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方
摘要:在中学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课堂,语文老师应有独特的担当。教师可以通过“聚焦教材,创设情境;立足课堂,强化理解;拓展视野,传承文化”等三个方面,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创设情境;强化理解;传承文化
引言: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在中学将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课堂,语文老师应有独特的担当。
一、聚焦教材,创设情境
在阅读教学的导入部分,利用传统文化创设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迅速进入课堂状态。
在教学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一文前,笔者利用课前分享的五分钟时间,请学生将自己事先查找写雨声的古诗词和同学分享,学生分享的有以下内容:青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可惜和风夜来雨,醉中虚度打窗声。(杜牧《宣州开元寺南楼》)。
在学生分享后,老师顺势导入:在唐诗宋词里到处听得到雨声。 诗人在听雨中,或赞美自然,或借雨抒怀。“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雨中就抒发了思乡之情和漂泊之感。点点滴滴的雨声滋养了唐宋诗苑,听雨文化氤氲在唐诗宋词的世界里。在文人眼中雨是大自然的精灵,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感受“容貌”和“性情”各不相同的四季之雨。
二、立足课堂,强化理解
“古诗文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我国汉语文化的精华,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巧妙的借助古诗文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1]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对意象进行赏析时,补充相关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
在教学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的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时,讲到了雁这一意象,笔者相机补充了传统文化中的“大雁文化”。古人为何为何用“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十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通过这样一补充,学生就不难理解尾联用典这一手法了,也更能体味诗句中蕴含的思乡之情了。
三、拓展视野,传承文化
“我们还可以从教材文本经典中扩展传统文化的知识,这种扩展势必能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优秀作品的阅读面越来越广,其精神视野也越来越开阔,精神境界越来越高远,语言解码能力也越强。”[2]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想要使学生能学有所感,仅课内阅读是不够的,必须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知识天地,引向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本节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整合,同时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延伸,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中“君子”是指有才德的人。而《論语》中有关“君子”的论述多达107处,“君子”可以说是《论语》中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拓展了君子文化,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君”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部是一只手拿着一支笔,是个“尹”字;下部是“口”字,表示发命令。《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君,尊也。”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指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孟子·滕文公上》:“滕君,则诚贤君也。”意思是:滕国的国君,的确是个贤明的国君。经过若干先贤文人的阐释,君子内涵逐步完善,形象逐步鲜明,君子代表了仁爱、正义、礼仪、诚信、宽恕、恭敬、廉耻等传统美德,是治国、立身、处世的道德标杆,而“小人”反是。“君子”在古代一般代表着两类人,一类是有地位的人,如君主;另一类则指的是贤德的人。
之后再讲述司马光和王安石“和而不同”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君子文化的学习兴趣。接着导学生积累与君子相关的名句,如:语出《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述而》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最后布置学生观看“君子之道”的视频和《演说〈论语〉》中与君子文化有关的视频,在课前分享时交流观影感受。
这样很好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了解君子文化,学习君子美德,成为温雅如玉的谦谦君子。
三、结语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3]
语文课堂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传统文化绽放在我们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弥散芬芳,让我们的学生将传统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 高君英.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民族文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7):95.
[2]孙安芳《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考试周刊》 2008年第17期
[3]2018年07月12日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