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莉,李颖超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2.深圳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0)
通过笔者多年的调查和观察,高校写作课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不善于用细腻的笔触去刻画细节;第二,文字枯燥,内容空洞,缺乏感染力;第三,也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不太会组织和设计故事情节,行文像记流水账。基于这些问题,建议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学生“故事情节设计”能力的培养。
要从心理上吸引读者、强化作品情感共鸣的效果,离不开具有感情悬念和反讽转折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来源于对普通生活的仔细挖掘。张爱玲在《谈看书》中说道:“社会小说是作者的见闻或熟人的事。题材也是很普通的事,而能道人所未道,看了使人想着‘是这样的’;再不然是很少见的事,而使人看过之后会悄然说‘是有这样的’。我觉得文艺沟通心灵的作用不外这两种。二者都是在人类经验的边疆上开发探索。在西方近人有句话‘一切好的文艺都是传记性的’。”[1]135,140
优秀作家的写作似乎总是关乎自己的生活,其眼睛总是观察着宇宙万象的细微变化,文字体现着自己的生活和周围世界的变化。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而言,个人故事是最宝贵的金矿。情感具有共通性,每个人藏在心里的感情可能同时也是别人感受过的,把生活中这些真实的情感描绘出来,让读者一起体验,并吸引他们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就是创作的机会。鼓起勇气把真实的故事原原本本地讲述出来,深入探究自己情感的真相,这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但是如果保持诚实的写作态度,别人就会更容易理解我们所写的故事,因为真实的情感是连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
故事情节的设计包含人物、困境、行动和目标四个部分,综合运用这四个部分可以有效组织情节,强化作品情感共鸣的效果。如《拆弹部队》的故事情节:
一支高效特种兵部队中的炸弹拆除小组,在任何人都不可信任的、充满敌意的城市中一起工作,负责识别与拆除炸弹。他们必须学会互相依赖、互相保护才得以生存。
这段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指的是“一支高效特种兵中的炸弹拆除小组”,“困境”指的是“在任何人都不可信任的、充满敌意的城市中一起工作,负责识别与拆除炸弹”,“行动”是“必须学会互相依赖、互相保护”,“目标”是“得以生存”。反讽转折设计是实际上他们不得不在那个城市中“聚集一起”,但他们任何人都不可信任。
一旦找到一系列动人的生活片段,自然而然地就开始进入组织情节的过程。按照以下公式的顺序去思考与构思我们的故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回答这些问题:谁(人物)?困境是什么?行动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将故事中那些令人动容的感情记录下来,将令读者发出赞赏的“啊哈”声的事件的来龙去脉写下来,再添加适当的戏剧冲突,就形成了一个故事[2]59。
读者首先需要被故事人物吸引,才会继续阅读,进而产生深刻感触。有感召力的人性美能促使读者本能地融入故事并产生自然的人性倾向,尤其是看到人物处于困境时。为了牢牢吸引住读者,使观众与陷入困境的主人公同舟共济,在开始设计故事情节前,需要尽快让读者与故事的主人公建立情感联系,以建立人物共鸣的方式介绍故事的主人公[3]10。威廉·福克纳说:“人性是唯一不会过时的主题。”[2]91一个人物是一件艺术品,是对人性的一个比喻。学习写作的我们需要潜入人物的心灵,探索人性的内在特质,然后设计一个具体的事件。这个事件的发生完全符合这个人物特有的本性,能够引发其踏上一条求索之路,迫使其竭尽全力去赢得一个丰富而深刻的人生。这一求索无论是以悲剧收场还是以完美的结局告终,都一定能揭示出主人公的人性[4]158-167。
人物设计开始于两个主要方面的安排:人物塑造和人物真相。
作为写作者,可以通过日复一日地记录生活而获得关于人物各个方面的知识:年龄和智商;性别和行为举止;语言和手势风格;房子、汽车和发型、服饰选择;教育背景和职业;性格和气质;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住在哪儿、住得怎样……这一切特征的总和使得每一个人都独一无二,因为每一个人都是通过遗传给予和经验积累组合而成的仅此一个的个体。这种各种特质的独一无二的组合便是人物塑造。
对人物进行塑造时,无论人物呈现出来的外在面貌如何,其性格才是人设的重点。人设崩塌和戏剧性反转是吸引读者的有力情节:有些人表面慷慨大方,其实自私自利;有些人一开始看起来忠厚老实,经过时间的检验,发现其其实并非如此。真相潜伏于人物面具之下,了解人物本来面目的唯一方法就是看其在两难之下如何选择,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采取哪种行动。压力愈大,其选择愈能更加深刻而真实地揭示其性格真相。如果一个人选择在一个说谎将不会使他获得任何好处的情况下讲真话,则这一选择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同样一个人在说谎可以给他巨大利益的情况下依旧坚持讲真话,那么,我们便能感受到诚实是其性格的核心。如《闻香识女人》中面对巨大诱惑和威胁而坚持不告密的学生查理,显示了其遵守承诺的品格。
思考一下以下场景:
两辆汽车在公路上飞驰。其中一辆是非常普通的老且旧的小汽车,车上挂着给乘客用的微信二维码卡片,开车的是一个来自农村偏僻地区的男人,一个不苟言笑、性情内向的中年男人,靠开黑的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他并驾的是一辆光可鉴人的新宾利,车的主人是一位衣冠楚楚、有钱有势的律师。两人具有完全不同的背景、价值观、人格和气质,从任何可以想象的方面而言,他们的人物塑造特征正好相反。突然,在他们前面,一辆载有孩子和老人的巴士失去控制,撞到了高架桥上的一根水泥柱子上,大火燃起,将乘客困在了车内。现在,在这一可怕的困境之下,这两人的本来面目究竟是如何?
谁选择停车救援?谁选择继续前行?他们都有继续往前开的理由。那个黑的司机担心,如果他卷入这场事故,警察也许会发现他开黑的,给予他无法承担的罚款,这样他的一家老少就没有经济来源了。律师担心如果他万一受到伤害,第二天他就无法出庭了,那可是他辛辛苦苦坚持了几年的非常重要的案子,他的当事人也可能因此而受到巨大损失。在这样的压力下,假设他俩都猛踩刹车,停了下来。
这一选择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人物线索。但是,谁停下来是为了帮助他人?停下来是因为被当时的情景吓得没法再往前开了还是其他原因?假设他俩都是为了帮忙,谁选择去打电话叫救护车然后等救护车到来,而谁选择冲进燃烧的汽车里?这一选择更深层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又假设他俩都击碎窗玻璃,爬进燃烧的车内,熊熊大火中,他俩都意识到,只剩下一秒钟的时间可以救出最后一个乘客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律师是伸手去够远处的小孩还是顺手拉出身边的胖子?黑的司机的本能又会让他如何反应?是去救远处那个穿着很土的老农民,还是趴在他脚边打扮很时尚的女士?他们将如何做出“苏菲的选择”?
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物塑造深处,我们也许会发现,我们原以为会采取英雄行为的人却被发现是个懦夫;我们原以为行为怯懦的人却被证实是个英雄。人性渗透的不可见力量也许会促使他们做出一个不由自主的选择,从而暴露他们无意识的外貌、身份偏见。无论这个场景最终会被写成怎样,压力之下的选择将会剥下人物塑造的面具,我们将窥探到他们的内在本性和性格真相[5]6。
反衬人物塑造来揭示人物性格真相,是所有优秀故事讲述手法中的基本要素。生活教给我们这一真相:看似如此其实并非如此[2]。人不可貌相,表面特征下掩盖着深藏的本性。无论他们说什么、举止如何,若要了解深层的人物性格,唯一的途径就是看他们在压力之下如何选择。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角色,其行为特征是“好人,老实人”,到故事的结尾,依旧是他最初表现出来的样子,没有秘密,没有反转,那么读者就会非常失望。当人物塑造和人物真相完全吻合,当内心生活和外在表现一致时,这个角色就会因浅显和没有维度(矛盾冲突)而令人乏味。
读者能从与人物塑造截然相反的人物深层性格的反复揭示中获得无穷兴趣,例如:狄更斯《双城记》中的卡顿,读者在一开始阅读小说时会觉得他是一个颓废、冷酷、无情且懦弱的人,一个“绝望了的苦力”。他冷漠地告诉大家,“我不关心世上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关心我”。但是,美丽善良的露西的出现像一道山泉,滋润了他干涸已久的心灵。于是,他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改掉了多年的坏习惯,对将来也一下子有了希望。他爱上了美丽善良的露西,却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爱她,而且他还身患严重的肺病,将不久于人世。最终,他把对露西的爱埋在了心底。读者读到这里时,也为卡顿心碎,希望他能从痛苦中走出来,他很快赢得了读者的心。露西与达尔奈结婚后,卡顿对达尔奈充满了羡慕,心中十分难过、万分失落,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为达尔奈和露西送上自己最诚挚的祝福,和达尔奈在小酒铺里为了自己心中爱着的人碰杯,然后将装满朗姆酒的杯子摔在了后方墙上。他深爱露西,不求任何回报,只是希望露西能够“不时想起有这么一个人”。最终卡顿代替达尔奈走上了断头台,用鲜血和生命实现了对露西的爱的承诺。
《闻香识女人》中的弗兰克中校出场时,是一个生活糜烂、脾气暴躁的盲人军官,他清高自负、浮夸刻薄、倚老卖老,就连最亲近的亲戚都忍受不了。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人见而远之的糟老头,为何后来没有引起观众的反感,反而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理解呢?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或许就是因为弗兰克的真实。弗兰克的经历可能是虚构的,但他身上表达的感情却是真实的,被命运玩弄后,他也会和普通人一样,变得愤怒、绝望,逃避问题又自暴自弃。他外表狂妄、傲慢、蛮横,但却有一颗勇敢、自由、敏感的心;他睿智、风趣,有一个有趣的灵魂;他是一个极其自尊、正直、热爱生活的人。《闻香识女人》以反衬的手法表现了人性的美好,接受了人性的多元。正是这种多元,使《闻香识女人》远离了陷于虚伪说教的窠臼,而以自然的情感为动力,给予人真实的感受。它敲碎了只有优秀品质的英俊男主角这一壁垒,敢于坏、敢于烂,在这些黑暗之处,人性珍贵的宝石也能熠熠生光。弗兰克的人物形象之所以立体、有信服力,在于他熟知构成他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他眼神空洞,脸颊却显得硬朗:他故意用无理的语言,却又刻意带着优渥的自信。他抑扬顿挫的声调,可嘲讽别人体现自己聪明;可温柔取悦女性;也可掷地有声唇枪舌战。他叼着烟,倒着酒,绕过酒杯去开收音机——他刻意将这种时而细腻温柔的美展现在他的轮廓里,让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铁汉柔情、值得推敲[6]149,171。
在人物塑造的对照和反衬中进行人物深层性格的揭示,对主要角色而言是一条根本原则,主要人物必须得到深刻的塑造,他们的内心绝不能和他们的外表一模一样。塑造一个让读者喜欢的人物并不是意味着创造一个尽善尽美的人,作品中的人物也会遭遇我们所遇到的不公平;当陷入困境时,他们也可能在错误的时刻说出愚蠢的话,我们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些共鸣特质越多,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就越丰满,形象更具力量和深度,读者就越感到亲切。
所有精彩的故事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写作故事情节,我们需要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方式建立困境,揭示现实,使自己与故事中的核心人物能够情感相通,然后竭尽所能使读者明白情节中的行动是以解决困境为最终目的,以此来吸引人们读故事。
有效的困境是令情节引人入胜的法宝,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力,也是所有故事的起点。许多优秀的故事均从一种不那么令人愉快的生活困境展开情节,或者以这种困境作为情节的催化剂,设置主要角色被卷入巨大的灾难中或陷于毁灭性的新闻中,从而被迫转换生活方式,而且情势紧急,他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使自己不再沉溺于过去的痛苦而重新振作起来。
电视剧《傲骨贤妻》的故事情节:在检察官丈夫遭受丑闻被捕入狱后,众叛亲离的妻子不得不收拾残局,她重操律师旧业并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女主角是一名重返职场的律师,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法律案件和由于她丈夫的丑闻而引发的困境。这一困境紧紧地抓住我们的眼球,因为它使人联想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许多最新的头条新闻。主人公如何抛开已经发生丑闻的人的配偶身份、为保护她的家庭而开始新的生活呢?编剧用与普通人情感体验相关联的生活场景与观众保持情感相通,使观众感觉身临其境一般,相信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就生活在身边。观众们为什么会喜欢和追着看这部电视剧?因为他们了解剧中主角作为中年全职太太的困境,渴望知道她采取了什么行动,如何克服困难,使生活与工作同时再度顺利扬帆起航。
电影《弱点》的故事情节是:一个大个子、没上过学的可怜男孩儿,被一个有钱的白人家庭收养后,感受到了爱与家庭的温暖,不久后在学校与橄榄球赛场上脱颖而出,最终加入国家橄榄球联盟。困境(反讽)在这里表现出强烈的观影诱惑。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可怜男孩儿”是如何在学校里得到大家的认可,并在球场上成为全国橄榄球赛的希望之星呢?故事情节中的这个困境是编剧的邀请信,它勾起了我们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以获知故事中更多的细节的强烈欲望。谁不想从一无所有的底层爬上成功的金字塔?这就是影片讲述的普罗大众心目中关于梦想实现的故事。如果更深入地挖掘这部电影的内涵,本片展现给我们的故事就是面对生活的困境如何克服,这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这种生活场景对于普通人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我们对这一点都心有体会,并且在生活中有着丰富的体验与感悟,因此在观影过程中会不断地受到故事情节的鼓舞。影片讲述的励志故事将会对观众今后的生活起到一定的暗示与启发作用。这种影响力是所有编剧的奋斗目标,那就是在编写故事的同时要认真思考,如何将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通过人物、场景传达给观众,使他们在离开影院后仍然可以回味与思考。它能帮助我们增加对故事理解的深度,能从故事中人物的这些经历中获得感受与经验。
优秀的作品通过为故事的主人公准备完整而充分的情节,供读者进行足够的情感积淀,由联想与心境而产生移情,进而引出人物行动。行动与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情感目标决定人物行动的选择,人物行动的选择又导向对应的目标。
电影《拆弹部队》以队长汤普森的牺牲作为故事的开头。队长以身殉职了,主角杰姆斯将要代替他去做相同的工作,杰姆斯将面临与汤普森相同的随时牺牲的危险。这一情节使主人公在电影开场时就命悬一线,紧紧揪住观众的心,让观众不免联想到自己,从而产生移情:主人公必须采取行动去解决这一困境。移情的作用是引发主角和其他两位队员桑伯恩和埃尔德里奇的共同行动和共同目标:拆除简易爆炸装置,完成一段时间的值守后回国轮休。在外部共同目标之下,每个队员又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杰姆斯想要成功完成拆除简易爆炸装置的任务,晋升职位,因此他工作(行动)时满怀激情。“战争就是一种毒品。”他向长官解释如何用最佳方式拆除简易爆炸装置时说,“用这种方式拆弹你是不会死的,先生。”透过这些话语可以令观众直视他的内心世界,对我们理解其性格非常有帮助。这一点在桑伯恩与他的对话中也有直接的体现:“我的工作就是保证你的安全,现在我们可以继续开始执行任务了。”桑伯恩通过这一话语在影片中确立了自己的行动目标,那就是保护他的队长和完成任务。而埃尔德里奇的内在目标就是活着,在目睹队长牺牲之后,他一直被死亡阴影困扰。影片的中间还有一个由移情而引出人物行动的剧情:一方面主人公杰姆斯的行动风格很鲁莽,是个不顾一切后果的疯狂家伙,全队随时会因他的鲁莽而送命;另一方面,桑伯恩应该保护自己队长的安全,埃尔德里奇希望能继续活下去,队长的安全与全队人的性命被置于困境的两头,一边是身份职责使然(外在目标),另一边是生存的保障(内心选择),如何取舍?编剧可能对这种生活曾有过深度体验,这个两难困境同样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内心,让观众不免产生身份认同感而移情,认为必须采取行动去解决这一困境。因此,桑伯恩暗示杀死杰姆斯(行动),并以此作为他和埃尔德里奇拯救自己的方式。这部影片展示了在故事中如何从困境引申出人物行动和目标的模式:设置困境,产生移情,引出行动,导向目标。
建立核心人物的困境和目标是故事结构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故事中的障碍、不断升级后的障碍都与目标遥相呼应。如果困境与目标不甚清晰,故事不能循着既定的目标发展,那么观众的情感就会摇摆不定,作品可能就会无人理会或惨遭淘汰。
如何从困境中生发出清晰的目标?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去挖掘。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想一想其人生目标,看看它们是否清晰地存在于自己脑海中,是否能明白准确地表述出来。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应该去考虑一下如何证明它们的存在,以及明确它们是什么。无论写剧本还是写故事情节,写作者都只能写自己了解的事情。如果连作者自己都不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那么写出来的故事会更令人感到迷惑。
许多刚入学的大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人生目标是什么、自己需要什么。许多艺术家的现实困境也在于此,他们容易在追求艺术与现实的生活之间摇摆不定,想要心无旁骛地追求自己的艺术事业,又不忍家庭为此承受重担。这样的矛盾令他们内心倍感痛苦。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回顾过去生活中所面对的困境,当面临两种同样令人不满意的选择时,学生会选择哪条路继续前行,而目标又在哪里。
在对生活中的困境进行了一定的挖掘与研究之后,创作时就不断会有不少真实的情节浮现在作者眼前,可以将其信手拈来运用于故事写作之中。学生们会自觉地进入对人生目标的思考阶段,思考什么样的选择才是内心的真正向往。当然,也需要考虑隐藏在这个目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追求目标的方式与方法。通常很多人的困境源于对失败的恐惧,即便是社会上最具影响力的成功人士也大都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之后,才开辟了成功之路,这些都是学生们需要留心的地方。如果能够清晰地看到隐藏在目标与困境之后的真理,并不断地挖掘与研究它们,认真地体验与感受它们,就可以在故事中更加灵活地运用真实的感情,与读者建立起情感的通道,使读者在阅读故事的时候,更容易接受作品传递的信息。比如陆庆屹的《四个春天》,用文字记录下他父母和家人在贵州独山县的日常,赋予平凡的人和事以温度与质感,同名电影获得第十二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长片奖。
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生活中的困境与目标与其他人分享,学会如何从亲身经历中获取经验和教训。个人的经历如同宝藏一般,在那里可以发现情感线索,那将是故事中吸引与感动读者的重中之重,找到它、表现它才是写作的终极目标。
回想生活中那些痛苦的经历,比如亲人患病、失去恋人、父母离婚等,那些事件都是一系列事件导致的变故。《水浒传》就是如此,如一系列连续的事件导致了林冲最终的结局。在这个过程中,通常存在一个具有催化作用的情节,然后往往是一系列糟糕的决定与障碍,最终导致人物困境的产生。可以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哪些重要的节点自己身处困境,必须采取行动而最终绝处逢生;又有哪些事件,导致生活出现转折点,而此时,我们已经深知只能前行,不能回头;在各种不同境遇下自己分别采取了哪些行动,导致事件发展进入高潮。总之,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考虑。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行动,使每个人的结局大不相同,故事情节的建构也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