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小国寡民”浅论

2021-02-01 16:49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老子万物统一

艾 静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人事处,河北 石家庄 050081)

在世界文明史上,老子较早摆脱宗教或神话思想束缚,完全从哲学角度思考世界的起源问题和现实物质世界的存在问题,他在玄微冥想之中,创造了一个能释解宇宙及现实社会的起源、存在和运行的哲学概念——超越感觉、超越经验、超越具体物质的“道”。就古代人类的科学认知能力而言,老子的“道”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古往今来,学者曾对“道”进行过无数的研究和表述,予以唯心或唯物的定性分析,但将老子的“道”与其“小国寡民”社会构想联系起来进行探讨的研究并不多。老子的思想是一个完整的、内外合一的哲学体系,他的社会构想与“道”本质上是同一的,所以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思想。本文就试图阐述这一问题。

一、“道”为何物

(一)“道”为“有物混成”的世界统一体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原始统一体,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本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和本质的总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1]163可见,“道”是一种组成物质不明、混沌未分的“有物”,它先于天地、宇宙而出现,是唯一的存在物,因而静寂无声,生生不息,遍于天地宇宙之间而永无休止,能孕育生化出天地万物。“道”化生天地、万物的模式,就如现代科学所揭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大爆炸理论,即宇宙初始的“黑洞”在原始大爆炸中释放了所有能量和所有原始物质,在爆炸和不断扩张中产生了宇宙和亿万星系[2]244-298。

“渊兮,似万物之宗”[1]75老子在肯定了“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之后,进一步阐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232“一”是“道”的同义语,指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是形成和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则。这种统一状态可分化为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气,阴、阳、气三者化合,再产生万物,可见“道”和“一”是一种未分天地、阴阳和气的统一状态。即万事万物产生之前的存在物为阴、阳、气,在这三者之前的是精神存在与物质存在未分的、统一的“道”[3]70。对于创世之前混沌未分状态的认识,并非老子独有(但纯哲理性的解释只有老子),东西方最早的创世神话传说(如古埃及、两河流域及西方),都认为宇宙诞生之初是混沌状态,然后上帝或盘古分出天地、清气浊气(或清水、浊水)、万物生灵乃至人类。现代科学也认为,宇宙(或黑洞)大爆炸之后,在混沌状态中逐渐形成了银河系;在环绕太阳的运转中,由亿万微小气态粒子、基本粒子和分子组成的混沌状态的蒸汽云逐渐聚集成了地球;在地球形成后的几十亿年中,火山的熔岩逐渐变成了能孕育生命的土地,当太阳冲破缠绕在地球上的云雾照射到大地时,生命开始出现了。由此观之,古代哲学、宗教和神话关于宇宙起源的描绘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是何等的近同[2]244-298。

(二)“道”的性状为虚实同体

就“道”的性质与状态来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1]148“道”是在恍惚、缥渺、虚无中,又有某种形象、有某种存在的实体,同时在玄远、寂静中还有极其纯真的精气,而且是很实在,可以得到信验。这既说明了“道”的恍惚缥渺、难以测知的非客观现实的存在性,又说明其“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客观物质实在性。胡适先生认为,人所以能知物,只为每一物有一些精纯的物德,最足以代表“物”的本性,即所谓“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些物德,如雪的寒与白,如人的形体官能,都是极可靠的知识上的信物,故说“其中有信”[4]。老子的“道”虽无形无状,但又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具有“物德”。“道”既不同于一般可感觉的事物,既超越了感觉,却又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好像有某种形象、某种实物却又没有具体事物的、抽象的形状,“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1]114,因而谓之“恍惚”。也就是说,“道”具有物质属性,但并不是某一种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在宇宙诞生之前既无物质也无精神,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然而,在时空的虚无中,又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这就是“道”在化生宇宙万物之前的性状。

(三)“道”的运行规律为“有”与“无”的往复

从“道”的运行规律来看,“道”的超越性或“非具体可见”的无形、无声、无体的超感知的特性称为“无”,“道”的真实存在的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可验证的特性称为“有”,所以“道”既是“无”,也是“有”,“无”和“有”同出一源,是“道”的同体异名,虚无与真实同存于一个统一体内。所以“道”是“无”与“有”和谐统一的实在物,这是我们的经验感知和我们所处时空维度所不能理解的一种统一、同一体,是“先天地生”的物质与精神同一的既和谐又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所以“道”的“有”与“无”的统一性,一方面表现为具体的感性事物的“有”与“无”统一性的哲学提升和抽象把握,另一方面又与具体的感性事物的“有”与“无”统一性有着根本的区别[5]。万物起始于“无”,又终归于“无”,而“有”是万物现实的存在、运行的过程和规律,通过“无”与“有”的终而复始、始而复终,才能表现出“道”的存在。所以,“道”既是“有”又是“无”,既非纯“有”,亦非纯“无”,而是“有”和“无”的矛盾统一,其“有”是寓于“无”之中的“有”,其“无”是内在包含“有”的“无”,是“常有”与“常无”的矛盾统一体[6]31。万物出自于它,又复归于它。

在老子看来,“无”和“有”是“道”运行的表现和属性,他没有断言“无”或“有”是纯精神的或纯物质的,也就是说,老子并未说明组成“道”的“无”或“有”的物质或精神的属性。因为,“道”和组成它的“无”与“有”还包含着大量未被人类所认知的、未被把握的内容和规律,所以提出“道”这个模糊的实体范畴。就如现代科学所认为的宇宙诞生之前,处于“无”的状态,而无限吸收了光、热、声音、重量、质量的“黑洞”发生了大爆炸,大爆炸产生了宇宙,产生了可感知的“有”的状态。对于“黑洞”来说,没有时空概念,没有几维空间之说,在这里,“无”和“有”是同一共存的,既是“有”又是“无”的。有学者认为,“我们若是站在宇宙发生学和宏观物理学的高度看待问题,那么,老子关于“道”是常“无”常“有”的统一的哲学规定,就更值得我们深思。”[6]32

(四)“道”的作用与“自然”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1]200道是一个“自然”。“自然”就是自己如此,所以“道”的作用,只是万物自己的作用[3]46。由于“道”抽象且微妙,难以想像。老子便从具体方面来释明“道”的用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102这个“无”的功用,和这个“道”最相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232,“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与“无”为万物之母,而“无”是“道”的具体体现,所以“无”的作用也不是有意志的作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统一性归结为几种或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如水、火、气等,把世界的构成和本源认为是物质性的。而老子的“道”是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和形象的东西。“道”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根,要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更深刻,它没有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为具体的物质,也摆脱了宗教或神话的思想束缚。虽然老子将“道”描述得玄懵空奥,但却明确表述了“道”本来就是精神和物质的混沌状态,恰是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老子矛盾对立统一和矛盾对立转化的思想。

二、“小国寡民”之“道”

老子是基于对宇宙与社会的深切认识,尤其是基于将个体的人放在时空无际的宇宙中的认识才提出来的,是将人的自然生命历程与“道”合一而言的。

老子在思索宇宙及现实世界的起源和存在的哲学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实体范畴——“道”。“道”处于精神和物质的混沌状态,是物质与精神同一的,既和谐又矛盾对立的统一体。道可以外化为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故可称为“人道”,是关于人的本质、本性和生存意义的“道”。所以,“人道”也应和“道”一样,是物质与精神同一的,既和谐又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道”化生宇宙万物而不居功,运行天地阴阳四季而不显形。“道”讲求自然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全凭自然而为。所以,在现实社会中,老子反对大国争霸,君主擅权,官府扰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1]244。“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1]339。只有在“小国寡民”的社会里,无君无长,无争无战,无利禄功名,人们自然地生活,生活于自然之中。若保持这种自在自然,社会上就不能有机巧、诈伪,“智慧出,有大伪”“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所以去除智慧、利欲,人们就不会有精神生活上的烦恼;去除赋税捐役,人们就不会有物质生活上的忧愁。这样,人类才能达到物质与精神既和谐又矛盾对立的统一。

“人道”强调人的个体价值,追求个体独立的绝对性,也就是要恢复人的原始本性,是要求“人道”与“道”的绝对吻合一致。对于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个体的人来说,有漫长的几十年的光阴,在这几十年中会有无尽的烦恼、忧愁、悲伤,会有强权、豪夺、战争、灾难,人生于世间何其苦长。然而,将人的一生放在浩瀚无际的宇宙、置于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人又是多么渺小,人的一生又是多么短促,现实的极端苦恼又是多么不值一提。一个人,站在天地间,当他的思绪、精神集中于宇宙,集中于宇宙的起源、运行、变化的冥想中,玄远空灵的思想里就不再有人世间的纷争、诈伪、烦恼,因为与无边的世界、浩瀚的宇宙相比,人的一生就是一瞬间,有什么比在这瞬间中,使个性的人存在得更有意义、更快乐的呢? 那就是摒弃烦恼、纷争,使人愉悦一生,使精神追求和物质生活和谐合一。而对个体的人来说,在几十年的生命中,要做到精神与物质和谐的统一,就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1]357,这样就符合了物质与精神同一的“人道”,只有精神愉悦和物质享受兼备、和谐,才不会使人性扭曲、人道丧失,才能自尊自重、自存自保、自生自灭。

为了弃绝诈伪、纷争、贪欲、机巧、战争,就应该“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357。“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就是老子在“小国寡民”的社会思想中,想通过超越人际关系的方式,达到人性的自我复归。

“人道”和“道”同性,“道”始于“无”,复归于“无”,对于“人道”来说,人初始于“婴儿”,复归于“婴儿”,也即复归于纯朴天真、混沌至极的自然原始本性,复归于道。这才是人生于世间所应遵循的人道。人只有生活在那种情境里,才符合人道,符合至高的道,才是精神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人。所以,老子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倡导的“人道”,也是追求物质与精神结合的道,是从其“道”派生出来的物质享受与精神愉悦相统一的“人道”。

猜你喜欢
老子万物统一
万物皆可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万物生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智者老子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