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飞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 408100)
新时代的发展意味着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面临全新的挑战,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这新的联系和新时代的变化,随着时代发展,高校美育教育教学也随之迎来新的局面和新课题。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肢体美的体验和享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自然需要注意美感,而这种美感除了用身体的各个关节、肌肉韧带或者舞姿来传达以外,更重要的使内心的美感激发,从而达到心意相通,从而来展现美。在2019年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中“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说明当下时代需要我们舞蹈教育工作者不断将美育的任务与教学活动不断的关联、融合,从只专注于专业发展或专业功底训练学习的单一环节,专逐渐加强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和发展,重视,美育和舞蹈教育的结合,不仅要提升高校舞蹈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是挖掘舞蹈艺术的的更高追求,也将舞蹈美育的功能性体现得更加契合。
舞蹈教育与美育的关系。美育时需要用美的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观、增强学生美感认知、激发学生美的创造力,以全面型人格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积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而在高校阶段的学生正是审美素质养成和审美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适时发展美育、开展美育课程,能够为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格坚实基础,也打造全方面素质人格培养打下良好基础。然而舞蹈本身就是享受美、体验美的过程,也是美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和形式的存在。在舞蹈教学中能够合理运用对舞蹈形象的塑造、对自然、社会文化或某种具有艺术美感的感知力的创造时,很好的启发学生对美感的感知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然造物、人性美的感受,从而进一步达到身体和内心的契合,达到身心的融合,用优美的姿态表达和演绎时,肢体运动会在身心互融的状态下继续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音乐的感受时,肢体更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自由和释放,进而真正从外形到内里让学生去领悟万物之美、领悟肢体之美。曼妙、有优美的舞蹈能够让学生领悟美感、享受美感的同时,但受到心情、精神上的愉悦,当音乐与舞蹈动作相契合时,会营造出一种氛围,在氛围中学生的内心也能最大化进行表达,通过自身的美感表达和感受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自身的专业修养和审美意味。
舞蹈美育教育实践。专业课堂美育教育。在舞蹈专业课中不乏种类庞多,以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为例,在课程中学生通过老师教授的中国古典舞中“手、眼、身、法、步”中形成形、神、劲、律、意、气、提裹、拧、傾、圆、曲等元素作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达,体现了以“身韵”为典范的中国古典舞美学特征和艺术形态,不仅包含中国古典舞的艺术情怀,更是体现了其中所蕴含和体现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识形态。在不断训练学生身体基本表达能力后更重要的是对“神”的捕捉和教授,需要学生从形到神进行领悟和感受,最终达到形神合一的训练目的,在这样的古典文化意味和审美想象中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审美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在舞蹈艺术中具有一定的审美高度,从而通过肢体的表达形式对中国古典舞内在文化进行学习,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精神进行传承和发展。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蒙族、傣族、藏族、汉族等民族民间舞,也都有着各自的舞蹈文化,无论从服饰或是舞蹈元素都具有一定的特征,在课程中运用这些舞蹈特征和舞蹈文化对高校舞蹈学生进行教学,潜移默化的对其审美、艺术感知力进行了熏陶,在一定程度丰富了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的掌握。
理论课堂美育教育。除了专业课的美育教育外,高校舞蹈生的理论课中也体现着美育教育的重要性。舞蹈作品是舞蹈从单一元素到完整剧目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不仅体现着编导的审美要求,更是完整体现舞蹈艺术之美,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作品一定在除了具有观赏性之外一定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是能够动人心弦,引发思考的综合艺术形式,所以舞蹈作品赏析课程就是出于提高舞蹈学生审美能力、作品鉴赏能力,增强舞蹈艺术美感熏陶,提升艺术感知力这样的目的而进行开设,能够在课堂中通过观看名作的方式,感受舞蹈的不同语言、舞蹈不同表现形式,体会舞蹈作平内容及表达意义,对舞蹈主题、舞蹈思想进行理解和把握,从而获得更为高级的艺术体会和思想。
增强审美情趣。舞蹈的动态美感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由于长期训练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形体也会逐渐在举止、体态中发生变化,科学协调的肢体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身体的发育以及身体素质的锻炼,形成后背直、举止端庄等良好身形,懂得鉴赏美,在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审美机制,由于学习舞蹈的不同形象不同内容后,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和辨别美,这样的改变让学生在面对生活时打下好的基础,在接人待物时会更加自信、乐观向上,对学生精神和心理层面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当体验到舞蹈中的艺术美感后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选择,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完善人格培养。通过专业课的科学引导,利用舞蹈表演时的肢体语言和思想情感通过舞动的方式表现时,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格。例如在民族民间舞中蒙古族舞蹈的训练先从形体需要学生拔背昂首,最站在教室但要能想象仰望蓝天白云下,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广袤无垠仿佛与内心相互照应,是的心胸坦荡大气,并与牛羊为伴,自然乐观,从这些想象力的开发和身体的结合能够培养学生思想的乐观单纯与心胸的豁达开朗。在维吾尔族舞蹈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感受到维吾尔族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以及热情奔放的性格,在秧歌、花灯等民间舞蹈课程中感受汉族人民在农作对生活充满希望,在闲暇时拿起扇子跳起舞,自娱自乐时的愉悦感油然而生,也让学生感受各个地区汉族大气爽朗的性格,感受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所带来不同舞蹈种类的动律,诠释着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文化性格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对会学生的心理起到积极作用,也会在潜移默化的专业课学习中让学生更多感受到各个民族的性格,有勇敢、有进取、有大气、有热烈、有细腻,这些所有的情感都能汇聚成内心的感受,这样的感受能力不仅能提升肢体的表现能力,更能在美中陶冶人的情操,解放人的性情,抒发自我的情感和弥补心理的需求。
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在剧目课中老师会要求学生学习以班级为集体的群舞,在学习过程中会增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处事待物的能力和自我情绪的管理。舞蹈本身就是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学生能够具备分析自身的能力,在群舞表演时需要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理解和帮助他人,并且要用客观包容的方式去理解他人,热爱集体,积极向上,这也无疑是对学生自我协调的基本品质的锻炼。无论民族民间舞、剧目课每一个舞蹈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现,那么当学生在接受舞蹈教育的同时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汲取,不仅在专业上得到了提高,更是增强了对班级的凝聚力的同时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促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祖国主义精神。
情感美育。首先舞蹈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具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也正是通过这样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创造视觉上的通感,引起观赏者的想象。其次肢体语言就是强有力的表达方式,它用的是最直接且最单纯的形式把复杂的感情和想法用肢体具象化,从而表达线能够要表达的意思,人们与之进行接触时,要么就是加入进来进行实践,要么就是通过观赏来达到共鸣,那当人们观看时,舞蹈的各个特性在不同层面撞击人们的心灵,与此同时演员与观众一起进行着思想上的洗礼,在这同时情感、思想的陶冶也就潜移默化的产生了。人们享受这样的艺术形式带来的情绪和美感,也从中不断地引发对人生理想、追求,亦或是对人生价值的体味和思考。
提高舞蹈表演素养。当学生不断培养美感,不断感悟什么是美时,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艺术感知力,这样的艺术感知力能够支撑其在专业表演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当舞蹈不再只是跳单一、重复、或者某以优美姿态的,而更多的是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节奏和人物精神的时候,它就不再是重现或者表现当下的表面形式,而是深度的触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或者某一文化的深层意蕴,这就是一个寻找本质的过程,是一个深度感受和能够引起观赏者深度思考的互动过程,这样的过程是高级存在的。不局限于表面,深入内心这样的表演方式也是耐人寻味值得探寻的。所以在美育教育的过程中逐渐从对于外在美的形式逐渐过渡到对内在美感的探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内在感知力,从而提升其表演能力,当具备肢体表达能力的同时具备艺术感知力后学生对每个动作都有更深的体会,更好的帮助到学生把握美的意识,随着审美意识的提高,在进行表演时也会看到学生的表演水平逐渐出现美感,不断累积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和时间中看到量到质的变化。
通过以上的综述我们不难发现,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是难以忽视的,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艺术理解和感知,缺乏美育的艺术仅仅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但融入审美后的艺术一定是充满着勃勃生机的。舞蹈美育不断地在高校学生中发挥功能,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向上积极精神,更能够极大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塑造全面人格的起到较大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能力。舞蹈美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舞蹈美育更加要求教育工作者重视对审美、艺术感知力的培养,达到通过对舞蹈美育的培养过程,真正为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一份贡献。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只会日益攀升,对于舞蹈艺术的追求也会越来越高,对广大舞蹈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更加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挖掘发展舞蹈美育的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基本素养从而更好的培养全面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