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2021-02-12 09:05卢梦玲段磊鑫任晓雅
时代人物 2021年34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疫情

卢梦玲 段磊鑫 任晓雅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 201418)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资助工作外部环境的巨变,对高校资助工作提出新的挑战。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建立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求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是实现精准资助、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资助行动为箭矢,全面育人为靶点,汇集社会资源以保障教育公平的长效机制。因其所具有的精准、公平、发展的属性,为践行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论提供了重要方法,是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地域发展不平衡及阶级固化等问题的有效手段。

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分批开学、暂缓返校等防疫举措使各项资助工作只能以线上为主,导致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难度大大提升。教育部财务司、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生资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个高校积极开展疫情防控期间的资助育人工作,发展创新高校资助育人模式,优化资助工作路径,构建多样化育人体系。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不止体现在经济补助层面,而是更多着眼于心理疏导、生涯规划、思政教育、自我实现等方面寻求突破。高校资助应不断健全资助育人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养培育力度,在保障型资助的基础上,协同学业辅导、心理帮扶、就业指导、思维构建等,以学生为主体,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秉持应助尽助原则,加强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进一步提升“全方位”育人效果。

综述疫情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情况

疫情使部分大学生经济拮据。以上海某高校为例,学校共有近20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中低保、建档立卡等特殊群体学生约650人,占比32.5%。据调查,学校困难生中过半因疫情原因导致家庭经济状况更加拮据,其中,7%受疫情影响尤为严重。疫情期间,大学生经济拮据的原因多表现为亲属患病造成的重大变故、企业经营不景气造成生产活动停滞、学生社会兼职受限等。

疫情使各个阶段学生面临更大压力。本次调查的学生群体中,26%为一年级学生、27%为二年级学生、30%为三年级学生、其余为四年级学生,各段学生分布匀称,具有代表性。四年级毕业生面临就业难升学难的问题,其中部分学生甚至面临就业形式紧张无法按期偿还助学贷款的难题。三年级学生面临实习与升学备考的抉择,实习岗位紧张、备考环境复杂让学生无所适从。二年级学生表示各类小组合作型竞赛项目的开展受阻、返校后外出兼职不易,经济压力大。一年级学生则面临高考延期,择校线下咨询受阻、进入大学后难以融入新环境等的压力。

疫情让更多学生产生心理困扰。重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往往是诱发心理问题的导火索,尤其对于困难大学生群体。疫情初期,难以适应的网络授课方式,难以开展的毕业任务,难以外出导致的社交障碍,难以复工的家庭经济压力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疫情后期,学生返校后,又因疫情的反复而本能产生对学校防控措施的忧虑,因学校管控校门限时开放而无法外出的失落,因疫情时态持续而导致的对于职业、未来的迷茫,导致了部分学生在刚刚摆脱疫情高发期心理障碍后,又进入新的对后疫情时代的不确定性的心理困扰。调查表明,虽然因疫情引发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数量极少,但产生轻度焦虑的学生较多,且其中大部分为家庭经济收入低的贫困生。

疫情常态化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挑战

受疫情影响高校受助学生范围可能扩大。学生家庭经济方面遭受疫情的影响宏观上直接导致了学校资助工作范围的扩大,新冠疫情所具有的高传染性、高发病率,加之其间接引发的高失业率、高日常防护消费、低薪水、低额外生活补贴造成部分家庭净收入吃紧,经济状况不容乐观的现象。自疫情开始,学生网课期间约10%在校生申请流量补贴,总金额达数十万元。此外,发放的调查中显示,目前约有近20%非学校困难生数据库学生因疫情原因,主动提出申请相关补助。

疫情使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改革迫在眉睫。各个阶段学生的诉求大抵来源于经济收入压力和个体生活支出两方面难以平衡。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的学生措手不及,他们对家庭经济收入吃紧、就业职业规划的迷茫无助等,正式向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提出挑战。学生在物质、精神层面的多样化需求,要求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双管齐下”,在完成传统经济资助的前提下,构建创新发展型模式,实现经济资助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持续为社会“造血”。

疫情下资助与育人脱节问题突出。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重心依旧放在物质经济资助上,育人体系亟待完善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通病。疫情下,对比往年育人工作,虽然活动形式更加丰富,但由于部分活动采取线上直播、大型活动限制人员流量使结果不尽如人意,工作成效低。

疫情常态化下创新资助育人路径的策略

铺好经济资助的砖——构建创新型高校帮困助学体系。2021年2月25日,习总书记宣布我国在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疫情常态化发展的现实下,继续铺好经济资助的砖,做好学生基础学业资助,对抑止因疫致困返困、保障全面脱贫具有长远意义。面对扩大的受助学生范围,高校可从四方面入手:其一,获取更多学生资助资金。学生资助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高校三方,受疫情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在近一两年内可能持续增幅较低,从而使部分依靠企事业收入分配的资助资金减少,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发动校友、在校教职工、社会慈善机构捐钱捐物联动培养社会接班人。其二,发展完善高校临时资助体系。疫情导致家庭变故的学生不在少数,修改完善临时补助申请流程、审查流程、补助金额设置说明等,才能发挥资助的“托底”作用,帮助学生“回血”。其三,继续做精、做准经济资助。“精准资助”这一概念提出于2015年,自提出后,广泛融入高校资助体系,高校工作者应当在做好当前贫困学生资助前提下,继续排查疫情下潜在贫困学生,发放补助金、防疫物资等,帮助学生“渡困”。其四,针对疫情推出多样化资助手段。应教育部关于做好疫情期间资助工作的要求,高校纷纷推出流量补贴、留校补贴、留校学生春节大礼包等资助政策,多样化资助手段频频为高校资助“增色”。

添好立德树人的瓦——加大高校资助在素养培育方面的投入力度。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求构建以困难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经济资助为主体,多种发展型育人方式为辅助的“多位一体”资助体系,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此次疫情涌现出了大批90后、00后有志青年,他们扛起责任奔赴抗疫战场的无畏又一次印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添好立德树人的瓦,是高校资助工作育人环节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经历疫情后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干预,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疫情诱发的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若无法得到排解,将会愈演愈烈。高校当采取增设心理咨询室、辅导员定期查寝慰问、学校官微官博定期推送国家积极防疫资助政策类文章等手段缓解学生压力;其次,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学生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基准。对此,高校及各级学院应加大诸如“抗疫作品征集”“诚信月”“帮困征文”等活动的宣传与投入,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长讲坛等讲座活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理念;此外,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感恩意识,高校志愿者总队应发挥统筹作用,积极带领各学院志愿者服务团队,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志愿公益活动,校勤工助学部门也可以采取增设义工服务队的举措。

砌好生涯保障的墙——引导学生思索“我是谁”“我想做什么”的问题。在疫情的影响下,学生的正常学习、专业实习、勤工助学、升学备考、择业就业都受到了阻碍,生涯规划的不确定感促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尤其对于家庭经济收入低的困难学生群体,反常规低选择低保障是形式更加严峻的体现。扶贫同扶志,基于发展保障型资助育人体系,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增设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拓展校外兼职岗位,资助并非一味发放财物养懒人,高校应增设符合疫情现状的各类勤工助学岗位,例如宿舍楼体温检测岗、疫情上报监督岗等,为困难学生提供校内兼职。此外,因疫情影响,校外各门店提供的学生兼职名额缩减,校内对外联络部门可利用空闲时间搜集招聘信息,与用人单位达成合作,拓宽学生校外兼职门路。第二,制定并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实习。高校应广泛利用校友、教职工及其他合作高校资源,建立健全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各地区企业联动为最终目的,开拓实习岗位,保障在校学生职业规划的可选度。第三,积极宣传就业政策,鼓励学生选择多种就业形式,疫情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可鼓励困难学生返乡参与基层就业,例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参与“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可鼓励其继续深造学习。此外,学校应积极组织企业宣讲活动,及时推送企业招聘信息,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外大型招聘会,争取就业机会。

疫情常态化阶段,高校工作者应秉持精准施策、强化育人的发展理念,探索资助育人创新路径,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提高高校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保障困难学生正常生涯发展,培养其正确的价值取向。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疫情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战疫情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