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源 李冬娜
[摘要]在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分层分类施教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应然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然性、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然性。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分层分类施教面临优质“双师”资源缺乏、课程改革推进缓慢、产教融合尚不完善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通过外引内培专兼结合培育师资、通过模块设计创新教学进行课程改革、发展产教融合多方协同精准育人,以期提升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百万扩招;高职教育;分层分类施教;电子商务
[作者簡介]李冠源(1983- ),男,广东汕尾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东 汕尾 516600)李冬娜(1976- ),女,广东汕尾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广东 广州 51066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汕尾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高职扩招背景下分层分类施教路径研究——基于职业导向视角”(项目编号:2020gzkzjg01)和2018年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与信宜市职业技术学校合作横向课题“中职生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研发与实施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1-0101-06
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领域里程碑式的重磅指导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文件开篇就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不仅肯定了职业教育对促进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建设的重要性,也奠定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体独立性。百万扩招是我国推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同时也是高职教育适应和满足现代产业行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对于高职教育而言,百万扩招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把握时代赋予高职教育崭新的历史育人使命契机,加快推进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和内涵式发展,事关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建设兴衰和未来趋势。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如何在生源结构多元化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论证,精准实施适应和满足不同类型及层次受教对象需求的分层分类教学,是促进高职教育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从而为产业行业发展提供强劲有力的优质人才资源支撑,最终实现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贡献度。
一、分层分类施教是高职教育的时代诉求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已经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现代化就必须贯彻落实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要贯彻落实因材施教,就必须积极探索分层分类施教的可行性,并切实推进教学建设及改革。百万扩招背景下,由于招生规模剧增而且生源结构多元化,造成高职招生变化不仅体现在“量”的规模上,也体现在“质”的差异化需求上,对于整个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巨大。因此,百万扩招背景下加快推进分层分类施教势在必行。
1.高职教育发展的应然性。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将是受教涉及面最广、类型最多、生源结构最复杂的教育类型,亦是承担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推动分层分类施教具有应然性。《实施方案》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方式。随着“双高”计划工程推进,高职教育已经开始从规模化、粗放型向高质量、精细化转型,从而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从宏观层面而言,百万扩招对于高职教育赋予的重要使命和历史任务,是在不降低现行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前提下,通过给全民提供一个平等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机会,为满足新时代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更多高级复合新型人才,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优质人才资源支撑所实施的有效举措;从微观层面而言,百万扩招是让有提升学历、补充理论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需要的人们,有机会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教育形式来提高自身职业素质能力,从而促进就业或职业生涯发展。对于来自不同阶层和领域的受教育者,如果没有实行精准分层分类施教,必然难以满足其求学需求的差异化,这也有悖于百万扩招战略的本质要求。
2.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然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不但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而且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目标是组织开展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导向,因此百万扩招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分层分类具有实然性。百万扩招的生源类型基本涵盖三大类:一类是普高类,包括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一类是职业类,包括应往届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一类是社会大类,包括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特殊人群教育(残疾人群)等。很明显,这三大类生源的学情截然不同,普高类生源长期接受传统升学教育,属于比较纯粹的学生;职中类初期“职业性”特征比较明显,大多有一定技术技能素养;社会大类最为复杂,也体现了更多的现实属性,更加务实。对于来自高职扩招的不同生源类型,由于其受教育层次、知识结构组成、人生发展历程及求学诉求等存在明显差异,在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制订中,必然要特别注意和体现其不同类型生源在培养规格、要求及质量上的不同,从而才能开展适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只有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层构建设计完善的框架体系,科学规划统筹好分层分类基础依据,才能有效指导分层分类教学的具体实施措施,从而切实推动高职教育分层分类施教改革,更好地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战略目标。
3.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然性。当前高职教育的重点改革发展任务是“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①。百万扩招背景下,不仅要保证教学质量标准不下降,还要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衔接度,包括社会实际用人需求、产业行业发展、推动就业创业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所以,只有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及成效,培养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才能提升高职教育对社会的贡献度。如果沿袭传统或者一成不变的通用化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可能就会凸显一些矛盾。比如,往届毕业生由于已经脱离体制内常规教育的时间较长,可能就比较难以适应传统枯燥的上课教学方式,导致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影响学习质量及效果;再如,对于应届生源而言,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也与现代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和宗旨相悖,不符合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新标准和新要求,难以体现高职教育教学塑造学生“职业化”特征形成的功能作用。因此,高职教育尽快推进分层分类施教,是从根本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及成效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分层分类施教的困囿
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要实行分层分类施教涉及众多教育资源协同配置、整合优化和创新机制,而其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和产教融合这三方面要素条件的不完善。如何处理和解决好这三个要素条件,并形成其相互依托和支撑的作用,将直接影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分层分类施教的实施推进效果。
1.优质“双师”资源缺乏。高职教育优质师资储备不足、师资力量基础薄弱制约了教研科研能力的发展及创新,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及成效。优质师资是高质量完成人才培養任务的重要基础。对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而言,尤其受到百万扩招背景下的招生规模扩张和生源结构多元等诸多因素影响,大量优质师资的急切需求和稀缺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集中体现在优质“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师资资源及质量难以符合和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双师型”教师不仅是教育专家同时也是职业专家,因而对其培养工作俨然成为当下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现阶段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本院校原来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任教师或者其他与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教师转型而来。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师资的行业性特征较明显,职业化程度趋向强,其优质师资培育形成的周期较长而且呈现动态性,这是造成优质师资短缺的主要原因。二是来源于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但应届毕业生的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相对缺乏,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也有待加强。另外,“唯学历”论也成为制约“双师”准入的一道门槛。因此,打破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准入渠道限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师资培育机制是形成优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举措。
2.课程改革推进缓慢。从知识能力本位向职业素质本位转变是现代高职教育核心理念的重大变革,从而引导和奠定了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及改革方向。课程虽然是教育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战略大问题。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立德树人成效”这一人才培养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同时也是制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短板、瓶颈和关键。现阶段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改革进程相对缓慢,首先体现在课程统筹规划设计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与产业行业实际用人需求及从业要求标准衔接不到位,教学内容陈旧滞后性明显、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造成教育教学活动质量成效不高,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其次是教学内容安排不够科学合理,理实一体化建设实现程度也较低,课程普遍仍以传统讲授为主,依然存在理论知识偏多偏深、实训实操实践教学内容及活动偏少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塑造及培养职业性特征和形成专业技术技能;再则是在开展和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具体教学教法、形式手段等比较传统单一固化,呈现出高度同质化和模式化现象,难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体验度和参与度较低,从而导致学习质量不高。最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价机制建设不够完善,仍以传统考核模式为主,衡量维度及因素单一,难以充分体现和聚焦教学质量考核关注的中心点及关键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考核重点不在于是否能机械性强记多少理论知识,而在于是否形成实践能力从而有助于促进就业创业。因此,不断进行教育教学建设及改革是有效推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分层分类施教的核心和关键。
3.产教融合尚不完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是重大改革任务,而2019年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更是重点指出,我国要在未来5年左右建设培育成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并且构建相对完善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重要举措,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促进形成命运共同体。电子商务发展的更新迭代速度相较其他领域快很多,导致该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及输出呈现结构性断裂。电子商务专业的特征决定其必须高度依托产教融合和注重校企深度结合,通过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形成互为支撑、协同育人、共建共享和互惠互利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从而有效提升就业契合度和从业吻合度。现阶段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相关问题及矛盾,正是由于产教融合模式构建尚不完善所造成的结果。一是人才培养周期及输送和行业快速发展之间的同步需求衔接度不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一定周期,而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却日新月异,往往是人才培养完成进行社会输送时,行业企业的需求已经更改和变化,从而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和就业困难等问题;二是现阶段高职人才培养标准、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迅速发展的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缺乏明确的从业标准作为基础依据,难以制定有效的教学标准,使得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向性、针对性和职业性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人才综合素能形成,导致学生就业质量偏低。因此,如何通过构建产教融合有效合作机制并基于行业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是推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分层分类施教的重要保障条件。
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分层分类施教路径建议
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受教育对象结构多元化和教学活动需求差异化不仅是客观事实,而且将成为一种长期存在的常态化现象。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只有通过分层分类施教推动教学改革,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1.师资培育:外引内培专兼结合。预计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并且《实施方案》第十二条明确指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公开招聘的基础条件和原则是必须具有3年或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而学历要求则是高职以上即可,对于特殊高技能人才的学历要求甚至可以进一步适当放宽,还强调从2020年起就基本不再招聘应届毕业生。优质“双师”资源是推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分层分类施教的基础,当下高职电商专业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尽快培育出一大批优质“双师型”教师,满足百万扩招背景下的教学需求。一是做好“外引”工作,即通过不断拓宽师资准入来源渠道,充实丰富“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招聘标准仍以学历为主,不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电子商务专业的优质师资,一般都来源于行业企业的资深从业者,要鼓励拥有丰富工作经验、具备技术技能的“双师”进入校园教书育人,把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等传递给学生,培养出凸显职业特性的新时代高职毕业生,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二是重视“内培”规划,即要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递进阶梯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机制,仅依靠“外引”必然难以满足师资巨大缺口及需求,“内培”任务更是任重而道远,“内培”是将现有师资转化为“双师”师资的有效举措。在现有师资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培养成本,而且可以尽量缩短培育周期。针对不同教学目标及任务所需配置的师资,规划设计整体师资结构调整、升级和转型的方案,从而使其形成多样化并具有胜任不同教学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三是要完善专兼职“双师”制度,由于专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在校内进行,对其专业发展能力形成一定桎梏,需要充分借助和发挥“外脑”作用,弥补校内师资的不足。通过聘请校外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的中高级管理者、中高级技能技术人员、资深从业人员等,将最新理论、技术、方法等及时带进课堂,才能保持教学内容与产业行业发展同步同向更新,让学生不断开拓视野和汲取新知识,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课程改革:模块设计创新教学。课程改革是实现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分层分类施教的关键环节。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电商专业要在上层构建设计好整个课程框架体系,进而对课程规划设置采取指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的模块化设计。根据教学需求递进层次及阶段,高职电商专业模块化课程可以设计为两大类共四个细分模块。第一类是包含“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的通用类课程。所谓“基础模块”主要以通识教育内容类的课程为主,受教对象为全体学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科知识等,该模块属于基础必修类课程;“专业模块”以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形成专业基本技术能力为主,由电商专业课程组成,并运用理实一体化高度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塑造和培养形成职业素质能力夯实基础,该模块属于专业必修类课程;因此第一类课程强调和体现高职常规教育的强制性、公用性、共用性、规范性、系统性,属于必修课程。第二类课程包含“补充模块”和“选择模块”,是分层分类施教的核心,基于学生在充分完成第一类课程基础上所设计的递进课程模块。“补充模块”是针对不同生源大类的实际学情,根据其基本学习能力及效果、知识结构及形成度等考量因素进行设计,目的在于让不同受教对象可以对所学专业进行“查漏补缺”或者“强化训练”,比如有些学生需要补充更多专业理论知识,有些学生需要更多实训实操实践训练等,该模块可以设置为公共必修类课程;“选择模块”则是在充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以及职业需求特征等综合因素基础上构建而成的模块课程,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本专业学习进行深度拓展,尤其对于需要满足形成较强專业技术能力的学生,通过该模块学习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能,从而为就业创造更多竞争优势,同时也有助于未来拓宽择业渠道,因其学习要求较高,该模块宜设置为选修类课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模块化设计,需要运用多样化教学教法和多元化考核评估机制配合,才能形成系统性和完整性。从教学教法而言要兼顾包容,比如“基础模块”可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专业模块”“补充模块”“选择模块”则需要综合运用任务导向、项目驱动、工作场景、工作流程等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考核评估而言要多元并举,比如“基础模块”可以传统考核模式为主,“专业模块”“补充模块”“选择模块”则可选择过程性、技能测试、学分转换等综合考核考评方式,从而更好凸显教学质量及成效。
3.产教融合:多方协同精准育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同时也是促进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分层分类施教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越来越高,职业标准和从业要求也随之提高,用人需求类型及层次造成的差异性也日渐凸显,如果不积极探索和加快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新模式,就难以凸显高职人才“职业化”培养的优势效果。高职院校应该紧抓百万扩招发展契机,通过充分融合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有效激发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形成多方协同精准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要提升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对产业行业的贡献度,就必须保持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行业用人需求的高度一致性。高职院校要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在充分掌握产业行业发展趋向、具体从业标准要求和岗位(群)技术技能需求基础上,科学合理制定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必须深化“政社校企”四位一体建设,尽快形成产教高度融合的“高职教育+”新模式。一是政府要做好上层规划统筹设计,把握产业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供给及结构等情况,通过运用政策工具对产教融合进行自上而下的引导和推动,在营造良好环境和投入必要的公共要素资源基础上,大力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及力量,加快形成“高职教育+”聚力新格局。二是高职院校要充分依托产业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契机,以现代产业行业从业标准和要求为基础,以具体岗位(群)技术技能需求为依据,以促进就业为目标,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标准,对现阶段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等进行针对性梳理整合,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成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企业要承担起共同育人的社会责任,企业是人才的直接需求方和实际使用者,构建有效产教融合模式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企业可以在基于自身发展及人才使用需求基础上,运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通过与院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提供实际工作岗位作为实践平台,实现学生转变为员工的“无缝对接”,有效提高人岗相适的匹配度。因此,只有通过多方积极共同参与,不断深化改革产教融合模式,共同推进协同育人,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精准化,从而为产业行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人才资源。
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推进部署,电子商务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巨大驱动作用日渐加强,同时也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国际的重要渠道。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作为电商行业最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担负着为迅猛发展的行业培养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加快推进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行分层分类施教具有必然性和迫切性,要不断开拓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和尝试新方法,力求从更加科学务实的角度出发进行统筹规划和推进建设,将其深度融入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从而有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注释]
①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Z].2020-03-29.
[参考文献]
[1]郭亚丽.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中国“金课”要具备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EB/OL].(2018-11-29)[2020-10-30].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811/t20181129_361868.html.
[2]欧海燕.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9(20): 86-89.
[3]王屹,李天航.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J].现代教育管理,2018(5):88-92.
[4]王谦,高波,康灿,等.产教融合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以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262-263+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