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宇
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医院,吉林 梅河口 135000
IBD作为一种慢性胃肠道疾病,易反复发作。IBD是一种损害和延伸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的疾病。它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我国IBD发病率逐年上升[1]。该病持续时间长,易复发,难以治愈,甚至有癌变的趋势,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本研究分析了美沙拉嗪与益生菌联合治疗IBD患者的临床效果,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IBD患者共8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4-78(47.55±2.88)岁。病程2-6年,平均(4.21±0.24)年。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5-78(47.12±2.81)岁。病程2-6年,平均(4.13±0.27)年。两组资料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治疗,每次1g,口服,每天三次。治疗4周。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增加益生菌。美沙拉嗪1g/次,益生菌0.42g/次,每天均三次,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便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大便性状正常时间、腹胀和里急后重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总有效率、不良反应。
1.4疗效标准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结肠镜检查显示溃疡消失,粘膜恢复正常为显效。(2)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结肠镜检查显示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性息肉形成有效。(3)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大便常规检查、结肠镜检查仍未恢复正常[2]。
1.5统计学方法 在SPSS22.0软件中,计数样本实施 x2统计,计量样本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2.1两组血便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大便性状正常时间、腹胀和里急后重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血便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大便性状正常时间、腹胀和里急后重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便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大便性状正常时间、腹胀和里急后重消失时间比较
2.2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前二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对照组是14.56±3.21mg/L,观察组是14.41±3.24mg/L,两组比较,P>0.05,而治疗后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均改善,而观察组C反应蛋白水平4.56±1.01mg/L,显著低于对照组8.12±2.21mg/L,P<0.05。
2.3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5.00%,P<0.05。
2.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均无不良反应,P>0.05。
IBD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慢性肠炎性疾病。IBD的主要表现为:粘液消退、便血、腹痛。结肠镜检查后可以看到,患者的肠粘膜溃疡、出血,甚至糜烂,有假性息肉等症状。病理显示炎症或溃疡,主要累及患者的直肠和远端结肠,常伴有肠外系统症状。临床治疗主要是控制急性发作,防治并发症,减少复发等。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有糖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和免疫抑制剂[3]。上述三类药物虽然临床疗效较准确,但药物副作用较大,患者无法耐受。氨基水杨酸是治疗IBD的常用药物,包括美沙拉嗪和草拉嗪。氨基水杨酸能显著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白三烯的形成。因此,对肠粘膜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近年来,IBD与细菌生态系统失衡的相关性已被临床证实。因此,合理调控宿主菌,调节病理免疫反应,达到治疗IBD的目的。目前,益生菌被用来重建人体菌群平衡,从而控制各种胃肠道疾病和一些由菌群失衡引起的传染病。益生菌与美沙拉嗪联合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可显著改善IBD的临床症状,减少美沙拉嗪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4]。
研究显示,IBD急性期和缓解期患者粪便中厌氧菌数量明显减少,恢复期患者粪便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增加,但仍低于正常人[2],提示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IBD的发病机制。结果表明,IBD急性期和缓解期患者粪便中厌氧菌数量明显减少,而恢复期患者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增加,但仍低于正常人[5]。本研究选择的益生菌是一种由长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粪肠球菌三种活菌组成的肠溶胶囊,能与肠粘膜上皮结合,有效地防止病原菌的侵袭和侵袭,使肠粘膜上皮细胞竞争性粘附,在粘膜表面形成保护膜;抑制病原体生长,显著增加肠道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6]。美沙拉嗪是5-氨基水杨酸的控释形式,可以在肠道内缓慢释放,与柳氮磺胺嘧啶的疗效相似,但没有磺胺引起的各种副作用。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血便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大便性状正常时间、腹胀和里急后重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P>0.05。
综上所述,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对于IBD的治疗效果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