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之“一化三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2021-01-31 23:05艳,杨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堂教学

郭 艳,杨 希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基础学科部,安徽合肥,23003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要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要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为进一步深化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发挥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将思政课教学改革要落到实处,笔者通过多年的思政教学实践探索,探索出“一化三改”思政教学新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思政课堂的鲜活度和吸引力[2]。

1 “一化三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含义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处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共同主体,他们之间绝不是施教与受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存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独立,在关系上平等,在活动教学中是开放而民主的。基于这种师生平等的理念,本研究提出思政课教学的“一化三改”创新型教学模式改革。其中,“一化”就是指思政课堂教学的“对等化”。“对等化”的突出特点在于,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质量互变规律和内因外因关系原理,通过把着力点对准学生,帮助和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对等化”是在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实现以生为本、权责对等、动态立体建构中形成的,产生“动态-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

所谓“三改”是指延展思政课教学的覆盖面,实现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思政+专业的思政实践教学改革。其中,课内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三个一”,即一次时事热点述评、一本红色经典书籍分享、一场爱国影视观后感交流等方式开展。课外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带领大学生走进展览馆、文化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工厂企业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思想教育,在增加课堂鲜活度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思政+专业课”的融入式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走入专业实训课堂与专业课教师合力开展思政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3]。

2 “一化三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一化三改”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是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基于课堂双主体师生的“对等化”的原则,通过思政课内实践、思政课外实践及思政+专业等交互式教学形式的应用,给予教师“活”的课堂,带给学生“乐”的接受,充分调动了师生积极性,实现了师生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良好思政育人效果。

2.1 “321教学法”构建思政课堂教学新模式

思政课堂是传授理论,进而让学生吸收内化的主战场、主阵地。通过“321教学法”,以和谐共享的方式,改变理论枯燥无味、形式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完成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有诉求能及时回应、有困惑能及时解决、有情绪能及时排解,以生为本,育人为道,以心融心,让思政课堂教学从“指尖”直抵“心间”,达到教学内化于心、外化于人的教学效果。

基于“对等化”的课堂“321教学法”中,“3”是指“3个环节”——讲授、内化、升华,教师“精讲”,学生“内化”,师生交流,最终达到“教-学”升华。在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课堂,进行重难点分析讲授,控制好时间节点,留给学生掌控课堂的权利,让“对等” 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讲授环节,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突出重难点,运用案例、专题等多种教学方法讲授课程内容;内化环节,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依据教师的讲授独立学习和思考,以各自的方式实现内化;升华环节,学生回归自我,教师收获成果,形成凝练知识、分享收获、解决困境、师生相融的教学新生态。由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在“对等”环境下进行,教师和学生实现了对等的权利和义务,都成了课堂的主体,从而能够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更加积极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2”是指“动静结合”,以情景剧和红色文化为主旋律,融入课堂。情景剧是指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表演,达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以生为本,运用“动”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了课堂活跃度。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静”下来听听红色文化的经典故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理论说服力、感染力,进而增强理论自信。

“1”是指“总结提炼”,回归初心,通过“3”环节,“2”融入,师生共同参与,触动心灵,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知识维度、能力维度深入到价值维度,这是教育教学“初心”回归的必然选择[4]。

“321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生命气息,让学生拓展了他们跃跃欲试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实地品尝了心灵激烈的碰撞、理性沉静的深思、精神昂扬地出击、生命愉悦地成长、甜美幸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生活。

2.2 “三位一体”构建思政课外实践育人新模式

2021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座谈会上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5]。要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实践大课堂,推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的重要载体,学院积极开展思政课课外实践性教学,不仅参编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十三五”规划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书》,还在教学中制定课外实践性教学计划,让学生把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拓展到课外,促使学生感悟经典、激励自我、关注现实、了解民情,分析问题、服务社会,增强学生的信仰、信念和信心,培养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2.1 依托校内“第二课堂”,开展思政课外实践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近年来,学院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进行教育活动,创新了课外实践新模式。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的头脑[6],帮助大学生骨干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通过党性修养、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社会服务、素质提升等形式,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理想信念、浓厚的家国情怀、突出的能力素质,为党培养一批大学生政治骨干人才;进行主题演讲比赛、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大学生讲思政课、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旨在引导青年学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的“四有”好青年;发挥学院行业办学特色,依托“爱粮节粮”教育基地的优势,定期举办 “爱粮节粮”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的精神[7],加强大学生 “爱粮节粮”意识,抵制“舌尖上的浪费”。

2.2.2 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拓展思政育人大课堂

思政育人就是要善用社会这个大课堂,融入鲜活的素材、触动心灵的场景、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思政课成为有温度、有深度、有情义的“金课”。学院要积极建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如在建党百年之际,组织学生到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开展“追寻革命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党史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增强拥护党的意识,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时政热点,组织学生深入工厂、社区、企业等基层,在实践中领会理论知识,在社会大课堂中汲取经验,让思政课与现实紧密联系、与实践共情共融,增强新时代使命感,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2.3 运用信息资源网络化,提升课外实践育人模式

蓝墨云、职教云、超星等云服务平台交互使用,教师通过云端授课讲解,学生也遨游在云端听课实践,信息化教学使学生不受场地的制约,随时随地接受课程学习;运用学院思政智慧网络平台,组建学生小组,连线名师讲堂,与名师面对面交流,加深了课堂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增强了思政课的高效性;建立VR虚拟仿真场馆,借助5G+VR技术,让学生以互动等形式真实感受红色经典案例,理论与实践实现有机融合,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2.3 课程思政覆盖全部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巩固思政教学成果

2.3.1 立足专业特色,深挖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根据不同学科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挖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学院积极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与研究,从2020年开始在各专业中试点一两门特色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以学院的特色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所进行的融合式教学为例。食品营养与检测涉及食品理化检验、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加工技术等多门专业课程。从事食品行业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所以在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教学中引入相关实例,来强化学生的此部分素养。如在蛋白质的测定这一章节教学中,以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为案例,通过介绍造假分子以“无机氮”(三聚氰胺)冒充“有机氮”(蛋白质)来造假这一事件,引出蛋白质测定方法的学习环节,使学生明确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并对专业发展充满信心。教育学生从事专业一定要有职业道德,并对生命需要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2.3.2 整合教学内容,确保思政教育有的放矢

专业课教学的方式往往是直接的,讲授原理、方法往往如流水般一泻千里。而思政课程的教学若沿袭此种方法,往往内容上则过于生涩,学生难以接纳。所以思政的教学更多地需要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呈现。尤其是在将思政内容融合在专业课教学环节中,切不可以单刀直入的方式进行思政宣讲,否则,会割裂课程内容,打破专业课教学中的连贯性思维。所以,在对于专业课程中思政内容的融入环节,需要重新梳理专业课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两者的教学目标,整理每一章节的思政元素,找到合适的专业知识作为思政载体,重新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串联起专业课程教学,实现思政教育的有的放矢,达成课程育人目标。比如,在“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中有关食品清洗、杀菌、消毒等环节的教学章节,教师可先以新冠疫情下人们严格的消毒杀菌措施为例,引导学生了解清洗杀菌对于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性,进而扩展到专业教学即食品加工中严格的卫生安全保障措施对于捍卫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教学环节中,教师适时引入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务人员的付出、全国人民对于武汉的无偿援助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等知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增进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2.3.3 改革课程评价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评估

课程考核一般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为了提升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后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在课程评价体系中,提高了调查问卷、调研报告、专题报告等在总成绩构成中所占比例,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德、能、勤、绩”等多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在终结性考核中增加案例分析题所占比重,促进大学生了解时事,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食品添加剂》课程学习中,安排一项案例,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身边某一常见的食品包装盒为分析对象,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判断出配料表中属于食品添加剂的成分,然后进行组间提问、制作简报、分组汇报等方式,充分阐述配料表中的每种添加剂的用途、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等相关信息。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与任务的完成进度进行量化评价,最终确定综合考核分数[8]。在上述活动中,不仅提升了学生信息检索的能力,获取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在无形中形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与认真的工作态度,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3 结 语

高校思政课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高校思政课要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大力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途径,增强思政课的价值功能与育人作用。“一化三改”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提出的如何办好、讲好思政课的明确要求[10],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拓课堂内外立体教学模式,运用“321”教学法,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一化三改”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不忘初心,开拓进取,为新时代思政教学改革注入活力。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堂教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