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雪
摘要:河西宝卷受敦煌俗文学的影响而发展,其口语化程度较高,方言独具河西特色。宝卷在叙述故事时使用大量具有地区特色的词语,其中的方言词是河西地区所独有的,且有的方言词语义不同于共同语。文章选取了《凉州宝卷》中的三个方言词语作为例子进行考释,通过方言、语法分析,试探究其语义来源及词义演变轨迹。
关键词:凉州宝卷;方言词;词义演变
近来读河西宝卷一系列丛书中《凉州宝卷》时,发现其中几个方言词,遂想做一词义考释,以明其语义。宝卷作为地区性色彩浓厚的一种民间文学,流传下来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文字传播(抄卷),二是口头流传。口头流传的传播特点是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能保留该地区的方言,这对方言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河西宝卷作为流传于河西地区的讲唱艺术,其中的方言词较多,增加了不是该地方的读者阅读的难度,但若是土生土长的河西人,读到这些方言词却倍感亲切。笔者选择了三例在河西宝卷中的词语,并从方言和文献两方面对其进行考释。
一、时节
“时节”一词在平常的生活中也会用到,但在河西方言中的“时节”却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中的语义范围有所不同。
(一)“时节”在宝卷中的用例及词义
(1)“那时节搬你们母子进京,一家人来团圆才能相逢。”(《凉州宝卷·二度梅宝卷》)
(2)“到日后良玉儿若得高中,那时节与父亲再把冤伸。”(《凉州宝卷·二度梅宝卷》)
(3)“王员外,这时节,也觉心疼。”(《凉州宝卷·二度梅宝卷》)
(4)“我冤家他若是有个好歹,那时节我的身靠与何人。”[1](《凉州宝卷·鹦鸽宝卷》)
按:此三处语境中,“时节”的意义不难理解,即时候。从结构看,“时节”为并列结构,且为偏义复词。
(二)文献解释
关于“时节”一词在许多工具书中都有收录,如《辞源》“时节”词条中解释:①指四时的节序;②时候;③合时而行有礼节[2]。《汉语大词典》解释“时节”:①四时的节日;②节令,季节;③合时而有节律;④时光,时候[3]。《现代汉语词典》中“时节”有两个义项,分别是:①节令,季节;②时候[4],“时候”义项在第二位。
从这些文献中看出,“时候”的义项尽管被收录其中,但不做为主要义项。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中,“时节”通常被理解为四时的节日,如清明时节、农忙时节。被作为“季节”理解的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被作为“时候”理解并不常见,但在古文献中关于“时节”被理解为“时候”较为常见,如《辞源》中引用了“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以及“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汉孔融《论盛孝章书》)。
“时候”义被引用也不仅只有上述两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孔融《论盛孝章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代时期静筠二禅师《祖堂集》:“黄昏时节献香花,定与门徒长道牙”、元明清时期如《醒世姻缘传》:“那时节又当春旱”等,民国也有引用,如齐秦野人《武宗逸史》:“到了危险的时节,再作计较。”
综上所述,“时候”义在古代文献中多有引用,流传至今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口语中“时节”的语义范围有所缩小,且“时候”义不做为主要义素,但作为主要义素“时候”义的“时节”还保留在方言中。
(三)方言“时节”词义考
“时节”语出《管子·君臣下》:“故能饰大义,审时节,上以礼神明,下以义辅佐者,明君之道。”此处的“时节”按“季节”义理解。按其语义和来源来看,“时节”之义偏重在“时”。考证“时”“节”两字本义,《说文·日部》:“时,四时也。本春秋冬夏之称。引申之为凡岁月日刻之用。”《说文·竹部》:“节,竹约也。约缠束也。竹节如缠束之状,吴都赋曰苞筍抽节。引申为节省、节制、节义字,又假借为符卪字。[5]”
《广韵·之韵》:“时,晨也。广雅曰时伺也。又善也、中也、是也。又姓,良吏传有时苗何氏,姓苑云今,钜鹿人。[6]”又《辞海》中释“时”为:①季节;②计时的单位;③时间,时候;④时代,时世;⑤时势,时机;⑥时时,时常;⑦按时;⑧时宜,合于时宜;⑨时尚,时髦;⑩善,嘉等16个义项,在此不做赘述[7]。《广韵·先韵》:“节,操也,制也,止也,验也。说文曰竹约也。”
按:“时”之本义为季节、四季,四季之间各有界限。而季节字作“節”,本谓竹节,“節”即一節竹之界限,故有“时节”之语。因此“时节”语义最初为界限分明的四季。
《现代汉语字典》中收录“时”如下:①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②较长的时间;③泛指一段时间;④现在的,当前的;⑤常常;⑥一年中的一季;⑦旧时的计时单位;⑧现在的计时单位;⑨某一时刻;⑩不定时,有时候;⑪机会等。释“节”如下:①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②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③段落,事项;④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⑤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⑥礼度;⑦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⑧操守;⑨省减,限制;⑩略去,简略等[8]。
“节”的引申方式为辐射式,本义为竹约也,引申至树木则为木节、动物为关节、时日为节气、音乐为节奏、道德为节操、社会为法度、动作为节约[9]。
从“时”“节”两字的语义来看,“时”的义项都是由季节本义引申而来,且与时间有关,因此可以认为“时候”“季节”等与时间、节序有关的语义来源于“时”,而“合时而有礼节”语义来源于“节”之引申义。
而在河西方言中,“时节”多指时候,如“那个时节不好过么”,方言中几乎不用“时候”一词,凡是用“时候”时,一律说成“时节”。而当指“四时的节日”时,也说“时节”,如“清明时节”。就语义范围来说,河西方言中的“时节”要比“时候”广。
二、言喘
“言喘”一词在河西地区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该词在普通话交流時使用不易被人理解,因此在此做一语义考释。
(一)“言喘”在宝卷中的用例及词义
(5)“临走时,咋就不,言喘一声”。(《凉州宝卷·二度梅宝卷》)
在此用例中,“言喘”的意义指吭声,打招呼。在河西方言中,“言喘”意义为“吭声、说话,打招呼”,如“啥时候走了,言喘一声”。在《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收录有“言喘”一词,与“言喘”意义相近的另有“言传”。在该词典中,“言喘”被列为乌鲁木齐的方言,而“言传”为银川、万荣两地的方言。[9]
(二)“言喘”的语义考释
关于“言喘”一词的研究,虽没有专门针对其做考辨,但前贤已注意到了这个方言词,并有所解释。“言喘”一词不仅活跃在西北地区的甘肃,还有陕西、宁夏固原等地也有此方言。张安生《同心(回民)方言语词考释(二)》中列出了在宁夏同心县回民中所流传的“喘”(多说“言喘”)的发音,从音与义两方面考证了“言喘”本字。方言中“喘”与“传”声调不同,且“言传”义为“用言语表达或传授”,偏正结构,因此作者认为“言喘”本字无误,是古语词的留存[10]。王应龙《关中方言词疏证》考释了关中方言包括“言喘”在内的几个方言词,从文献与音义两方面区分了“言喘”与“言传”,“言传”意义应为传达,认为[tʂʻ uai31]本字为“喘”[11]。
考证“言”“喘”两字本义,《说文·言部》:“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口部》:“喘,疾息也。”而《说文·人部》:“传,遽也。”又《广韵·元韵》:“言,言语也。去偃切。”《广韵·狝韵》:“喘,喘息。”由此可见,“言喘”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而在文献中“言传”与“言喘”两种都有引用,
(6)“因所好而投之,此非可以言传者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恒娘》)
(7)“此等造诣,非可言传,只宜多购元曲,寝食其中,自能为其所化。”(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
以上两例是“言传”的用例,在这两例中与其被理解为“说话”,不如说“用言语传达”更合适。
(8)“百姓莫敢言喘,放翁恶得形诸篇翰以自取戾乎?” (清·郑燮《范县蜀中寄舍弟墨第五书》)
(9)“说那皮狐常是盗人家的财物,人不敢言喘。” (明《醒世姻缘传》第九二回)
(10)“三藏闻说,不敢言喘。”(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上》)
以上三例是“言喘”的用例。从上述用例中比较可知,“言传”与“言喘”虽意义相近,但不可混同。从河西方言出发,能准确表达“吭声、说一声”意义的只能是“言喘”。从文献中可看出,按“言喘”的书写形式明清有之,作者的口语词会在作品中有所反映,郑燮与冯梦龙是江苏人,我们不免揣测该词是否为明清时期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方言俗词。
《现代汉语字典》中释“言”如下:①讲,说;②说的话;③汉语的字;④语助词,无意义;⑤姓。释“喘”:急促地呼吸。笔者认为,在河西方言中,“言喘”一词的语义更多表达的是由呼吸而发出声音,重点不再说话及说话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后其语义的重点慢慢发展由发出声音到说话的内容。
综上所述,“言喘”为并列结构,因为呼吸发出声音而进一步说出的话,它说话的内容往往较少,用一句话即可传达。
三、站
(一)“站”在宝卷中的用例及释义
(11)“康熙王下了马找个店站,问几家都说得一个言谈。” (《凉州宝卷·康熙宝卷》)
(12)“他都说我无马就能站店,又见那众百姓齐回家院。”(《凉州宝卷·康熙宝卷》)
此语境中,“站”字显然不能按共同语中常用的意义理解,在上述用例中,“站”意义为住,住宿。《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站”字,释义:住宿。兰银官话。在河西方言中,“站”字语义不仅指站立,更多情况下指住宿,如“不了急着走,站下住几天。”(此为客套用语,意为请客人在主人家留宿)
(二)“站”的语义考释
据前人研究考证,“站”出现时代较晚,大约在唐代,元代以前用例很少,在明代后逐渐占据主流。且表“驿站”之义的“站”是在元代时期蒙古语进入汉语的音译词,原音(jam),与表“站立”义之“站”不是同一字,现代汉语中驿站的“站”最初译写为“蘸”。
考证“站”本义,因为其出现时代晚于东汉,因此《说文解字》并未收录。《广韵·陷韵》:“站,俗言独立。”“站”本义为直立,从立占声。如《红楼梦》第六回:“平儿站在炕沿边,打量了刘姥姥两眼。”《现代汉语字典》罗列了以下语义:第一,立,久立。第二,停。第三,中途停留转运的地方。第四,分支办事单位。笔者推测,“站”之“住宿”义是由“停留”义引申而来的。“站”之词义由直立—停留—住宿,属于词义变迁中词义转移,“站”的词义不是简单的新旧代替,而是新旧词义同时存在着的,且中间有“停留”义过渡。这种理论由布龙菲尔德提出,词义演变不是A→B,而是A→A/B→B,新义位B产生后原义位A仍在使用[12]。“站”的词义演变由直立—停留—住宿,三种语义都表示一种状态,且后两种都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状态不发生变化[13]。
河西宝卷中运用方言词甚多,不仅在此三例。在方言研究日益被重视的当下,我们可以从这些民间文学中选取材料作为参考,对独有的方言词做语义考释,或对方言本字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这些方言词的语义发展中也可窥见地区特色,通过对这些词语进行考释,可以更加了解河西宝卷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枫桥.凉州宝卷[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2〕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夏征农,陈至立.辞海典藏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8〕陆书平,万森,张秋霞.现代汉语字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6.
〔9〕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李荣主.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K].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1〕张安生.同心(回民)方言语词考释(二)[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21-26.
〔12〕王应龙.关中方言词疏证[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29(5):72-74.
〔13〕蒋绍愚.漢语历史词汇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