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德育与美育融合的小学音乐教育

2021-02-11 06:02:37杨万青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42期
关键词:审美情趣音乐教育

杨万青

【摘要】音乐是真善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真善美的传播者和引路人。音乐教师通过音乐课堂打开学生的视野,开拓认知世界的新路径,帮助学生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有感情的教学,有思想性的教育,寓美育和德育教育于音乐中,是在履行音乐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情趣;德育熏陶

音乐,是培养小学生学会鉴赏美的重要手段,但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常感到困惑:在强调“五育并举”的今天,以音乐为主的艺术教育仍然没有得到部分乡镇学校的重视,而一些教师也将小学音乐教学单纯地理解为“听音乐”和“唱歌曲”,其本质是缺乏对新时代学生的心理研究,且教学方法贫乏,无法准确地对学生进行美学修养引导和高雅情操的陶冶。

让小学音乐教育回归美的本质,寓德育思想于教学之中,将为小学生在人生教育启蒙时期培养正确的三观打造良好的根基。下面三个方面或可提供一些思路:

一、在传统民族音乐中寻找“韵律之美”与“家国情怀”

没有音乐的民族没有活力,没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没有魅力。目前,不少学生反映小学音乐教材存在部分难唱、难懂、难欣赏的地方,感觉上课无聊或者听不懂,于是不肯或者不会唱,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

作为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不应该照本宣科,而应该有所吸收、有所借鉴,更有针对性和更加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了解民族音乐内涵,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能持久感受民族音乐博大精深的美。

记得曾经六年级教材有篇《和祖国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不但歌曲难唱难教,而且歌词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当教唱到“妈妈的乳汁甜甜的”时,学生哗地一下炸开了锅,大部分学生或是难为情或是哈哈大笑,就是绝不肯再开口唱下去。

其中原因不难理解,小学生本来就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现在的信息科技这么发达,他们动动手指就能知道很多资讯,思维的成熟度远远超过我们认为的“单纯”。所以我果断地换唱《北京的金山上》,一首由民族歌唱家演唱的赞颂祖国的歌曲,以此唤起学生们内心对爱国主义的热情。

教唱后,我有目的地对民族音乐进行了讲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长河孕育出了无数的艺术结晶,而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又为其添上了各不相同的民族特色。这些宝藏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热爱民族音乐上升到热爱整个民族和祖国。

二、在心灵持续共鸣中体会“意境之美”与“生命情怀”

美是一种意境,是一种感受,更是持续地心灵共鸣。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张白纸,在学校教育中,如果不去刻意引导和描绘什么是自然美、行为美和生活美,那么,必将会被社会教育中的各种怪异、非主流的文化所涂抹。但当小学生唱着《伤不起》《花心男》等流行歌曲走入课堂,大可不必当成洪水猛兽。这种快餐式文化带来的强烈感官感受,确实能令学生们引起短暂的兴奋和刺激,但却不代表能持续地引起心灵共鸣。教师要明白,音乐欣赏中最核心的就是理解和认知美,就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去产生共鸣,要充分去优化教学情境,去实现审美情趣的培养。

如教唱《春天在哪里》,可以让学生先描述春天的感觉,体会其中的意境,体会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人与自然的融洽。然后边听音乐,边讲述自然之美,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与自然对话,引起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爱护之情。在这充满春天的气息和童趣的情景中,所蕴含的是对人的精神生命的探索,“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既赞颂了孩子们纯净的心灵窗户,也反映了“你看到是什么样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主观认知中人与世界的联系,让学生从只关注自我的心理阶段过渡到开始关注世界。学生在春天的气息中持续地感染到连绵不绝的快乐,懂得了生命情怀的意义,寻找最好的状态去诠释自己的生命。

三、在时代的主旋律中升华“多元之美”与“至真至善”

(一)和谐发展是当下文化的主旋律

体现革命主义、英雄主义的红歌并非过时,这些蕴含民族精神的歌曲依然激励着一代学生努力拼搏、奋勇前进。文化是多元的,21世纪的主流是和平、发展、和谐。小学音乐教育中,既要唱革命歌曲,也要唱时代歌曲。凡是通俗易懂、内容健康向上的,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像共青团中央发布的《错位时空(五四特别版)》,就是将主旋律价值观与流行情歌相结合,由人气网络歌手演唱,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穿过遥远时空,深深敲醒当代青年内心的民族热血,得到广泛好评。音乐教育中,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紧扣时代主旋律的,才能认为是成功、良好的教育,将美育、德育教育渗透在音乐教育中,还可以担负起说教式教育难以达到的影响和作用。

例如,教唱《红旗飘飘》,尽管歌曲雄壮有力,歌词充满激情,但没有经历过艰辛和奋斗的岁月,生活和成长在和平幸福时代里的学生,是很难体会到这种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要让他们有所感悟和充满激情地演唱是非常困难的。此时,赋予歌曲的思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引起内心的感受和冲击。如可以先讲一讲奥运健儿顽强拼搏的精神,再让某某学生回想在参加校运会比赛时,凭借坚强意识获得好成绩,颁奖升旗时放起这首歌的感受等等,通过切实体会更好地引起学生心灵的感悟,领略歌曲的激情和魅力。

(二)真善美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追求

人类创造和发展音乐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追求幸福快乐、追求真善美的历史。面对快速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这种追求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不同的思想和文化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闪映着学生对世界的基本判断,而音乐会让其大放异彩。

小学音乐教育,担负着对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艰难探索之路。把求真求善求美的德育教育自始自终贯穿其中,赋予时代性和思想性,才能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出合格的、符合社会规范的人。首先,教师应该成为真善美的传播者和引领者。教师的意识决定教学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教师如果没有对职业的挚爱和百分百的忠诚度,面对利益的诱惑和思想的冲击,很容易就会陷入职业的疲倦懈怠和思想的滑坡,就会纯粹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

其次,要善于运用真善美的教学素材去影响和感动学生。《爱的奉献》《祝你平安》《歌声与微笑》等都是很好的素材。这种价值观还应该体现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鼓励的眼神、善意的笑容、幽默轻松的语言、广博的知识、对“后进生”的耐心和细致等等,都为自已树立了良好的真善美形象,真真切切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善良和美丽。

总之,没有感情的教学是失败的,没有思想性的教育更是一种渎职。所以学校音乐教育,目的就是让中小学生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美,什么是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是能使学生们去热爱祖国、真诚生活、喜爱一切的美好事物,陶冶情操、建立远大理想的教育。音乐是真善美的艺术,而音乐老师就是真善美的传播者和引路人。寓美育和德育于音乐中,正是音乐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张拜侬.论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情感因素[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4):70-72.

[2]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沈一鸣.谈“音乐”[J].中国音乐,1996(04):18-19.

[4]王艺霖.我国民族声乐的继承与发展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7.

(责任编辑:邓羽婷)

猜你喜欢
审美情趣音乐教育
基于国画教学中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10:31:19
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再认识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职业·中旬(2016年10期)2016-11-28 20:27:55
论赏识教育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3:08:40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27:09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38:15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34:07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