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隆都地域文化育人价值探析

2021-02-11 16:35:02黄金奇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42期
关键词:育人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黄金奇

【摘要】优秀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丰富的的育人价值。笔者通过近三年的实践研究,将隆都地域文化精髓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文化资源与学校德育课程相整合,起到了帮助儿童明确身份认知、提高儿童的心理归属感、增强儿童的文化理解能力、提高儿童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增强儿童的文化自信等作用,形成了学校的德育特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隆都地域文化;育人价值

近年来,随着对丰富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促进了地域文化成果不断发展,为优秀的地域文化进入学校教育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优秀地域文化的育人作用

许多学者认为“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对于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日本学者川博从人性的角度阐述了地域文化的三种价值:一是丰富人的体验;二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三是促进人性的形成。 将优秀的地域文化渗透于小学德育中,有助于实现教育关怀学生个体特性,让学生形成正确和清晰的自我意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地域文化在学校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中有着积极意义,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从这些研究和论述中不难看出,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应该也是可以利用的育人资源。于是,笔者在创新德育工作思路过程中便不断思考:在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哪些优秀的地域文化可以为学校教育工作所用,优秀地域文化如何才能渗透到学校校本课程中,从而开发学校特色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区域的、在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地方文化。这种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恒久的地方传统,它有时是以文字、图像资料和传说故事等语言形式来体现,有时又以特定的风俗、习惯、人文、地理风貌、文化遗存等可见可感知的形态出现,所以地域文化可能对人们产生直接且深刻、全面而长久的影响。隆都地域文化是广东省中山市隆都地区特有的地方文化,由其方言隆都话、隆都人的生活方式、劳动方式、风俗和宗教等要素构成,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隆都地域文化爱国爱乡、兼容并蓄、开拓进取和热爱生活等文化精髓。近十多年来,受到社会变革、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等人文要素的影响,隆都地域文化的内涵发生了改变。就方言隆都话而言,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和普通话的普及,在校的本地学生对隆都方言已日渐陌生,甚至在校的本地学生之间已直接以普通话进行日常的沟通交流。因此,把隆都地域文化融入到校本课程中,有利于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

二、优秀隆都地域文化的德育内涵

中山市沙溪鎮政府一直以来都很注重地域文化的发掘和整理,先后出版了《沙溪访古问俗》(岭南美术出版社、上下册)、《沙溪民间艺术》(羊城晚报出版社)、《沙溪饮食和沙溪凉茶》(羊城晚报出版社)、《隆都沙溪名人录》(羊城晚报出版社)等反映地域文化的书籍;编印了《追随孙中山革命的沙溪人》、《沙溪民间文化》、《抗战中的沙溪儿女》等资料集。这些出版物和资料集对我们整理地域文化教育资源提供了帮助。另外,在镇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各个社区一直都延续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敬老庆典,民俗巡游、慈善捐款等活动;还有鹤歌鹤舞、舞龙舞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散落在沙溪各地的牌坊、遗迹、遗址都散发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乡规民俗、家风祖训让一些社区和家族兴旺发达等。这些地域文化精髓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些为我们开展德育活动提供的宝贵的资源。

目前,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资料的查阅,名人、专家、学者对隆都地域文化进行概述、评价的虽不多,但极具启发性。如中孙中山先生在《讨龙阵亡烈士纪念碑记》曾这样评价隆都人:“隆都人有特性,富革命思想”; 历史学博士、中山社科联主席胡波教授在其为《追随孙中山革命的沙溪人》一书的序言中认为:“隆都文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传承性、开拓性和包容性”;祖籍是沙溪镇云汉村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刘斯翰在《沙溪访古问俗》一书的序言中说:沙溪的“出会景”这一活动“体现了沙溪人齐心、奋发,有很强的组织力”,“华侨屋”体现了“沙溪人敢于冒险犯难、刻苦耐劳,善于吸取异己文化、爱国爱乡的品格”,“沙溪诗歌”则体现了“沙溪人好文重教的传统”。

隆都地域文化是指隆都地区独有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在分析了大量文献、史实和文化传统之后,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隆都地域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爱国爱乡的品格。从辛亥革命时期开始,刘汉华、刘师复、阮汉三、王昌等一大批的隆都人就追随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封建帝制流血牺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黄石生、阮章竞、杨子江等共产党人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奋勇抗争;一大批的华侨和本土企业家在艰苦创业之后,纷纷慷慨解囊支持家乡教育、医疗、体育、文化、敬老、交通等公益事业的建设。

开放包容的态度。从隆都历史发展来看,这里既有珠玑巷人南迁的足迹和中原文化的传承,也有沧海桑田的历史遗迹和真实故事,还有漂洋过海觅生存的华侨文化背景,加之改革开放40年来的“孔雀东南飞”的时代变革,这些在客观上让这块土地具备了开放包容的特性,它的文化是在中原文化、土著文化、西方文化、移民文化等多文化背景下共融共生,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

开拓进取的精神。隆都自古有崇文尚武,重农而不轻商的文化传统。据不完全统计,宋元至明清时期,隆都沙溪人先后有72位举人,19位进士。近代以来,大量的隆都人就漂洋过海去异国谋生,艰苦创业,很多人成就显著。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有一大批追求革命理想的隆都人投身到民族独立的革命洪流中去,为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在文化艺术领域,画家方人定融古今艺术精粹、兼收东西方艺术之长,在岭南画派中独树一帜,诗人阮章竞博采众长,融汇古今,以笔为枪,既为革命呼号,也创造了自己在现代诗歌和文学上极高声誉,还有刘逸生、刘斯奋、刘斯翰三父子,都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在经济发展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隆都人在服装制造、城镇发展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强的开拓性。

热爱生活的情怀。隆都人热爱生活的一个显著表现是创造了很多极具地域特色的美食,如八大簋、三捻包、田艾饼、芦兜粽等,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会景”、鹤歌鹤舞等民俗活动经常开展,都是隆都人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的表现。

尊老爱幼的传统。隆都人的尊老敬老的一个显著表现是每个村庄都会在一年中举行1-2次敬老活动,这个既是村中老人的节日,也是全村人的盛会;今天还有“长者安康工程”、社保全覆盖等。隆都人向来注重兴学办学,几乎每个村庄都通过募集社会资金、整合多方资源新建校舍,完善教学设施,建立奖教、助学、奖学基金,在社区、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崇文尚教的良好传统。

乐善好施的氛围。从源自宋代的杜婆桥,到现代的萧广昆亭,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侨捐文化广场、校舍、道路、公园、敬老院等,还有延续近30年的“12.8慈善文化节”,活跃在大街小巷、校园社区的自愿者服务等,在隆都沙溪,每一处都能感受到慈善文化的氛围,他不仅历史悠久,还在今天拥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影响力。

传承隆都地域文化精髓就是要将隆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极富生命力的人文精神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去,用优秀文化的力量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成长。

三、优秀隆都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

近年来,中山市沙溪镇虎逊小学将隆都人爱国爱乡、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热爱生活、尊老爱幼、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品性与学校“追求幸福和美的教育生活”办学目标相融合,通过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的研究,期望找到适合自己的育人途径。经过课程实践活动探索,总结出优秀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帮助儿童明确身份认知。“所谓自我意识的形成,就是通过文化发现自我的过程。”“我是哪里人?”这个问题对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地方的人来说不是问题,如隆都沙溪人的答案是一致的,对于像深圳这样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来说也不难回答,“来了就是深圳人” 。但是,它对于一个在沙溪出生、上学或在这里上学,户口本上写着是湖南、湖北等地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父母只能告诉他是湖南湖北人。这样一来,孩子熟悉的他乡不是故乡,陌生的故乡是心理的他乡。“我从哪里来?”这样一个文化起点的问题便困扰着学生成长。开展隆都地域文化精髓的传承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土生土长的孩子家乡身份认知,也可以让在这里出生、长大却不是这里户籍的孩子知道“我生长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这对于一直致力于推动新老沙溪人融合的镇政府来说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治理意义。

二是提高儿童的心理归属感。隆都地域文化一直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对地域文化发展历史的了解,能让孩子明白隆都人有相当一部分是移民而来,这些移民而来的人们选择定居在这里成为新的隆都人是推动这个地方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属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老隆都人,也属于为这里的社會发展做出贡献的新隆都人。这样一来,孩子不仅从身份上明确了,在心理上也清晰了自己的归属。既来之,则安之。这个地方养育了我,我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回报这个地方。这样一来,在心理上,儿童从小便把生长的地方当作是自己的故乡,是身心合一的心灵归属。

三是增强儿童的文化理解能力。“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一方面,对于长期浸润在地域文化氛围中的儿童而言,他们是看不到文化的存在;另一方面,对于已经随父母搬进小区、住上高楼的儿童而言,小区的围墙让他与周围的文化氛围形成地理上的隔离;再者,课堂上的国标课程更多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致使儿童对地域的个性文化知之甚少。隆都地域文化精髓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途径走进孩子的学习生活。开展地域文化的传承教育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憾,让孩子们从身边的文化现象中去体验、亲近,增强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

四是提高儿童的价值判断能力。“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等级层次。越是高层次的地域文化概括性越强,越具有共性;越是低层次的地域文化概括性越弱,越具有个性。”具有共性的地域文化能很好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切合,如隆都人的爱国爱乡、尊老爱幼、孝老敬亲、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等优良品质和传统等。具有个性的地域文化既有糟粕,也有精华。如隆都话是独有的,它是集客家话、拉丁文、英文、文言文等多种发音的融合,是语言学家眼中的“极具价值研究对象”;但是如狭隘的宗族观念、自我优越感极强的地方主义、迷信神佛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的文化想象却值得警惕。习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隆都地域文化传承教育过程中,既是一个文化辨别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他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辨识和选择能力。

五是增强儿童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选择儿童身边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现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一方面可以消除课程与认同之间的阻隔,另一方面可以让儿童切身感受到家乡文化的强大,增强他们对家乡的深切认同和自信。

优秀地域文化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与时代精神不断融合发展的体现。把它与学校德育课程有机融合,让它成为链接学生昨天与今天的纽带,赓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孩子的生活更加丰盈。

【参考文献】

[1]陈婷. 论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06:81-85.

[2]杨建义. 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建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长效机制[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0).

[3]王海燕. 试论地域文化对儿童发展的意义[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21(6):34-39.

[4]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

[5]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

[6][7] 夏志芳. 地域文化课程开发[M]. 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郑晓玲)

猜你喜欢
育人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东方教育(2016年9期)2017-01-17 22:41:45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3: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29:52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6:25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0:02
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价值的实践
试论中学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
考试周刊(2016年35期)2016-05-27 01: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