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策略

2021-02-01 16:49张成飞张宇婷牛梦琳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石家庄市京津冀协同

张成飞 ,张宇婷 ,李 娜 ,牛梦琳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a.党群工作部;b.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81)

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创新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源动力[1]。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通知》,为雄安新区建设指明了方向。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新科技合作模式,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2]。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将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区域资源配置规模,提升资源配置质量。

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发展战略,需要重新调配京津冀的资源,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区域资源调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优势,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的优质均衡发展,为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人才、科研、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综合支撑[3],石家庄市区域内高校要主动对接区域科技创新,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石家庄市高校科技创新的基础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中承担着重要任务,面临着一定机遇和挑战。京津冀三地高校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增加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促进教育进步、教育进步反哺经济发展,以助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近年来,学术界对科技创新的研究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有研究提出科技创新包含科学和技术两部分的创新,科学创新方面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而技术创新方面包括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创新[4]。有研究人员认为,科技创新是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总称,其中科学创新主要包括科学研究活动,多以获得新发现、提出新理论、建立新学科为成果;技术创新多指为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进行的研究活动,其成果主要包括新的技术、工艺、产品和服务等[5]。当前,京津冀地区在科技创新资源聚集程度、创新成果丰富程度、创新活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均在我国位居前列[6],石家庄与北京市、天津市的联系密切,在经济、文化、教育方面互动频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石家庄在河北省内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文化优势[7],是京津冀发展战略的直接参与者和获益者。石家庄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产业方面具备传统优势和产业潜力,在疏解北京市非首都功能进程中能够高质量承接相关产业、技术和人才,具备实施科技创新的良好基础。

二、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石家庄市区域内高校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石家庄市经济发展的要求

石家庄市当前面临资源要素受限、减排治污任务艰巨、资源利用方式粗放低效等问题,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2021年8月,石家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今后五年石家庄市要突出科技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充分发挥省会科研资源优势,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对接京津雄创新资源,强化协同创新,统筹推进创新资源共享和科研力量优化配置[8]。在石家庄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创新高地”作为今后5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指出科技创新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提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建立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中央创新区公共服务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经纪人”机制[9]。石家庄区域内高校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科研优势,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对重点新技术发展趋势进行跟踪研究,开展联合攻关,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

(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高校要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京津冀首都经济圈还具有较大的优化和提升空间,在发展高技术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具有汇聚整合的优势。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北部重要商埠、全国性商贸会展中心城市,石家庄市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区域中心城市[10],把创新融入发展理念,培育区域科技创新沃土,才能有效提高区域经济的科技元素,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构建经济科学、持续发展新格局,需要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建成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逐步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高等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面向市场、面向行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石家庄市的高等院校在发展改革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需要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助推区域经济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提升。

三、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石家庄市区域内高校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

京津冀三地汇集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和丰富的创新要素,以强大的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在发展进程中,京津冀科技转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源动力后劲不足的问题[11]。创新指向有待进一步细化,区域承接项目能力需要提升,孵化能力有待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圈的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同时,产业链与创新链基础薄弱,京津冀尚未在区域内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协同创新[12]。立足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石家庄区域内高校需要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要从办学理念、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师资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革新。石家庄区域内本科院校要注重行业核心技术的研究,视野辐射全国,与规模较大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职业院校主要面向区域,与本地中小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注重科学实验和产业转化,根据高校定位进行区别合作,实现高校和企业双赢;企业要在高校和科研单位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如大学生科技园、技术开发中心等。

四、德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高校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在高校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有机融合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德国是制造大国,也是制造强国。2013 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计划。“工业4.0”是实体物理世界与数字网络世界泛在链接融合,是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时代性变革技术[13]。目前,“工业4.0”战略计划已进入德国各大中小企业,推动自动化产业向智能化产业转型发展,也为制造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14],“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进行战略对接,打造新的工业业态。学习借鉴德国科技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经验,对于促进石家庄市区域内高校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持续释放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德国科技创新的主体。德国联邦政府非常注重建设中小企业,一些高端技术产业往往来源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遵循体系化的严格管理,但是研发部门的工程师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进行思考和研发,不受束缚的思维风暴,催生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15]。

德国打造了多元化集联邦及各州政府、经济圈、教育界、科研机构、评估中介、资助平台、咨询顾问和社会公民于一体的创新主体阵营[16]。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院采用了现代公司企业化的管理模式,30%的费用来源于企业,并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世界公共研究机构政府资助企业化运行的典范,形成了“弗劳恩霍夫模式”[17]。

(二)“双元制”教育体制是科技创新的支撑

“双元制”是指整个培训过程在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BBS)同步双轨运行的一种教育方式[15]。“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涵盖了350多种职业,为德国培养技能化、专业化的技术技能人才。柏林新科技学习工厂公益责任公司是一家公益私立公司,为社会输送智能制造人才。该企业运用“沉浸式”学习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用同等的时间在企业参与真实的生产和实践项目。该企业是双向输送的运营模式:学院向企业输送人才,以提高实践能力,企业向学院输送技工,以提高理论水平。所有学习费用由企业和国家承担。在公司实行学徒制管理办法,以师带徒,实现工艺和手艺的传承[18]。

德国的应用技术型大学非常注重教师队伍的打造。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素养,才能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全面培养学生。例如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等,都与企业展开广泛且深入的合作,在“学校学习+企业实践”模式下进行人才培养,其实践课程要远远多于学校课程设置[18]。在具体工作项目中学习是学生成长和提升的重要方式,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同时也对理论学习予以回顾和验证。企业在实践进程中了解学生,可以选择留用契合岗位需求的学生,这样企业选拔新员工无需再进行入职培训,降低了员工适应工作环境的时间成本;学生就业渠道畅通,直接在已经有过实践经验的平台创造价值。

(三)产学研结合是科技创新的动力

德国企业非常注重技术研发,很多企业本身就是技术研发型企业。这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的研发合作费用支出占比较大。德国联邦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出台诸如“高科技战略”的激励方式,为高校申请专利并给予补贴,并鼓励企业进行科技转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的升级换代,与高校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为社会提供智力资源的积极性,进而利用高校的人才团队进行科技研发与设计。

德国洪堡大学下设子公司洪堡创新公司(又称“洪堡创新中心”),是联通学校与企业的桥梁。洪堡大学在Adlershof校区和中/南校区设立创新基地,进行科学研究和项目实施。此外,学校在科技转化的收益分配上建立了激励机制:当科研收益≤5000时,收益全部归属科研团队所有;当5000<科研收益≤50 000时,超出部分的1/2归团队,其余由洪堡创新中心和学院均分;当科研收益>50 000,超出部分由团队、洪堡创新中心、院系分担,分配占比分别为30%,35%,35%[18]。

五、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石家庄市区域内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一)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全面推进科技人才培育

完备的科研设施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必要支撑条件。石家庄市高校应该对科研活动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重视科研设备的购置和升级,搭建科研信息平台,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在人才引进方面,坚持外引内培相结合:一方面,注重高学历人才和企业技术骨干力量的引进,用“人才绿卡”安置条件吸引高科技人才的入驻;另一方面,在高校内部建立应用型教师发展中心,制定适合教师成长的培养方案,培育“双师型”教师和科研骨干力量,形成坚实的科研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政、企、校、社及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的资源优势,鼓励科研队伍利用平台进行课题合作和研究。在学校系部建设过程中,挖掘和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对口且能够实现科技转化的领军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在教学和科研上起示范引领作用。

(二)强化制度引领,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要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文件细则,出台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科研管理办法,鼓励运用多种形式呈现科研成果,综合采用专著、专利、成果获奖、被行业企业采纳的研究报告等方式,拓展课题成果的认定范畴,建立更加科学的科研评价标准。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注重考察科研成果科技含量以及应用的针对性和市场转化率,对于行业针对性弱、科研转化率低的项目进行过程把控,避免资源浪费。

高校应不断探索科研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成果转化;明确分配发明成果的转让收益标准,按照多劳多得、核心技术多得、骨干力量多得等方式科学进行配比。加强制度创新,健全容错机制,激发科研有生力量的研发热情,形成高质量科研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持续释放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

石家庄市区域内高校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教师、学生团队进行科研创新和创业就业,通过吸纳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多方主体参与,实现创新平台提档升级,促进各方主体提供优质资源,统筹协作、共享共建,拓宽科研资金渠道,协同进行人才培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持续提升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效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石家庄市区域内高校要聚焦区域协同创新,加强与京津协同合作,积极与京津高水平院校进行联动共享,引进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和科研实践成果。建立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以企业技术进步需求为导向,政府搭桥,引导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多种形式合作形成政产学研用综合体,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提升省会创新战略地位。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各级平台进行信息、数据、资源等的共享,服务企业行业产业升级改造,实现校企双赢。

(四)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石家庄市处在京津冀发展圈中,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功能定位,立足区域经济实际,根据产业特色和地区优势找寻适合发展的路径。石家庄较省内其他地市具有丰富的人口资源优势。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石家庄市常住人口为1064.05万,人口排名河北第一、全国第十四位[19]。石家庄具有科技创新平台资源优势。截至2020年底,石家庄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数338家,占全省总数的28%。省级创新平台包括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06家、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总数81家、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28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3家,所有指标居全省首位。近5年,吸纳经济科技成果513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9亿元[20]。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区域发展存在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正是因为三地具有一定差异性,才能提升合作的价值。非同质化发展更可以助推各参与方在科技创新层面实现质的飞越。依托区域间高校合作,不同办学水平的高校可以通过“协同作战”[21],使高等教育产生高质量的化学反应,短时间内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降低发展成本。

高职院校既是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产教融合的重要力量,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广阔,也是石家庄教育发展的一大方向,石家庄市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应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等政策措施,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石家庄市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通过加强宣传,正确引导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期望,进一步激发高职院校自主办学活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专业对接产业,课程联通职业,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综合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对接区域发展,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混合所有制办学等向行业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将人口红利转化为经济生产力。

(五)优化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以高校为中心,联合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学科建设,对接创新链与产业链,帮助企业实现技术革新。充分吸收多方主体的创新资源,以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集聚科技创新力量,强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推动科技要素集聚和科学配置。

石家庄市高校在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转化率上与京津有一定差距,需要强化风险和机遇意识,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突出优势,赋能提质,持续服务石家庄市“4+4”现代产业、“四种类型经济”规模效益的提升[9],为京津冀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动能和科技引擎,吸引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落户石家庄市。

按照石家庄市高校的区位优势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面向新兴前沿产业,实施项目建设,共建共享产业基地、基金和技术联盟、市场。以各级各类高新区、经开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协同创新试验园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完善提升石家庄科技大市场功能,用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速度。

猜你喜欢
石家庄市京津冀协同
乡镇尺度下PM2.5时空分布——以石家庄市为例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石家庄市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石家庄市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