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对慢性肾衰竭消化功能紊乱患者D-乳酸、内毒素及胃动素的影响

2021-02-06 01:59王艳艳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胃动素内毒素肾衰竭

王艳艳

慢性肾衰竭是肾功能不可逆衰的退行性疾病,且呈进行性进展及加重,慢性肾衰竭可累及机体多个系统功能障碍,以消化系统紊乱最为常见,临床症见恶心、呕吐、腹胀等。目前临床常用抑酸护胃及对症止吐的方法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出现的消化道紊乱,效果仍欠佳。中医将慢性肾衰竭患者出现的消化功能紊乱归属于中医“呕吐”、“呃逆”、“腹痛”等范畴,认为脾肾虚弱,运化失司,升清降浊失常,以致水湿滞于中焦,胃失和降,气逆而上,故治宜健脾补肾,和胃降逆,隔姜灸可健脾和胃,补肾益气,研究[1]显示,其对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出现的消化功能紊乱有明显效果。本研究旨在探究隔姜灸对慢性肾衰竭消化功能紊乱患者D-乳酸、内毒素及胃动素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于本院肾病科就诊的86例慢性肾衰竭消化功能紊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28~73岁,平均年龄(55±9)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5±2)年;原发病:慢性肾炎22例,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肾病8例,其他类型肾病5例。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56±9)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5±2)年;慢性肾炎21例,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肾病10例,其他类型肾病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西医符合第7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分期标准》[2],具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功能紊乱表现;中医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型的分型标准,且伴有恶心呕吐、纳差腹胀、便溏等症状;②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消化道出血或胃肠道肿瘤患者;②合并其他可导致恶心呕吐疾病患者,如颅内高压;③合并心脑血管、肝脏等严重疾病患者;④需要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⑥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患者及依从性差患者等。

1.3方法 两组均给予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保护肾功能、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治疗,配合低盐低脂低蛋白饮食。对照组给予甲氧氯普胺片(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801)治疗,5 mg/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隔姜灸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选老姜洗净沿纤维切成直径2 cm、厚3 mm的姜片,并用针穿刺数孔;取清艾绒搓成直径1 cm的圆锥形艾柱备用。治疗前在天枢、中脘、足三里、太冲、太溪等穴位涂抹少量红花油,防止皮肤灼伤。在上述穴位上放置一片备好的生姜片,置艾柱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皮肤发烫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询问患者的感受,调整自身的护理手法。当患者皮肤出现轻微不适,护理人员需要立即换柱再灸,30 min/次,灸后腹部保暖5 min左右。注意观察患者感受,以施灸局部潮红为度,3次/d。两组疗程均为14 d。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②对比两组治疗后血浆D-乳酸、内毒素及胃动素指标,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转速2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浆,D-乳酸采用D-乳酸检测分析试剂盒(艾美捷科技有限公司)检测,内毒素采用ToxinSensor凝胶法内毒素检测试剂盒(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胃动素采用胃动素检测试剂盒(上海钰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③对比两组治疗后不良发生反应率,包括乏力、昏睡、便秘等。疗效判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依据患者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程度进行疗效评价:治愈: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完全消失。好转: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未见好转。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两组治疗后血浆D-乳酸、内毒素及胃动素指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血浆D-乳酸、内毒素水平分别为(2.71±0.11)ng/ml、(0.16±0.02)EU/ml,均低于对照组的(3.12±0.79)ng/ml、(0.19±0.03)EU/ml,胃动素水平(285.12±21.44)pg/ml高于对照组的(258.31±21.36)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71、5.456、5.809,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出现乏力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33%(1/43);对照组出现乏力4例,昏睡3例,便秘3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3.26%(10/4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44,P<0.05)。两组未给予特殊处理,继续治疗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消化功能紊乱是慢性肾衰竭患者早期常见的并发症,且随着病情进展日益加重,早期症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病情加重后见恶心、呕吐等症状。西医常用的治疗方式虽能及时缓解症状,但长期疗效不理想[4]。

中医依据慢性肾衰竭患者出现的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将其归属为呕吐、呃逆等范畴,肾病日久,运化失常,进而阻碍气机升降,气逆而上,进而出现恶心、呕吐等,故治宜健脾补肾,和胃降逆。艾叶具有通经活络、温中理气之功效;生姜性温,具有和胃止呕之效。足三里、天枢为胃经经穴,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络化湿;中脘为胃之募穴,具有宣通任脉经气,和胃降逆止呕之功效;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腧穴,具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之效;太溪能补肾固本,行气利水。隔姜灸将艾叶、生姜二者功效综合,借助灸火之热力使药物吸收并通过上述穴位进入机体经络,共奏补肾健脾,和胃降逆之功效。患者久病体虚,精气损耗,以致出现乏力、昏睡等,久病累及脾脏,运化失常,出现便秘,灸足三里、天枢及太溪穴,可补肾固本,调理脾胃,隔姜灸效果明显,可减少乏力、昏睡、便秘等不良反应[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隔姜灸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出现的消化功能紊乱症状,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

研究[6]显示,血浆D-乳酸、内毒素活性越高,则胃肠功能现障碍程度越高;胃动素水平降低则胃肠功能不足。因此检测血浆D-乳酸、内毒素及胃动素水平,可检测胃肠功能情况。有研究[7]显示,隔姜灸中生姜中的姜酮及姜烯酮,可通过热力作用于交感神经,调节抑制血浆D-乳酸和内毒素的生成,提高胃动素水平,增加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促进胃排气,改善胃肠功能;艾叶燃烧时生成的甲醇提取物,在热力作用下进入人体,可缓解不良情绪,消除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浆D-乳酸、内毒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胃动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隔姜灸治疗慢性肾衰竭消化功能紊乱患者,可明显改善胃肠功能。

综上所述,隔姜灸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出现的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可降低血浆D-乳酸、内毒素水平,提高胃动素水平,改善胃肠道功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胃动素内毒素肾衰竭
内毒素对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危害
消退素E1对内毒素血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基于“肝脾理论”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致继发性肝损伤
硫辛酸对内毒素诱导的SIRS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利肠汤在慢性肾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孕吐方治疗妊娠剧吐的疗效及对血清胃动素的影响
益肾降浊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
蛭龙通络胶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
降浊颗粒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组织α-SMA的影响
胃动素对消化间期胃动脉血流影响的在体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