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皮影戏研究新变

2021-02-13 14:19李跃忠
关键词:皮影戏皮影动画

李跃忠, 罗 杨

(湖南科技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湖南 湘潭 411201)

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革命浪潮,将人类社会推向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这一概念,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时最先提出。对“新媒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3,中国学者宫承波则提出“新媒体”有广义和狭义含义。其中广义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等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而狭义的“新媒体”则专指“新兴媒体”[2]4,本文所称的新媒体是广义的。由于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在新媒体兴起的时代,我国皮影戏(也称影戏、灯影戏等)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就。据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检索,进入21世纪以来的二十年时间里就产生了关于皮影戏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2 300余篇,研究生学位论文300余篇,图书(专著、资料汇编)200余种。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皮影戏研究除继续沿袭传统媒体时代的一些范式外,也发生了不少新的变化。

一、丰富了皮影戏新媒体传播的策略研究

传统的皮影戏研究视角,最先是立足于戏剧戏曲学的视角,考察这一特殊戏剧艺术的起源、形成、历史发展,探讨它的音乐唱腔、剧本唱词、剧目题材、舞台艺术以及影人的雕制工艺、分类、操纵技巧等问题,或者仅介绍影偶。如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的《滦州影戏》[3]、佟晶心的《中国影戏考》[4]等文章,其内容就基本如此;195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皮影大全》即是一部各地皮影影人选介的书,其他如《皮影戏艺术》[5]《青海灯影音乐》[6]《四川皮影》[7]等著作,或较全面、系统的介绍皮影戏这一戏剧艺术,或侧重研究皮影戏的某一方面。其次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一些新的视角,如我国台湾学者对台湾皮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的艺术人生做了详细采录,出版有《皮影戏艺师——许福能艺师生命史》[8]等著作,这其实就是内地近些年兴起的“口述史”研究;也有从民俗学角度研究皮影戏相关习俗的,如李跃忠的专著《中国影戏与民俗》[9]及论文《略论道教与中国影戏的发展》[10]《丧仪中的影戏演出特点及其民俗文化功能探析》[11]等均是探讨皮影戏戏俗的,而龙开义则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了浏阳的皮影戏[12]。

人类社会虽然在20世纪下半叶就已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但新媒体的真正普及则是在21世纪以后。受新媒体发展的影响,21世纪以来,皮影戏研究的视角更趋多元化。在这一时期,上述传统的视角仍继续存在,但也增加了一些与新媒体有关的研究,拓宽了皮影戏的研究视角。如关于新媒体传播皮影戏的策略研究便是一个新的视角。

较早研究新媒体传播皮影戏的是汪沛。2014年,他在《皮影艺术新媒体传播研究》一文中阐述了皮影艺术新媒体传播的构成要素,分析了皮影艺术新媒体传播模式的内涵、形态、类型、特征及传播策略等。作者认为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皮影艺术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都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不同特征。作者将皮影艺术的传播主体分为政府部门及从业人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成员、传媒机构及媒体人;皮影传承人与皮影团体;皮影艺术的受众三个层次。认为其传播媒介主要为皮影艺术网站、数字皮影博物馆、皮影艺术虚拟社区以及皮影艺术播客;传播模式从线性传播模式向非线性的、去中心化的互动传播模式发展,又可分受者与传者、受者与受者、传者与传者等三种传播模式[13]。汪沛的这一研究,不仅对皮影戏的传播有着较为重要的实践意义,也为皮影戏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受其影响,产生了一批皮影戏的新媒体传播研究论文。如由婧涵《望奎皮影戏的新媒体传播研究》[14]、管弦《新媒体视角下的甘肃皮影戏传播策略探析》[15]、赵梓汐《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探究——以安徽省马派皮影戏为例》[16]、薛倩《新媒体社交短视频平台中的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以抖音中的华州皮影传播为例》[17]等均是这一类型的论文。不过要指出的是,后来的不少成果大多是就某一地域性皮影戏的传播作研究,观点、视角没有太多突破。

杨晗通过田野调查、问卷、建模,对陕西皮影艺术在新媒体交互体验平台中的应用设计进行了探索,认为其有文化体验服务和文化共创服务两种形式;提出陕西皮影文化体验服务的新媒体交互体验平台概念设计是“利用情境交互设计的方法进行体验情境的创设和洞察,通过把握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服务场景,串联整个服务的前中后以及服务延伸场景中的相关交互体验设计”,未来皮影艺术在新媒体交互体验平台发展趋势中的设计要点应为“共创体验、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服务场景、语音与图形界面结合等”[18]。杨晗的这一研究,对加强皮影戏的传播以及创新发展既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也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二、拓展了新媒体环境下皮影戏保护和创新发展研究

新媒体不仅给皮影戏的传播带来了巨大助力,也为皮影戏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因此,一些学者便开始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来保护、发展皮影戏。这一研究虽然出现的较晚,但相关成果并不少。这类研究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类:

1.利用新媒技术保护皮影戏的研究

较早对其进行研究的是耿鸿业。他在《皮影戏的数字化应用与研究》一文中,从艺术内容的数据化文件、数字化虚拟时空艺术、数字化动画与动影艺术、数码交互艺术、数字化虚拟博物馆等专题内容探讨了皮影戏保护的数字手段与方式[19]。该文研究的基点是利用新媒体来保护皮影戏,其理论和实践意义都是显而易见的。但不足的是,作者文中主要篇幅是对皮影戏这一戏剧艺术本体的介绍,而对其数字化、数据库等创建的理论探索、具体实践分析不够。

2.利用新媒体创新发展皮影戏的研究

较早从这个视角来进行研究的是武婵娟、过宏雷,他们“着眼于从皮影的演出原理、形态演变、人文社会学意义等多角度探讨皮影艺术给网络媒体设计的启示”,并在其基础上提出网络媒体概念设计方法:皮影的表演形态演变为交互屏幕的媒体设计概念;皮影的视觉形态演变为三维屏幕的设计概念等[20]。利用新媒体创新发展皮影戏,这是一个较有实践价值的话题,故此有较多的学者涉足其间。如戎震对“唐山皮影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交互艺术、网络新媒体、数字博物馆以及计算机动画等形式中的结合与运用”[21]作了探讨,段兰霏、张正学对新媒体视域下山东皮影艺术的创新发展做了研究,提出“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山东皮影戏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和媒介传播,在内容上加入动画片和故事片元素,结合社会热点进行皮影戏内容上的原创设计。山东皮影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突破造型和设计上的局限,使山东皮影戏的整个舞台表演多样化和时尚化,从而更好地吸引皮影戏的观众,利用新媒体的多种手段形成山东皮影戏产业链的上下游布局,最后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良性发展态势”[22]的发展策略。

还有既谈利用新媒体保护皮影戏,也谈利用新媒体创新发展皮影戏的研究。如王巍以云南腾冲皮影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数字化建设的设想,提出了从影视动漫的呈现、新媒体舞台剧的展现、数字博物馆的再现、互动游戏的开发、借助移动媒体平台进行推广、专门的网络平台建设六个方面的建议[23]。这些措施中,有的是将皮影戏进行数字化保护,有的是利用新媒体传播皮影戏,还有的则属利用新媒体进行皮影戏的创新发展的策略研究。

3.某一具体新媒体形态运用于皮影戏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的研究

新媒体的媒体形态丰富,如动漫动画、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因此也有学者对某一专门的新媒体形式对皮影戏的保护、传播和创新发展展开研究。较早探讨这一问题的是钱恒。2011年时,他探讨了数字化时代皮影艺术形式在商业动画广告设计中的应用问题[24]。朱鹏、郑仲元则探讨了新媒体语境下数字动画皮影艺术发展的困境,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作者认为皮影戏在表演上的特点“与动画艺术表现形式较为相似,所以将两者融合起来,可以做到相互补充与创新。运用皮影艺术中精湛的雕刻技术、丰富的任务造型以及多样化的色彩表现方法为我国动画提供灵感,同时本土文化也能够穿插到动画艺术中,为我国动画创作引导新方向。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动画还能够弥补传统皮影在表演上遇到的困难。新式皮影艺术不再需要影箱或者戏台,也不需要人们通过耍杆操作皮影人物运动,只需要运用数字动画为皮影艺术发展与传承提供新思路与新方向。”[25]薄芙丽、张路光《探索新媒体舞台上的数字皮影艺术——以动画片〈三岔口〉为例》[26]亦属此类文章。周倩则对江汉平原皮影的数字化传承及手机APP设计应用研究作了研究。作者建议从现场视频录像、数字动画制作、互联网络传播、数据库建立、虚拟展厅建设等五个方面对江汉平原皮影进行数字化保护,并设计了一款“江汉平原皮影APP”[27]。

三、研究成果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图文并茂和音视频并存

传统媒体时代,皮影戏研究的成果一般是以纸质文献(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但在新媒体时代,皮影戏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除了论文、著作、研究报告外,还有其他的形式,如数字博物馆、数据库、产品设计等。

传统媒体时代,皮影戏研究成果,除专门介绍影人的图书有较多的图片外,多数成果只有文字描述,少数成果偶尔也会配少量照片或者手绘插图。但在新媒体时代,这一情形发生了改变。新媒体具有多媒体化的特征。我们知道传统平面媒体是以文字、图像表达为主,广播使用声音传播,电视运用影像、声音进行传播。而新媒体则不同,它在表达形式上突破了传统媒体特性的限制,可以是文字、声音,也可以是图像、动画等。且随着数码产品的逐渐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人们可以做到随时摄影、摄像,海量保存,随时调取。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皮影戏研究成果不再仅仅是文字表述,不仅可以做到图文并茂,甚至能随文附上皮影戏演唱的视频、音频的二维码,供读者扫码观看、收听。如笔者2019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小戏·湖南卷·影戏分卷》一书,除120万的文字外,尚有110张照片,并附有1段纸影制作工艺的田野调查视频、7个影戏剧目的原生态演唱视频[28]。视频由出版社制作成二维码放在版权页,读者通过微信扫码便可欣赏。

以上说的是纸质成果内容的变化,至于一些完全以新媒体为依托完成的成果,其呈现的内容就更为丰富了。如笔者2014年完成的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湖南纸影戏艺术数字化博物馆”,在最终成果,即数字化博物馆里(http://zyx.hnust.edu.cn/index.htm)上传了文字520余个条目,近20万字,图片1 800余张,视频时长22小时。而中国美术学院彭建波完成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皮影数字博物馆”(http://shadow.caa.edu.cn)其内容更为丰富:“通过图文、影音和动画等形式展现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戏。收录皮影雕刻作品48 000余件,民国皮影唱腔文件190余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皮影表演节目800余个,皮影口述历史200余个;另有皮影动画、皮影平面设计等衍生产品;此外,还提供皮影机构与人物数据库、皮影文献数据库、皮影网站导航。”[29]

四、研究成果传播的方式更多,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传统媒体时代,皮影戏研究的成果传播方式较为单一,最常见的是文字传播,即以书刊、杂志的形式在社会上传播。受书刊、杂志发行时间、发行数量的影响,相关资讯通常只有特殊的群体,即研究皮影戏,或研究与皮影戏相关领域如戏剧戏曲学、民俗学、音乐学、历史学的专家学者才会主动去接受它们,故其传播范围有限,传播效果并不明显。此外,纸质媒介不易保存,在一定时间后,其能留存下来的数量很少。如1937年的时候,吴晓铃在《歌谣》发表《关于“影戏”与“宝卷”及“滦州影戏”的名称》一文,讨论皮影戏与“宝卷”的关系[30],由此引发了佟晶心[31]、叶德钧[32]、吴晓铃[33]三人间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这是一个令皮影戏传承人、皮影戏爱好者,以及戏剧戏曲学、民间文学、民俗学、宗教学等专业领域学者感兴趣的话题,应算是一个“热点”话题,但其传播范围在当时显然是很小的,受众只限于极少数能读到该杂志的读者。数十年后,当时出版的《歌谣》杂志现在仅在为数不多的单位,如中山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有保存,但其借阅极为不易。而在新媒体时代,皮影戏研究成果传播的上述困境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新媒体形态的多样性,使得皮影戏研究成果传播的方式更多。在新媒体时代,皮影戏研究成果的传播,传统的纸质文献传播仍存在,但它们还可能以如下形式进行传播:知识平台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数字图书馆、豆丁等收录或转发;杂志社、出版社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发布;皮影戏数据库(数字博物馆)收录、转发;受众转发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相关的微信群、QQ空间、QQ群。

而新媒体具有的交互性、超时空性等特征,使得皮影戏的研究成果传播范围更大、效果更显著。新媒体的交互性,指任何使用新媒体的用户理论上都能既是受传者又是传播者,因此任何利用新媒体读到皮影戏研究成果的受众,均有可能将其转发到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相关的微信群、微博等媒体。新媒体的超时空性,即是指新媒体因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卫星,完全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里,用户只要有相应的信息接收设备便可接收到由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因此新媒体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检索,在相应平台、网站或者数据库等查阅皮影戏研究成果。故在新媒体时代,皮影戏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更大、效果也更为显著。

五、结语

综上所论,可见新媒体的出现对皮影戏的研究带来了许多变化,为皮影戏研究带来了新的学术增长点。但我们也要看到现有研究成果中,重复者、泛泛而谈者不少。为推进皮影戏在新媒体时代的研究,我们以为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就研究者来说,一定要深入了解皮影戏文化的特征,要充分把握区域性皮影戏的地域特色,惟有如此,研究方能深入,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辗转引用皮影戏这一文化符号的基本内容;其次,要明确研究是就皮影之“形”还是皮影之“神”来开展其与新媒体各角度的研究,而不能面面俱到,否则会出现以介绍皮影戏之艺术本体为主,而真正融合新媒体的研究却分析不多的现象,使研究立足于新媒体视角的特色不鲜明;再次,不管是就皮影戏的新媒体传播、传承还是就其创新性发展的研究,均应对皮影戏的传承主体、受众群体等做一定的抽样调查,立足于一定的“事实”再进行相应的讨论,否则其立论就会给人以空中楼阁之感。

皮影戏是一种有着多重价值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有40余个县市区的皮影戏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数百个县市区的皮影戏进入了省、市、县级的保护名录。如何利用新媒体保护、传承、发展像皮影戏这样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是当今学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相信随着新媒体相关学科专业如数字媒体专业、传播学、设计学、广告学、动漫专业等学者的介入,皮影戏之研究,乃至其创新性发展都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猜你喜欢
皮影戏皮影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我们来演皮影戏
做个动画给你看
皮影戏
动画发展史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我的动画梦
不老的皮影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