人描写了刘邦由布衣到天子的过程。汪元量《歌风台》:“百尺荒台禾黍悲,沈思往事似轮飞。洛中车驾秦皇去,沛上风云汉帝归。鹰入塞榆冲雁阵,鹘穿城树破鸦围。东徐金少英雄恨,留与行人歌是非。”[7]44002描写了刘邦是家乡的骄傲。著名政治家、宋代文人楷模的文天祥也有《歌风台》:“长陵有神气,万岁光如虹。有时风雪变,魂魄来沛宫。壮哉游子乡,一览万宇空。击筑戒复隍,帝业慎所终。重瞳爱梁父,此情岂不同。锦衣绚行昼,丈夫何浅中。缅怀首丘意,自足分雌雄。尚惜霸心存,慷慨怀勇功。不见往来事,烹狗与藏弓。早知致两生,礼乐三代隆。匹夫事已往,安用责乃翁。我来汤沐邑,白杨吹悲风。永言三侯章,隐隐闻儿童。叶落皆归根,飘零独秋蓬。登台共恓恻,目送南飞鸿。”[7]43040诗人将关中刘邦长眠之地与故乡沛县联系起来,认为如果刘邦让韩信善终,那汉代的治绩可以与夏商周三代相媲美。元代诗人傅若金《沛公亭》:“遥山寂寂对危亭,坏础欹沙柳自青。四海久非刘社稷,千秋犹有汉精灵。丰西水散烟沉浦,砀北云来雨入庭。坐想酒酣思猛士,歌风台下晚冥冥。”[22]虽然汉朝已逝去千载,但歌风台所承载的汉文化精神仍然鲜活。

元代诗人张昱《过歌风台》:“世间快意宁有此,亭长还乡作天子。沛宫不乐复何为?诸母父兄知旧事。酒酣起舞和儿歌,眼中尽是汉山河。韩彭受诛黥布戮,且喜壮士今无多。纵酒极欢留十日,感慨伤怀涕沾臆。万乘旌旗不自尊,魂魄犹为故乡惜。从来乐极自生哀,泗水东流不再回。万岁千秋谁不念,古之帝王安在哉?莓苔石刻今如许,几度秋风灞陵雨。汉家社稷四百年,荒台犹是开基处。”[23]全诗描写了刘邦由亭长到天子的过程,最有含金量的是最后一句:“汉家社稷四百年,荒台犹是开基处。”明代诗人叶向高的《歌风台》:“泗水亭边御辇过,只今人说汉山河。风云独护兴王地,父老争传击筑歌。酒散夕阳宫树冷,台临春岸野花多。最怜楚舞情愁绝,遗恨千秋尚不磨。”[24]诗人认为“歌风台”就是兴王之地。王洪《歌风台》:“赤精自天启,黄屋凌空开。富贵归故乡,遂筑歌风台。佳人弄瑶瑟,故老持金罍。酒酣自击筑,浩歌何雄哉。飒爽龙虎姿,旷荡风云怀。顾为万岁后,英魂尚归来。回首望彭城,孤台亦崔嵬。百战功不成,千载令人哀。”[25]赞美刘邦富贵归故乡,同时哀怜项羽。吴世忠《歌风台》:“君王昼游日,壮士俱锦衣。犹怜沛父老,争睹汉旌旗。汤沐开新邑,风云慑旧威。祇应千岁后,魂绕故乡飞。”[26]诗人还是很感慨刘邦对家乡的热爱。明代诗人沈明臣的《歌风台歌》:“汉帝初平四海回,《大风歌》激楚声哀。彭城王气千年足,芒砀寒云万里开。父老只知亭长去,山河都属沛公来。故乡欢饮无多日,泗水依然绕旧台。”[27]描写了故乡民众对刘邦成功的自豪和对《大风歌》的热捧,《大风歌》既表达了刘邦浓浓的乡情,更展示了“苞举宇内,囊括四海”的大汉雄风。宋代诗人楼钥在《置酒沛宫诗》中说:“汉祖功成后,时因过沛宫。还乡上心喜,置酒故人同。高会延遗老,酣歌和众童。穷欢新笑乐,起舞旧英雄。慷慨悲游子,轩昂赋大风。永为汤沐邑,何用筑新丰。”[7]29543大唐皇帝唐玄宗在《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中说:“长怀问鼎气,夙负拔山雄。不学刘琨舞,先歌汉祖风。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笼。人事一朝异,讴歌四海同。”[6]40可见,唐玄宗李隆基也极为欣赏刘邦的文武之才和《大风歌》的豪迈。因为,《大风歌》中有求贤若渴的人文情怀和天下大一统的包容精神。正如宋代诗人陈普在《咏史上·汉高帝》中所说:“诗书礼乐敢忘钦,自是而翁力不任。莫把溺冠轻议论,要观过鲁太牢心。”自注:“高帝所溺冠,皆腐儒也;所嫚骂,皆不才也。洛阳陆贾、郦生,趣一时之利,皆腐儒耳。张良则不嫚矣,其取用纠合,不过以就一时之功,不谓人才至于是也。”[7]43795诗人提醒我们:第一,刘邦喜爱有真才实学像张良那样的人才;第二,刘邦已转变为汉朝文化政策的奠基者。正如清朝人章烶所说;“重瞳漫敌谁知勇,隆准轻儒实爱才。”汉朝建立后的刘邦,已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由瞧不起儒生的统帅转变为崇儒尊孔的文化创造者,成为在秦汉之际扭转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领航人,成为汉朝文化多元包容政策的奠基人,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位尊孔祭孔的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其影响极为深远,值得重视。

四、杀戮功臣的负面形象

刘邦在反秦战争中由弱转强,在楚汉相争中最终击败项羽,创建汉朝,成为一代杰出的封建帝王,其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善于用人,吸纳人才,汲取集体的智慧。但西汉王朝建立后,随着政权的稳固,刘邦开始对功臣下手,最大的悲剧是杀害了杰出的军事家韩信。

刘邦与项羽相比,最大的反差是出身不同。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而刘邦来自社会下层,不喜读书且轻视儒生。唐人章碣《焚书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6]7654明代人杨基的《感怀(十四首)》:“隆准入关中,不读半卷书。”[28]这里的“隆准”指的是刘邦,他面部形象最大的特点是鼻子大、鼻梁高,被称为“隆准”。刘邦不但读书少,而且轻侮儒生,甚至当众“溺儒冠”。唐人储光羲“高帝黜儒生,文皇谪才子。”[29]宋人胡宏《观建安七子书》:“所以汉高帝,慢骂轻文儒。”[30]王禹偁《四皓庙》:“秦皇焚旧典,汉祖溺儒冠。”[7]659晚清诗人龚自珍在《汉朝儒生行》诗中也说:“生不逢高皇骂儒冠”[31]。但刘邦让后世称道的是,创建汉朝之后,很快改变了这种不良习气。清人章烶在《将坛怀古》中说:“重瞳漫敌谁知勇,隆准轻儒实爱才。”作者批评了“重瞳”项羽,肯定了刘邦。

韩信在楚汉相争之时,统帅大军南征北战,纵横驰骋,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与刘邦、项羽颇有三分鼎立之势,正如蒯通所言:“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8]2034但韩信不为所动,谨守臣节。宋代诗人张俞《韩信坛》云:“汉用亡臣策,登坛授钺时。须知数仞土,曾立太平基。”[7]4716拜将坛奠定了大汉基业。但终因功高震主,由齐王改封楚王,先被刘邦借口游云梦擒于陈,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当下已定,我固当亨!”[8]2037虽被赦,改封淮阴侯,终被杀于未央宫钟室。唐代诗人王珪在《咏淮阴侯》中说:“秦王日凶慝,豪杰争共亡。信亦胡为者,剑歌从项梁。项羽不能用,脱身归汉王。道契君臣合,时来名位彰。北讨燕承命,东驱楚绝粮。斩龙堰濉水,擒豹熸夏阳。功成享天禄,建旗还南昌。千金答漂母,百钱酬下乡。吉凶成纠缠,倚伏难预详。弓藏狡兔尽,慷慨念心伤。”[6]429全诗叙述了韩信的功业发展过程,伤怀他被杀。诛杀功臣,开创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唐代诗人刘禹锡《韩信庙》云:“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6]4118伴君如伴虎。唐代诗人殷尧藩《韩信庙》云:“长空鸟尽将军死,无复中原入马蹄。身向九泉还属汉,功超诸将合封齐。荒凉古庙惟松柏,咫尺长陵又鹿麋。此日深怜萧相国,竟无一语到金闺。”[6]5570表面上是吕后下令杀了韩信,实则是刘邦允许的。宋代诗人郑獬《题淮阴侯庙》云:“汉高不得淮阴将,天下雌雄未可知。力劝君王回蜀道,便携诸将破秦师。故人斩首诚非策,女子阴谋遂见欺。终使英雄鉴成败,未图功业自先疑。”[7]6864当然,韩信被杀也有其自身恃功自傲,没有像张良那样急流勇退,也未能像萧何那样自污形象。唐代诗人李绅《卻过淮阴吊韩信庙》云:“功高自弃汉元臣,遗庙阴森楚水滨。英主任贤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龙鳞。贱能忍耻卑狂少,贵乏怀忠近佞人。徒用千金酬一饭,不知明哲重防身。”[6]5488尽管有韩信政治上不成熟的因素,但大开杀戒却是刘邦的污点。王翰《读韩信传》:“有功当记录,有罪当准理。忘功治其罪,汉祖少恩耳。不忍一身诛,况及三族死。千载胡公言,为雪泉下耻。”[32]胡曾《云梦》:“汉祖听谗不可防,伪游韩信果罹殃。十处辛苦平天下,何事入擒入帝乡。”[6]7435由此看来,唐人大多为韩信打抱不平。宋代诗人钱昆《题淮阴侯庙》云:“筑台拜日恩虽厚,蹑足封时虑已深。隆准早知同鸟喙,将军应起五湖心。”[7]1183宋人饶节《谒汉高帝庙》:“狗烹兔死已千载,雷动风行尚一方。过客若余秦父老,拜祠应有泪浪浪。”[7]14563宋人似乎更维护皇权的至尊。佚名诗人《拜将坛》云:“登坛猝使一军惊,旗鼓九天汉业成。丰沛从龙多贵相,王侯似狗任君评。诛锄固尔椒房令,反复谁知相国情。千古难销钟室恨,空留抷土在城堙。”[33]13所以,刘邦诛杀韩信,虽然直接由吕后出面,但猜忌功臣,诛其三族,过于惨烈,是其不可抹去的一大污点。

另外,刘邦是平民出身的皇帝,让后世文人产生“羡慕忌妒恨”的复杂情感,这在元朝格外突出。元朝虽然统一天下,但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因此元代散曲家睢景臣等人对当年不尊敬知识分子的刘邦没有好感。他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百般讽刺嘲笑刘邦。“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你须身姓刘,您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埧扶锄。”“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称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34]611-612实际上作者借批评、贬低刘邦来发泄对现实的不满。

刘邦开创了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的汉朝,“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6]429虽然起兵前不喜读书,称帝后又杀戮功臣,但杰出政治家的地位不可动摇。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彪、班固父子对刘邦评价甚高,代表了汉代主流社会和文人学者对刘邦的肯定,甚至赞美。班彪在《王命论》中说:“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苗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21]3087班彪将皇权神授与乘时而起相结合,给刘邦创建汉朝戴上了神圣的光环,但同时肯定了他的“宽明仁恕”“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与雄才大略。班固在《汉书·叙传》中用诗化语言写道:“革命创制,三章是纪,应天顺民,五星同晷。项氏畔换,黜我巴、汉,西土宅心,战士愤怒。乘畔而运,席卷三秦,割据河山,保此怀民。股肱萧、曹,社稷是经,爪牙信、布、腹心良、平、龚行天罚,赫赫明明。”[21]3108强调了刘邦抓住机遇,转危为机,重用人才,崛起巴、汉。《史记》与《汉书》是后世文人学子案头必备的文化经典,直接影响了文人墨客对刘邦的评价,所以历代文人诗词基本上对刘邦持肯定态度。但刘邦的负面形象也颇为突出,其人格与形象的复杂性也许与地域文化有关。南北文化结合部上的徐州培育了刘邦,而汉中成就了刘邦。日本著名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徐州这一带,“相当于华北与华中的分界线。历来独裁者多出现在文化的分界线上,这是因为受了两种不同文明和风气的锻炼,头脑的运转比较复杂,最适于在乱世应付困难局面。”[35]102其政治家、战略家形象深入人心,得到历代诗人赞许。被誉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认为:“就中国人来讲,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他们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更加圆满地将数亿的民众在政治和文化上团结了起来。”他说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分裂对抗的,“但是,汉朝以后就放弃了战国时代的好战精神。汉朝第一代皇帝刘邦重新统一中国是在遥远的公元前202年。在此之前,秦始皇所完成的政治统一靠的是武力压制,所以他死了以后,地方性的国家主义开始反弹。到了汉朝的刘邦他将中国人民族感情的落脚点彻底地从地方分裂主义转向了世界主义。而且,与秦始皇挑衅性的专制言行正好相反,他巧妙地利用自己的世俗智慧完成了转向。未来统一世界之人,就像中国第二个取得伟大成功的统一者那样,要有世界主义的思维,同时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还要具备世俗的智慧。在现在的各民族中,针对世界一体化这一避免人类集体自杀的唯一出路,用了两千多年培养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是准备得最充分的。我认为,不只是旧世界的一半,能够给人类居住、行走的地球上全部地区带来政治统一的未来政治家的原型应当从汉朝的刘邦身上寻找。”[36]354池田大作也认为:“汉高祖刘邦再次完成了对中国的政治统一,确实是值得高度评价的历史伟业。”[36]355汤因比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史学大师和历史哲学家之一。池田大作被誉为世界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世界文化名人。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的对话中,对刘邦高度评价,让我们惊诧,但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佳作似乎可以支撑两位文化名人的观点。实际上,中国古代从唐宋到明清时期的诗人们,用他们的诗歌华章,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刘邦形象,值得珍视。

猜你喜欢
刘邦诗人
最帅的诗人
朽木颂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诗人”老爸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