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帮学课程”模式的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2021-02-03 07:08
职教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技能作业

“帮学课程”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欧阳河职教工作室团队研发的一种新型课程模式,秉持“现代教育是帮助学习者学习的社会活动”[1]84的基本理念。帮学课程本质是从“跟我学”向“帮你学”转变的课堂革命,核心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其“1+7”帮学模型的具体主张是:课程目标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基本内容是基于工作和生活的学习;课程编制方法是功能-结构分析法;基本教学方法是学生自助学习+教师帮助学习;师生观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学者;课程环境观是创建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的环境;课程的评价观是助力课程目标实现[1]89-91,见图1。

图1 帮学课程1+7 模型

本文试图通过以高职《服饰品设计》课程为例,基于帮学课程思想,应用“1+7”课程模型进行课程教学设计,进而系统呈现帮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与实施路径,为同行提供启示。试点课程基本简介见表1。

表1 试点课程《服饰品设计》的简介

一、面向学生全面发展:“帮学课程”的基本主张

我国职业教育因在较长时期中沿袭国外“职业教育=就业教育”的教育理念,致使我国部分职业教育课程“重智”突出,“疏德、弱体,抑美、缺劳”明显。因我国制度与欧美国家制度各异,立足本国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课程生态建设应有别于西方姓“资”国家,需强调课程姓“社”之属性。随着一些社会问题的凸显,课程如何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显得尤其迫切。“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在新时代应运而生,正是创造职业教育良好课程生态的重要契机。

在帮学课程“1+7”模型框架中,其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在于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回应了建设中国特色课程的国家诉求,关切了课程培养能力的社会诉求,回应了课程关注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个人诉求。

二、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帮学课程”的核心目标

通过反思以往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过多重视单一技能的问题,基于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个体提升三者的复合需求,帮学课程将课程目标升级为三个维度,凸显课程属性的中国特色,契合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从对接“工作”的学习,转向“人的全面发展”全人教育,助力学生工作出色、人生出彩,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见图2。

具体而言,基于帮学课程的《服饰品设计》的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1)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是根据服饰品设计师的岗位能力需求,培养学生能根据客户(设计图/制单)的要求,完成服饰品的设计与制作;(2)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教学目标体现为“四融入四聚焦”——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学生自助学习+教师帮助学习”的帮学新模式,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聚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聚焦美丽中国道路,聚焦感动中国故事,聚焦中山重振虎威,聚焦非遗文化传承,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学目标是“引导树四观,加强四认同,突出四培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加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突出培育精益工匠精神,突出培育高尚文化素养,突出培育健康审美情趣,突出培育乐观生活态度。

三、“工作+生活”相融合:“帮学课程”的内容表达

课程内容是达成课程目标的载体。帮学课程认为,课程内容的选取要统筹兼顾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三者的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2]因此,帮学课程“1+7”模型主张,基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选取要兼顾“政府+社会+个人”的诉求,构建基于“工作+生活”的复合型课程内容。

帮学课程坚持在继承中发展,汲取“能力本位”“学习领域”“工作过程”“项目课程”等课程范式的优秀理念与精华要素,进行基于“工作”的课程内容选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帮“定”职岗对接,课程内容对接职岗。二是帮“定”内容衔接,做好中高职的课程内容衔接。三是帮“定”学习项目,帮助建构学习。通过课程内容的三个帮“定”,明确课程基于工作需要“学什么”。

图2 《服饰品设计》课程目标设计路径

帮“定”职岗对接:职业教育“不唯就业”并不代表弱化课程对接“工作”,因而课程内容选取的重要考量仍是基于“能力”,强调课程要服务“工作”。《服饰品设计》课程对接的职业岗位是服饰品设计师,分析服饰品设计师的岗位能力需求,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设计开发+工艺制作+软件应用”的课程内容框架,见图3。

帮“定”内容衔接:《服饰品设计》的授课对象为中高职衔接教育(三二对接)班学生。如何针对不同职业教育学段,进行合理的内容衔接,是帮学课程重点关注的内容。本课程首要就是做好中职阶段的课情分析,立足“设计开发+工艺制作+软件应用”的内容框架,分析中职的“已学”与高职的“将学”,合理定位课程学习内容,见图4。

帮“定”学习项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基于此,帮学课程认为,课程课时有限,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去,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服饰品设计》的教学设计中,基于技能(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服饰品分类为三类型,对应建设学习项目。课程项目设计采用“能力分层,难度递进”原则进行帮助学习,见图5。

图3 课程内容框架

图4 课程内容衔接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理论的一种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道:“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此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每个学生都是“现实的人”,对于学生的培养只有全面完整才是实事求是、公平合理[3]。因此,课程建设要体现尊重人的全面性。帮学课程认为,国家、社会与个人三者对职业教育课程的诉求总和就是“全面发展”,尊重了“现实的人”的全面性特征。

我国高职教育不同于仅仅基于工作的职业培训,就学生“全面发展”而言,学会工作只是学会生存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不是学会生存的全部。人生出彩是基于工作和生活的成功。因此,高职教育是基于工作和生活的教育,而不只是基于工作的教育,是品德和价值观、工作技能、生活技能三维合一的合金,是典型的工作和社会生活的浓缩。因此,课程《服饰品设计》建构了基于“工作+生活”的课程内容结构,回应课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见表2。

图5 课程项目设计

表2 《服饰品设计》基于“工作+生活”的课程内容结构

四、基于学情分析的多元化精准帮学策略

帮学课程的方法论主张,将课程按“四型二分”原则进行结构划分。何谓“四型二分”课堂结构:即是把课程划分为情感课、认知课、技能课与行为课四种课程类型,把课堂二分为自助学习与帮助学习的新型课程结构。

《服饰品设计》在人才培养方案被定位为技能课,经调研与论证,《服饰品设计》的“四型二分”课程结构为:课余的自助学习占30%,课堂的帮助学习占70%,其中课堂上教师的“讲解/示范”与师生“互动/实践”形成对分,各占35%,见表3。

表3 帮学课程结构(四型二分)

经课程《服饰品设计》学生座谈会与调查问卷反馈,学情特点是“喜实践厌理论”、诟病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运用娴熟,学生最期望教师帮助可总结为五种学困情况,如表4。

表4 学生最期望教师帮助的五种学困问题

在上述基础之上,《服饰品设计》围绕“作业—作品—产品”转化作为帮学主线,提升艺术设计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所谓“作业、作品、产品”,是指学生自习阶段完成的“作业”,第一课堂完成的“作品”,拓展课堂完成的“产品”[4]。作为艺术设计类课程,作业是教学成效最直观的体现。因此抓住“作业”这一牛鼻子,辅于“帮助+自助+互助”的帮学联动形式,以产教融合促进“作业—作品—产品”的转化,达到“工作+生活”的育人绩效。

一是“自助帮学”:“作业前置”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传统课程的自习环节一般是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平台预习新课,然后根据课程平台的后台数据,评判学生的自学绩效。导致学生“消极刷课”屡见不鲜,后台预习数据可信度欠佳。本课程摒弃死板苍白的网络后台数据,另辟新径,基于“以学生为中心”帮学,创新实践“前置作业”的自助学习模式,区别于课程的传统自学模式。通过教师提前发布课程内容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作业,改变以往“教师先讲,作业后做”的常规做法,将作业前置于“教师讲授”之前,以作业的完成质量评判学生的“已学”与“已会”,从而凝炼课堂中教师“要讲”的内容,让教师在“已知”的状态下开展有针对性的帮学。

如《服饰品设计》将课程作业任务前置,要求学生在课前利用课程平台上的课程资源,以及自主选择其它自学资源,自主完成“课程作业”,课前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同时上交一张“作业XYZ 占比表”,XYZ 占比表中列有3 项指标,分别是完成作业的课程资源帮助比率、自找资源帮助比率、第三者帮助比率。XYZ 三项指标就是“帮助+自助+互助”的直观反映,利用课程平台资源学习是“帮助学习”,自找其他资源学习是“自助学习”,学生间的帮助是“互助学习”。通过作业与XYZ 三项指标的合并考核,研判学生自助学习的绩效,以及评估课程平台资源的有效帮助学习率。

在自助帮学中,将所有学生的作业张贴在教室的“作业—作品—产品”转化墙,“以学生为中心”点评作业,教师的角色定位为主持人,不参与具体的评判,将作业评阅权完全交给学生,每份作业均由学生个人进行简短汇报,突出“互帮”的个体普及,关注每位学生的作业成长动态。教师在此环节记录好学生作业互评纪要,重点审视XYZ 三项指标与作业进行横向联系,以此了解学生的“已知、已会”,实时研判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组织课堂帮学环节教师“要讲”内容,摘选活页式教案中的相对应内容进行“帮助”学习,根据学生“未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活页式教案的“可变”、教学策略的“可变”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

在此环节中,教师梳理学生自助获得的优秀资源,汲取精华充实课程平台资源,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动态建设与精准建设,同时体现了帮助学习的“反哺”人文,形成前一届学生帮助下一届学生建构“帮学资源”的良性互动。

二是“课堂帮学”:“双课堂+双导师”助力“从作业到作品”的转化。《服饰品设计》课程采用“作业先做、教师后讲”的新型课堂组织形式进行帮助学习。通过课程自学阶段的“作业先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凸显学生自学的“已知”,帮助教师研判学生“未懂”,让教师下一环节的帮学锚准课堂实施的靶心。

课堂帮学阶段的“教师后讲”就是“作业—作品”的转化帮学,主要是基于职岗能力需求与课程内容体系,在课堂中以教师的帮助教学的形式,促进“创新创意为核”的能力培养,将学生的“先做作业”升格转化为合格的设计作品。

因“作业先做、教师后讲”的课堂组织程序,作业是设计作品的前延,类似设计公司的作品设计初稿。教师在此环节扮演“企业设计总监”角色,基于“工作+生活”的课程内容设置,针对作业缺陷与学习困点,通过讲授、示范、案例解析、设计比较等形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提案修改”,帮助学生将“作业”优化为“作品”,强调“作品”的专业性。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此教学环节教师运用“双课堂”+“双导师”进行帮学[5]。所谓“双课堂”,即课程采用“实践课程+信息化课堂”协同教学,突出信息化技术在课堂的主动帮学。双课堂的构建回应了两个学情问题,一是回应了学生信息技术运用娴熟的学情特点,以信息化课堂的形式,投其所好,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二是回应了学生“理论难理解”的学困问题,以信息技术手段将繁杂深奥的理论抽丝剥茧,进行直观推导与演示,帮助学生主动完成学习。如应用“3D扫描+虚拟仿真”辅教,助推学困问题由繁化简。应用“钉钉直播+课程平台”辅学,构建异步自学翻转课堂。应用“活页工作手册+制图动画”,提高课程实践帮学的有效性。

为了凸显“双导师”优势,课程采用“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协同授课,提升帮学的互动性。双师授课既协同又有分工侧重,发挥双师的个人优势,由企业导师负责作业优化建议、设计案例分享与技能演示,校内教师负责理论讲解、解决教学重难点与课堂组织。基于学情分析中学生反馈的“经验性的问题、出错率高的实训操作需要教师帮助学习”等学困问题,企业导师的加入无疑是对症下药,企业导师的“实践经历”与“工作经验”促使课堂告别浅表互动,言之有物的课堂增添了帮学的互动性。

在课堂帮助学习过程中,校内教师践行“课程思政”,企业导师结合“企业实践经历”进行授课,穿插讲授基于“生活”的课程内容,纠正学生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在“作业—作品”的转化帮学中,引导学生“树四观,增强四认同、四培育”,回应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三是“拓展帮学”:“双情境”促进“从作品到产品”的转化。《服饰品设计》实施“校内实训室+企业工作室”双情境协同育人,帮助学生实现学习与工作建立对接。通过实训室与企业工作室的两个育人环境的协同育人,突出帮学的真实性。课程安排碎片式、基础式的技能在实训室中习得,综合项目的解决能力由学生在企业工作室“身临其境”建构习得,注重培养学生“作业—作品—产品”的转换能力,实现“学生”“学徒”学生双重身份的灵活转换。

图6 “课程作业展+技能大赛”双考核

本教学环节是工作室拓展帮学阶段,专注“作品—产品”的转化帮学。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校服装专业深入“政校企”合作,与中国休闲服装名镇沙溪镇共建“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引进多家企业工作室进驻校园,为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物理空间与保障机制。依托本校引进的企业工作室,要求学生课后在工作室实践,产教融合,在企业导师的帮助下,利用课余时间接续完成“作品—产品”的转化。此环节以“标准化为核”,是向市场过渡的衔接。上一环节的“作业—作品”转化需要的是创新创意与设计技法,而“作品—产品”的转化则需对接企业标准与产品标准。此阶段的企业导师帮学主要体现于帮助学生对接企业标准,对接产品标准,将作品转换为产品实物,回应“高职阶段强调实践,注重作业的实物化”的课情分析,同时回应“综合项目无从入手、前沿新业态知之甚少”的学情学困问题。学生在工作室实践中接触的前沿新业态、产品标准以及实战化的企业项目,突出了帮学的真实性。同时以准就业的形式炼造学生的“生活”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德技双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与此同时,“从作品到产品”的实物转化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可视化呈现,有利于形成对学生的学习激励,有利于学生对“设计+标准”的学习建构。

四是“评价帮学”:“双考核”凸显“评价仍是学习”。帮学课程提出“评价仍是学习”的原则,以“课程作业展+技能大赛”双考核,将结果考核转换为输出性学习与竞争性学习两种形式,通过“输出”与“竞争”增添帮学的挑战性,见图6。

输出性学习依托的考核载体是课程作业展。课程结束后,开设“线上+线下”两场作业展示评比活动,线上课程平台开设“在线作业展厅”,用信息化的手段评选优秀作业。线下在图书馆大厅开展课程作业现场展,供全校师生观摩与点评。

竞争性学习依托的考核载体是课程技能大赛,在企业工作室中,由企业导师在课程考查大纲的范围内随机出题,进行课程技能大赛,为工作室选拔人才,同时也为各级技能大赛储备人才。

“展·赛”双考核形式是挑战性的帮学,既可以让优秀者明白“山外有山”,又能让后进者“见贤思齐”,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展·赛”的竞争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对世界的能力和勇气,张扬学生个性,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技能作业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作业
画唇技能轻松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