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楠 王春晖
摘要:美国格林伍德小学语文主题精读课程的设置颇有新意,不囿于词汇、句法、修辞、体裁等语言文学类内容的学习,而是将政治、经济、历史和自然等内容纳入其中,阅读视野开阔,体现“用语言,看世界”的课程思想。其中的“文学名著”模块,不仅按主题精选经典文学名著中的多个完整章节作为阅读教材,更是深度、多元地探究主题意义,可以视为常规课文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和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外的一种新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精读课程;文学名著;“发展人物关系”
主题精读课程,是美国威斯康星州河瀑市于1955年建立的第一所完全小学——格林伍德小学(与初中脱离,实行K6教育,在当地以阅读和数学教育质量著称)的语文学科重点课程。主题精读课程占据语文教学总课时的一半,由负责本班的一位教师完成所有的教学。它以“主题”和“精读”为特点,包括政府和公民身份、历史文化、经济、生命科学、文学名著等十大模块,既涉及自然科学知识,又涵盖历史人文要义,选题涉及面十分广阔。课程实施横贯两个学期,共计30周左右,每周5课时,每天1课时,每课时40分钟,通常三周左右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该课程的教材选自美国基准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出版社以出版卓越的阅读教育图书而著名。
“发展人物关系”是主题精读课程“文学名著”模块中的一期主题。它基于文学名著原文阅读,围绕“为什么我们要重视人物品质?”这一核心问题,按“认识人物—分析人物品质—分析人物品质所影响的人物关系”这一逻辑线索展开教学。
一、 教学策略
本文所涉的这节课,阅读材料是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选用《贝琪回归》《野营生活》《森林游戏》《汤姆的秘密》四大章节。教学并非按照原著的章节顺序实施,而是按“发展人物关系”的逻辑线索来布局,且呈现短篇阅读至长篇阅读的难度递进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虚构的小说人物,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实生活中人所具备的品质和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教学中,力图从关键事件、多维关系、插画叙事与对话特征等方面,深入阐释和体会人物性格、品质、关系及其造成的影响。
(一) 识别情节发展的关键事件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粗读全文,理解故事大意,提出疑问并猜想后续情节。接着,学生与同伴一起查找情节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最后,学生根据所列关键事件写出精炼且富有条理的概要。例如《野营生活》一章,教师引导学生探寻出第一个关键事件“汤姆和哈克乘坐木筏逃离了小镇,偷跑到一座小岛上冒险”,并区别关键事件和普通事件的差异在于:关键事件是以主要人物为中心,位于关键的时间节点,并推动叙事的发展情节。然后,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与同伴积极交流,记录每个关键时间点发生的事件及主要人物言行,如“镇上的大炮突然打响了”“男孩们明白有人淹死了,因为人们在用放大炮的方式祭奠”“男孩们发现人们祭奠的对象正是他们自己,瞬间觉得自己是个英雄”等,按照时间发展顺序,给这些事件标上序号,运用关联词或增减部分词汇等技巧串联所有关键事件,形成一篇描述男孩们在岛上野营冒险的概要。在此过程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运用便利贴在段落旁边记录下思考要点——既可以是答案,也可以是疑问。
教学从一开始就关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关键事件并及时概括,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复杂章节内容的序列化梳理能力和对要点的把握能力。
(二) 比较人物关系的影响作用
考察人物关系,不光是分析人与人之间所结成的特定联系,还必须着重关注彼此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维度比较的方法,来考量人物关系及其影响:
第一,相同事件中不同人物表现出的不同言语行为和性格特征。例如《野營生活》一章,教师提出“大炮声响起时,汤姆和哈克的言行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学生讨论得出“汤姆勇于质疑同伴,他还猜到了人们祭奠的对象,体现了汤姆聪明机智、有主见;哈克更关心人们祭奠时的内心想法,说明他心思细腻,更富有观察力和同情心”的结论。
第二,同一人物在不同事件中的不同表现。例如《森林游戏》一章中,汤姆演古代绿林好汉,勇当海盗,体现了他的正义勇敢和英雄主义气概;《贝琪回归》一章中,汤姆却不顾大人叮嘱,劝说贝琪一起去山上玩,展示了他调皮任性、不受约束的天性。而爱玩、爱冒险,是贯穿整部小说的汤姆这个人物的核心特征(详见图1)。
第三,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给人物带来的思想或行为上的影响。例如《汤姆的秘密》一章,教师不是孤立地描述汤姆这个人物个体,而是与其之前在《贝琪回归》中的表现做对比,判断汤姆和两个好友哈克、贝琪间的关系所带给对方的不同影响:汤姆说服贝琪跟他单独去玩,他们之间的友谊使贝琪变得更叛逆;而汤姆和哈克一起想办法跟踪神秘人,他们的友谊使哈克变得更勇敢。
通过这样多维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它既可能改善自己某方面的个性品质,也可能带来一些不太积极的影响,我们要学会理性思考和分辨人际关系可能带给自己的各种影响。
(三) 解读插画叙事的丰富含义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享誉世界的儿童冒险小说,原著配置了许多富含感染力的插画。教师十分重视插画的叙事功能及其与文字的共建作用,并带领学生层层解读画面所呈现的文字内容和文字以外的信息,以深化学生对人物关系的理解。例如《汤姆的秘密》一章,教师专门设置插画分析表,以“插画如何建构文本意义、情境氛围与人物情感?”为问题导向,从插画描绘对象、隐含的信息、环境氛围和人物情感表达三方面(详见表1),帮助学生进行综合感知和理解。此外,教师指导学生对插画所描绘的情景和刻画的人物情感方面进行深刻剖析:从图2可以感受到夜的漆黑和旅馆的破败,这一景象滋生了一种悬疑和危险的气氛;图3中,哈克坐在船头,两腿荡在水里,无精打采和一脸郁闷的神态,展现了他没得到金子的沮丧心情,以及害怕被神秘人察觉和报复的担忧;图4中,汤姆站在船上,两手插在裤兜里,其不屑的神态和挺立的身姿,展现了他为了宝藏想要迫切冒险的心情。通过插画与人物情感的联结,映射出人物勇敢坚毅的品质对人物心理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勇敢品质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让学生课后写下自己对插画的思考以及插画帮助自己理解人物情感内涵时提供的思路。这种课内课外有机融合的任务,巧妙地将教师视角转化成学生视角,不仅进一步促进学生感悟插画与文字共同构建的情境氛围与人物情感的复杂交织,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视角。
(四) 剖析人物对话的语言特征
理解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关系,人物对话的语言特征是一个独特视角和重要凭据。《汤姆·索亚历险记》语言表达的一大特征就是英语方言的使用。教师紧紧抓住该文学手法,指导学生找出人物对话中的方言表达,并将其与书面语表达进行对比,以此帮助学生建构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例如《森林游戏》一章中,男孩们玩扮演游戏时提及“Who art thou that”“dares to hold such language”等均为方言,而实际的书面语为“Who are you that”“speak in such a way”。探索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带给读者的差异感受,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人物个性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文学领域用词的敏感度。而且,对不同方言应用的研判,能直接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年代、地域、社会风貌等要素。比如“Who art thou that”等是男孩模仿的英国民间传说英雄人物罗宾汉所说的话,形象地折射出汤姆的英雄气概,同时也间接帮助学生体验罗宾汉所生活的中世纪时代的英语语言特征,感受英语语言的历史发展变迁。
此外,细究叹词的用法也是观察与理解人物的重要窗口。通过梳理叹词与人物情绪的对应关系,学生能感受到不同人物情绪背后的性格特征。例如《汤姆的秘密》一章中,哈克在跟踪神秘人时说:“Oh,thats the trick!”“Goody! No, Tom, that aint it.”其中,“oh”能展示出他的惊讶,“goody”是他在找到关键线索时所发出的感叹,体现出他欢快的情绪。而情绪的展现往往与人物关系的变化相联系,哈克在汤姆的帮助下变得越来越勇敢和机智,两人的关系更为紧密。最后,学生掌握了叹词的基本形式以及对应的情绪表达后,教师让他们与同伴运用叹词创作一段写实对话,强化了他们对语言的运用。
二、 教学启示
美国格林伍德小学语文主题精读课程的设置颇有新意,不囿于词汇、句法、修辞、体裁等语言文学类内容的学习,而是将政治、经济、历史和自然等内容纳入其中,阅读视野开阔,体现“用语言,看世界”的课程思想。“发展人物关系”属于文学名著阅读范畴,具有典型的主题精读课程特征,给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 构建多章节原文阅读模式
文学名著在语文课程中享有独特地位,它以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朱洋君.小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四种方法——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0(4):8990。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母语的认知和语言表达水平已到达一定高度,通过专门的课程模块接受文学名著教育,能够更精准深入地领略优秀文学作品的人类情怀,体会深厚的思想情感,提升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常规语文教材都包含一定比例的文学作品,但文学名著通常是整部巨作,由于容量问题,收录进教材的只是片段式节选,即课文。因为篇幅过于短小,这些课文仅为名著的引介,内容孤立,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名著的整体立意和面貌。上述美国小学语文主题精读课程示例表明,按主题建构,从一部完整的名著中选取多个原文章节,配合连续、充沛的阅读课时,构建主题式文学名著精读模式这种主题化、多章节的阅读教学,不但能让青少年通过内容完整、情节贯通、意义深刻的多章节阅读,深入领悟名著独特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更能让他们对主要人物情感和行为等进行价值认定,促进他们个人品质和世界观的铸造。它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读名著的剩余内容,而是丰厚、持续、连贯的课堂跟进与落实,是对基于“薄篇薄文”式名著阅读教学的一种有力补充或优化。
(二) 深度探究主题意义
人物关系是文学名著阅读的重要内容,常规阅读教学处理往往仅限于点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只是梳理了既定的表层信息,并未触及深层含义。上述美国小学语文主题精读课程示例就重视对“发展人物关系”主题意义的深度探究:通过识别关键事件,尝试构筑复杂的情节发展框架,从情节推进视角,深刻理解主要人物的作用与前后发展变化;通过多维度比较人物关系及相互影响,明确人与人的关系并非单一刻板或非此即彼,理性思考人物性格特征和品质可能给他人造成的影响和意义;充分认识插画对语言文字内容进行新的解读、挖掘和赋值作用黄凯.语文教材的插图叙事与教学空间的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21(4):8892。,摒弃仅仅作口头图案解读的做法,着重运用表格等方式深入归纳图像叙事中的环境氛围、动作表情与人物心理、精神的关系;利用对话语言表征人物形象与品质的独特作用,通过语言表达的今昔对比和对叹词的细致分析,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时代印记,体会语言发展的历史演进,将阅读和生活相连接,让教学还原生活和时代。如此探究,抓住了“发展”“人物”和“关系”之间的深度内涵,从而确保主题课程的实际质量。
美国格林伍德小学的主题精读课程,向我们展现了广博的语文课程学习内容,构建了一种较为创新的语文教学样态。本文所述的“文学名著”模块,不仅按主题精选经典文学名著中的多个完整章节作为阅读教材,更是深度、多元地探究主題意义,可以视为常规课文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和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外的一种新探索。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邵逸楠,浙江外国语学院。王春晖,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