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

2021-02-01 16:49王朝辉郭佳雯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外语跨文化一带

王朝辉 ,高 洁 ,郭佳雯

(河北师范大学a.外语教学部;b.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一带一路”背景下,众多中国企业着力开展全球化贸易,对多元化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亟需跨文化复合型外语人才。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企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多元化、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以更好适应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创新经济论坛”时指出:“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迅猛发展,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1]国与国之间携手应对以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企业主动“走出去”,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范围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际市场,整合资源,从内部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从外部提高国际竞争力,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出力。

一、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人才需求困境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其语言种类丰富、文化多元化等特点,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推进的前提下,机遇与风险同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力发展经济,进行文化合作的同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存在着一定的沟通与交流难度。语言障碍、风俗习惯、文化差异等给“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带来一定困难,甚至风险和损失。中国企业“走出去”若想发展经营步伐稳健而扎实,需要解决好“走出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要解决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等问题,惟其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行稳致远。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人才需求面临的问题,旨在探索高校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途径和方法,为企业输送优质复合型外语人才。

(一)精通工程设计的非通用语翻译人才缺乏

中国企业 “走出去”承接国际工程,需要相当数量的精通工程设计的非通用语翻译人才。虽然国际工程招标文件一般采用英语,但是中外双方在合同签订前期的沟通、切磋、协商、谈判等都可能使用当地的官方语言。合同签订后,在施工过程中更是需要既精通双方语言又具备工程专业知识的翻译人才。多数情况下,工程合同细节的翻译尤其重要,翻译的些许误差、双方沟通的不顺畅都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使国家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虽然被大多数国家采用,但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英语并不普及。比如“一带一路”覆盖的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区的官方语言数量就达40余种,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交流问题成为关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性要素之一[2]。以巴基斯坦国为例,虽然其官方用语是英语,但是乌尔都语却为大多数本地人所使用。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中国与近六成“一带一路”国家保持战略伙伴关系,特别是俄罗斯、柬埔寨、巴基斯坦、韩国、老挝等国家 。近年来与塔吉克斯坦、匈牙利、以色列、埃塞俄比亚和马达加斯加等3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交关系级别得到明显提升[3]。从发展前景来看,精通俄语、阿拉伯语、韩语、西班牙语等非英语语种的人才缺乏仍将是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重要问题。而目前高校外语教学中,尤其是基础外语教学,仍以英语为主,缺少如阿拉伯语、葡萄牙语、蒙古语、朝鲜语等非通用语言的学习和培训。

(二)精通跨文化知识的外语人才缺乏

中国企业在国际合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走出去”的进程中,跨文化人才短缺问题却成为企业开展对外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跨文化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亟待加强。需要培养更多的切实了解合作国政策法规、决策程序及价值观念的外语人才。优秀的跨文化人才不仅需要精通中外文化,还需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开放的视野,能处理和应对跨文化事务,有效解决矛盾冲突。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缺乏精通跨文化知识的外语人才,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常常遭遇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比如,有国内企业成功签订在中东地区国家建设铁路的合同项目。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考虑欠周全,以至于影响了施工效率和施工期限。这些在项目签订之前就应该考虑的跨文化因素如果得不到足够重视,有可能导致企业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出现用工人员不足、工期延时等问题。企业内部缺乏对跨文化知识重要性的认知,也反映出企业内部精通跨文化知识人才匮乏的事实。

(三)具有理工类专业素养的外语人才缺乏

就国内企业而言,缺乏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成为企业“走出去”的障碍之一。到国外施工的企业更需要专业知识过硬,同时拥有深厚外语基础的人才。他们需要掌握一定量的相关专业外语词汇,具备较高的外语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还应该具备工程、贸易、跨文化层面的知识与沟通能力。调研显示,工程机械、建筑、金融、能源是我国企业“走出去”对语言服务需求量较大的四个行业,其次是信息技术与通信、船舶行业等[4]。而工程机械、建筑等这类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大都以理工科为主,专业知识难度大,培养周期长。而在大学期间外语(英语为主)只是作为他们的公共基础课或者选修课,对专业翻译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高等院校输送的外语(翻译)人才多以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应用能力较高,但是理工科专业知识不足,缺乏行业专业技能。文理互不兼容造成了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的脱节。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却是企业难以招到精通外语的理工类专业人才。因此,具备外国语言能力、懂得跨文化交际知识同时又精通理工类专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策略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内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抓住机遇,努力开拓海外市场,持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和经济贸易。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中国企业开辟更多发展空间,同时也带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世界经济走向共同繁荣,实现多方共赢。而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更应抓住契机,为“走出去”企业培养更多复合型外语人才。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提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5]。若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要契合新时代国内国际不断发展变化的政治经济形势,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增加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强化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交流,立足于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复合性。

(一)增加地方高校外语教育语种数量,培养非通用语人才

让企业融入国际市场,需要打通语言关。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多样性的特点,高校在开展通用语言教学的同时,要增加外语教育语种数量,培养非通用语人才,让多语种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需求对接。目前,国内有一些高校在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方面积极进行研究并作出了创新性尝试。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全面打造国家级非通用语发展战略基地,增设外语种类14个。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成立了中欧语系和非通用语学院[6]。然而这些探索和创新主要集中在部分“双一流”高等院校,其他高校还有较大改革空间。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外国语学院只有英语、俄语、日语和西班牙四个语种的教学。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以大学英语为主,大学日语和大学俄语为辅。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更应承担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化底蕴深厚,拥有高水平师资,注重专业训练,可以在已有的英语、日语、俄语等的基础上,增加外语语种数量,可以增设阿拉伯语、德语、葡萄牙语等为大学外语教育语种,还能以选修课的形式在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类专业开展多语种语言教育,结合“走出去”企业的需求突出多语种人才培养。

(二)优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在外语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大多侧重利用课堂教学,集中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需要强化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技能操作、技能实践等活动[7]。近年来,一些院校着力开设教学实践课,但通常在开设时间和开设层次方面与企业用人需求还存在一定距离。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构建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高校与企业联手,建立人才培养与就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以适应“一带一路”背景下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高校和企业实现双赢的必然选择。高校可以针对企业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比如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政治、经济、文化、机械制造、金融等诸多领域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形成“外语+专业”或者“专业+外语”的培养机制。培养既精通专业又精通外语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企业在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工作或工程需要,优先选拔符合企业实际的优秀人才。深层次校企合作还有利于师生开展教学实训和实践,对于企业的员工培训及高校的科研项目开发、科研成果转化等都大有裨益。

(三)鼓励高校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培养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人才

“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对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2020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普通高校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通知》[8],鼓励高校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培养国家急需的知识面宽、跨文化跨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高校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助于多层面、多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及综合技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就业渠道,也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学习内容和就业途径的机会。学生通过第二学士学位学习,拓宽了专业范围,提高了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比如学生第一本科专业为计算机,第二本科专业如果选择外语,就会形成应用型“计算机+外语”的复合学历背景。再如学生第一本科专业为外语,第二本科专业如果选择国际贸易,就会形成“外语+国际贸易”的复合学历背景,这样学生就业时会成为既懂计算机又懂外语,或者既懂外语又懂国际贸易的复合型、跨学科人才。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相对而言,拥有双学位背景的毕业生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走出去”企业的多方位用人需求,助力学生就业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在国际建设过程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21日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有多大的视野就有多大的胸怀”[9]。视野决定格局,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诸多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所作出的贡献。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结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只有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增强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这样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而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更应高瞻远瞩,抓住机遇,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式,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为“走出去”企业输送更多优质复合型外语人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经济,实现多方共赢。

猜你喜欢
外语跨文化一带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