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涵养区保护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2021-02-04 07:19裴涛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2期
关键词:祁连山生态环境水资源

裴涛

摘要:缺水是甘肃省河西地区的基本区情和水情,全面分析甘肃山丹祁连山区水资源现状,积极探讨区域水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祁连山;生态环境;水资源;保护

“有水是绿洲,无水变沙漠,水多盐碱化”是甘肃河西地区的基本水情。甘肃省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中段北麓,这里山岭陟峻、河床深切、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由于自然及人畜活动频繁,流域内水源涵养能力差,水资源匮乏,是典型的干旱缺水县,因此,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就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基本情况

(一)甘肃省山丹县水资源及水资源涵养区基本情况

甘肃省山丹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腹地,辖6镇2乡和山丹马场、国营山丹农场,总人口20.04万人,总面积5402.4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96.24万亩。年均降水195毫米,蒸发量2246毫米。境内有马营河、霍城河、寺沟河、流水口河、山丹河等10条河流。水资源总量1.24亿立米,其中,地表水资源0.857亿立米,地下水资源0.383亿立米,人均水资源不足600立方米,分别是全国、全省和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27%、52%、48%,是甘肃省省18个严重干旱缺水县之一。

甘肃山丹祁连山区水资源涵养区东临永昌县和肃南县,南依青海省,西连民乐县,北部与大马营草原牧区相接,流域面积360.8平方公里。这里气候高寒润湿,年降雨量400~500毫米,蒸发量800毫米,年均气温﹤-1°C,海拔3000~3700米,涵养区多为灌木、高山草甸。马营河、霍城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前山一带,径流主要由大气降水和祁连山冰川融雪补给,是山丹县主要产流区。马营河年平均出山口径流量4300万立方米,霍城河年平均出山口径流量980万立方米,经水库和水利工程调节,马营河、霍城河灌区可灌溉面积23.84万亩,占全县河灌面积的88.3%。同时还供应位奇、陈户、霍城等5个乡镇12万人的饮水,是山丹县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水工程現状和水资源利用情况

1. 水工程现状。至目前,全县已建成中、小型水库9座,总库容4308.7万立米,塘坝15座,总库容111.07万立米。已建成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1个,万亩以上中型灌区1个。水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1250千瓦。农村自来水厂8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5%。

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县现有水资源总量12531万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总量10608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923万立方米。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总量为16920.2万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5235.38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90%;工业用水量的819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85%;城镇生活用水量36.8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0.22%;农村人畜用水量452.98万立方米,占用水量的2.68%。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144%。因为干旱缺水,地下水超采问题十分严重,现缺水1.07亿立方米,据预测,到2025年全县缺水量将达到1.57亿立方米。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山丹县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护生态、人水和谐”的总体思路,全面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科学管理。一是加强水源涵养区管护。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封滩育林等生态工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1万亩、封山育林5.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5.8%。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等水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湖2900多亩,退耕还草18000亩,植被覆盖率达到80%,有效地保护了水源涵养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建成东乐山羊堡、陈户黄草坝、老军丰城堡等11个生态移民安置区,搬迁移民2241户、9731人。同时,持之以恒实施劳务输出,以减轻人口对环境资源的压力。二是加强区域水土保持工作。完成马营河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面积3.66平方公里,完成水保林1.5平方公里。实施花草滩煤田、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东乐北滩5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等项目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三是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制定出台了《山丹县水资源管理暂行规定》《山丹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意见》《山丹县关于加强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打井和规范河道采砂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成立马营河流域、霍城河流域两个水政监察中队,开展河道管理、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专项执法检查,严格取水许可证审批,加强取水许可信息化建设。

二、水资源涵养区保护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河流来水锐减,水资源有效供给不足

由于气候变迁,祁连山降水减少,雪线上移,冰川萎缩,河源来水量锐减。据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资料,近50年来,祁连山气温呈升高趋势,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率为0.0298/年。祁连山冰川的平均退缩速度东部为16.8米/年,中部为3.3米/年,西部为2.2米/年。据甘肃省气象局的监测资料,近年来祁连山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米至6.5米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区的雪线年均上升达12.5米至22.5米。据山丹县统计,发源于祁连山的马营河80年、90年代和21世纪初河流平均来水量分别4426万立方米、4142万立方米和3860万立方米;霍城河20世纪80、90年代和21世纪初河源平均来水量分别是1166万立方米、972万立方米和778万立方米。祁连山潜山区来水量呈逐年减少趋势,水资源总量减少,目前仅有2.4立方米/秒。同时,地表径流年内分配也不均匀,来水量主要集中在6~8月,且域内主要河流行水时间缩短,遇到干早年份还会出现断流现象。

(二)盲目开荒,围湖造田,泉水溢出量锐减

近年来,由于山丹马场草原垦荒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使原先的产流区变成消耗区,径流转换补给条件变差。同时山丹县三类地区的部分村社开荒种植,围湖造田,挤占填埋泉眼现象也较为普遍,致使水资源涵养区植被破坏,泉眼数量减少,泉水溢出量减小。据统计,位于马营河上游的山丹马场1949年耕地面积为0.411万亩,1959年为5万亩,现已达到40.9万亩 。马营河、霍城河灌区原有泉眼3340眼,泉眼溢出量2.65立方米/秒。目前,实有泉眼1980眼,近 1 /3 的泉眼干枯。

(三)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位下降

由于河水供给不足,许多村社通过打井提取地下水来灌溉农田,造成山丹县新河盆地地下水位下降,祁家店水库泉水基本干枯,据估算,山丹县井灌区地下水位每年以3~5米的速度下降,累计最深达25米,年超采水量2000多万立方米。

(四)源头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涵养能力变差

在水资源涵养区源头的祁连山马营河、霍城河产流区,每年夏秋时节,来自青海省、民乐县、山丹马场及山丹县的近3万头(只)牛羊牲畜会进入该区域放牧,这种掠夺式抢草放牧,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林草植被破坏很大,一是破坏了产流区的草原植被、水资源涵养林,造成草原退化,水资源涵养能力变差。二是大量牲畜因为饮水无序,践踏渠道,给水利工程设施造成极大破坏。

(五)水利化程度整体较差,水资源利用率低

一是渠系建设标准低,运行时间长,冻胀破坏严重,渗漏损失大。二是田间工程质量差,量水设施不配套。目前,山丹县大部分田间工程还是土渠,取量水设施不完善,灌溉效益低,达不到节水灌溉的目的。三是灌溉制度尽不合理,群众节水意识差,狠水深灌现象较为普遍。

三、水资源涵养区保护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思路及对策

正确认识和分析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严峻形势,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 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护生态、人水和谐,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科学管理。近期要以节水为中心,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远期要以生态保护为中心 ,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以生态保护为根本,加大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力度

一是按照“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建绿洲”的生态发展思路,抓好水资源涵养区生态恢复与保护工作。在南部地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源涵养林保护、湿地保护等项目,扩大水源涵养区面积。在中部地区实施退耕还草工程,发展节水设施农业,建设绿色生态系统,治理绿洲内部沙害。在北部龙首山前山一带,实施生态林网建设,开展区域综合治理,恢复和重建良性生态系统。二是实施生态移民。逐步将水系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的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人员,把沿山贫困乡村纳入重点扶贫范围,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三是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坚决遏制各种破坏林草植被行为,改善县域生态环境。

(二)以水利工程建设为载体,提升水资源有效利用率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病险水库除险项目,完成县内病险水库加固改造。積极争取牧区节水示范、中小河流治理、盐碱地改良项目,抓好马营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项目的落实,通过实施项目,提高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二是加大区域内干支渠翻修、衬砌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真正达到输水有渠,分水有闸,量水有堰。三是积极争取外流域调水,以彻底缓解干旱缺水问题。

(三)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发展低耗高效节水产业

一是发展农业节水。农业是山丹县第一用水大户,要坚持“以水定作物、以水调结构”的原则,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缩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抗旱、耐旱、省水作物面积;全面推广沟灌、小畦灌、覆膜灌等常规技术和管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降低农田灌溉用水量。二是抓好工业节水。加强取水定额管理,对县域内取用水达到一定规模的用水户实行重点监控。淘汰高耗水落后产能,发展节水工业项目,普及循环用水。三是重视城镇生活节水。加强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实行城镇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把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大型居民区、宾馆饭店纳入生活节水重点领域。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提高水资源科学管理水平

一是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二是以水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探索建立水权分配、转让和管理制度,引导水权在区域、产业和用水户之间有偿流动,逐步实现水资源和水权的商品化。三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设立节水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参与节水项目的投资建设与经营管理。

(五)以构建节水型社会为契机,培育和强化公众节水意识

一是加强节水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水利法规,节水典型,普及节水与水污染防治知识。二是深入开展节水型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创建活动,开展水与生命、水与环境、水与发展为主题的节水实践活动,激发全社会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将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任期目标,做到基层有责任,目标有落实,形成全社会爱水、惜水、节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王建,沈永平,鲁安新,王丽红,史正涛.气候变化对中国西北地区山区融雪径流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1(01):28-33.

[2]陈克恭.转型张掖[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

[3]山丹县水务局.水利“十三五”规划[Z].2016.

(作者单位:中共山丹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祁连山生态环境水资源
水资源平衡调度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水资源(部级优课)
祁连山下
浅谈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