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新星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与核心课程。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新闻的采编流程和信息的传播流程都在发生变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和终端等方面高度融合,形成了从内容生产到发布的全媒体化趋势,单一的传播流程已被新闻产品的多样化取代。在不同媒介高度融合和媒介产品多样化的全媒体环境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也应该顺应媒介环境的变化而改革,以培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同时,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新文科建设、一流专业建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等成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如何建立起单门课程与宏观问题之间的联系成了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思考的问题。对“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也能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提供具体的、有价值的经验。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是相关学者和教师关注的内容,目前对该课程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整体上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等进行探讨,如有学者认为该课程的教学“应以掌握技能为终极目标,丰富课程教学方法”[1];二是从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讨论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学者撰文重点论述了混合式教学法的实施方法和模式,分析了混合式教学法的优势以及目前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2];三是特定院校或专业的课程教学研究,如对地方高校、独立学院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四是媒体环境变化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关系研究,有学者认为“在媒介变革时代,新闻教育应该以更加开阔的时空视野重新发现专业价值,进而重塑自身知识体系及教学模式”[3]。
上述这些研究虽然涉及该门课程改革的许多方面,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思考不具体、不深入。许多研究都是从采访与写作的技巧层面出发研究课程改革,但没有指出要通过该门课程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在新闻采写报道的创新、舆论引导、媒介生态构建等方面应承担什么责任。缺乏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缺乏对专业的理性和深入认识。(2)缺乏高度。有些研究虽然涉及课程改革与媒体环境变化的关系,但依然囿于对“新闻采访与写作”单门课程进行研究,没有将之与其他课程、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使得教学改革依然只是对单一课程的讨论,没有将课程之间的壁垒打破以实现课程和学科融合的高度。(3)没有展示教学改革的成果。绝大多数的研究依然停留在理论阐释的层面,没有展示切实的有价值的教学改革成果。(4)没有将课程建设与新文科建设、课程思政、学科建设与转型等问题联系起来考量,因此很难建立起单门课程改革与其他宏观问题之间的有机联系。
综上所述,在媒介环境的变化与教育改革的推进中,“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改革是必须、必要的,且对该课程改革的思考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课程层面,而应该站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发展、学科融合与改革等高度来更全面、更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
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目标不仅在提升课程的效果与质量,而且要在新文科建设、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重塑教育教学新形态等方面贡献有价值的成果。
首先,新闻传播学科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弘扬主流价值观、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载体。把握好时代发展大势和高等教育发展大势,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是新闻教育界追求的目标。通过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融合的转型,将新闻传播学科从基本上以报纸为核心的平面的、静态的“史论+实务”的人文社会科学,转为“史论+实务+经营管理+运营策划+信息技术”的立体化、动态综合型的学科,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各个方面是新闻传播学科改革的方向。“新闻采访与写作”在新闻学专业建设中具有核心作用,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在全媒体背景下努力探寻多学科融合对采写报道的意义和价值,并努力在改革实践中找到通过该课程加强新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道路,为新文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提供具体而有价值的经验。
其次,媒体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全媒体格局正在形成。面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深度融合中带来的内容、渠道、平台、机制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新闻传播学的专业教学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引导和培养学生在思想认识、理论认知和实践操作等方面都具备成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能力。“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需打破传统的课程教学一直以来存在的媒体领域的划分,使学生不仅熟悉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方法与技巧,还要学习新媒体的技术与方法,培养全媒体人才。具体说来,应该让学生了解不同介质的传播特性并掌握不同的新闻采访写作技巧,在实践方面既精通传统的新闻采访写作方式,也能驾驭其他各类报道手段。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在全媒体背景下更好地讲述和传播中国故事的能力,树立起“既能写出在中国社会形成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的作品,也要立足国际舞台,讲好立体、多彩的中国故事”[4]的目标,从技术上到理念上为成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而不断努力。
再者,教育部推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2.0”,指出要“深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4],明确了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要加强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教学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具体来说,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是牢记社会责任,通过理论学习与采写实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发展变化、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二是进一步明确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媒介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了抢占受众市场,感官化、碎片化、同质化的信息充斥各类媒体,而在自媒体上,各种片面甚至虚假的信息层出不穷。因此,要培养学生用专业的采写报道呈现事实,树立专业媒体的权威性,成为舆论的引导者。三是要通过对不同类型新闻报道的了解和研究,让学生对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有更全面的认识,能够在作品中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应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贯彻,让学生知晓在全媒体语境下如何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形成的话语表达好、阐释好,从而为培养有深厚情怀、责任担当的新闻传播人才做出贡献。
最后,信息技术在当今时代已经成为助力教与学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手段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对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供给、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5]。“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改革应着力于建设优质课程资源、深化协同育人理念,为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重塑教育教学新形态做出贡献。课程改革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等多种类型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作为一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应该主动对接主流媒体,邀请各类有经验的全媒体一线人才进入课堂并带领学生进行采写报道实践,构建专业学院与专业媒体协同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教育教学新形态。
落实到具体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中,“新闻采访与写作”应从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多个角度出发,将专业能力与思维素养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专业知识与价值引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协同育人相结合、实践活动与作品考核相结合,让学生成长为掌握专业技能的“专才”和具备全方位素质与能力的“通才”,以此为目的,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探索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改革新模式。
在课程教学理念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应将掌握新闻采访写作方法和技巧的“专才”教育与培养深厚人文素养的“通才”教育进行融合。
从构建新闻传播学科专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来看,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应从专业知识与整体素养方面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使他们形成专业思维,增强人文素养,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进行互补融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从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教学目标来看,只有让学生成为掌握新闻采访写作方法与技巧的专才,才能凸显新闻传播学科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在信息时代更快更好地让受众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而只有重视培养深厚人文素养的通才教育,才能让学生在时代与传媒环境瞬息万变的背景之下形成大格局、大视野,从而对世界发展及新闻事件有更理性的认知和更准确的传播。此外,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在新闻采访写作中,会使他们具有观察社会中的各种人、各种事、各种问题和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兴趣,使其作品产生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感共振。
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话语体系上来看,新文科新闻传播教育要培养能够在跨国交流中更多地发出中国声音、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些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掌握采访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更需要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自觉,具备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由此改变跨文化传播中的不对称和单向度局面,更好地讲述和传播中国故事。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应将精通传统规范采写报道方式的“专才”教育和了解各种媒介传播特点、能够进行多元创新报道的“通才”教育进行融合。
新闻业和新闻专业教育在全媒体时代对传媒人才都提出了新要求,除了精通传统规范的新闻采写报道方式,也必须掌握多元化的报道手段(文字、图像、视频、新闻可视化和交互式新闻等)。因此,“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应着眼于媒体环境的变化,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采写报道能力。
此外,传统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都侧重于消息和通讯的采写,对特稿、深度报道等新闻形式缺少系统的讲述和实践。在信息可以经由新闻当事人迅速传播的公民新闻时代,传统媒体在报道时效和获取独家新闻方面已经失去往日的优势。而在信息繁多复杂的时代,深入挖掘事实来龙去脉的深度报道无疑可以满足受众对信息更深层的需求。同时,致力于新闻人情化、故事化的特稿也更能丰富受众的阅读体验。但这两种形式都不是普通人可以完成的,掌握这两种形式需要从新闻选题、调查采访和写作报道等方面进行专业化的系统训练。虽然已经进入了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但如果学生掌握了深度报道和特稿等形式的报道方式,其专业竞争力将大大增强。所以,“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改革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让学生掌握更能体现专业优势的报道体裁。
在教学过程中,“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应改变以前基本由学校老师教授的情况,聘请来自一线的有经验的媒体人介绍新闻采写报道的新趋势,教授学生相关的方法和技巧,并且带领和指导学生选题、采访和写作,以不同形式呈现报道各个环节的工作,在“协同育人”的理念下培养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之外,“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还应搭建作品展示平台,让学生的作品能集中展示,并将优秀的作品推向主流媒体平台,让学生对新闻采写报道有更直观的认知,也从内容到形式上对“什么是好的新闻采写报道作品”有更清楚的判断。
在舆论引导和价值塑造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应育思想道德教育于课程教学,将培养新闻信息发布者的“专才”教育和通过新闻作品传递价值、引导舆论,具有情怀与责任担当的“通才”教育进行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并且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力,用好了造福国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带来难以预见的危害。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在信息生产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6]“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改革应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价值引导、进行人格塑造,并且认识到提供客观真实、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的重要性。“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落到实处,从而为培养有深厚情怀、担当意识的新闻传播人才做出贡献。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应重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将对专业知识进行单纯传授的“专才”教育与“知识传授+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的“通才”教育进行融合。
新闻学专业是一个注重实践的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业务类课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课程。传统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主要方法是教师围绕规定教材进行讲授,这已经难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需求。在全媒体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今天,“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将从以“教”为中心转变成以“学”为中心,即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虚拟仿真等教学手段、案例分析等教学引导、实践操作等教学环节把学生带到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中去,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实践和表达机会。同时,在考核方式上打破传统的以试卷检测为主的考试模式,将学生采写报道的新闻作品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内容纳入考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业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应该跟随这种变化进行改革,并且将这种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才能在媒介环境的变化中具有应对的能力和专业的优势,并且具备开阔的眼界和深厚的情怀。同时,全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改革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也需要紧随时代不断做出调整,这也需要相关的学者和老师保持关注、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