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与重塑:论文化自信视角下的传统武术文化

2021-01-31 23:05陈芳芳陈祥子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文化

陈芳芳,陈祥子

1.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宿州,234000;2.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部,安徽宣城,242000

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它的显性特征表现为攻防技击与强健体魄,隐性内核则是“以国为家、道德至上”的理念。传统武术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文化思想的具体标志可以概括为忠、勇、仁、义、礼、信等,换言之,两者之间存在着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因此,传承和推广传统武术不仅是让习武者了解武术运动,掌握相关技能,同时更是向世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如今,传统武术已经得到了全人类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太极拳”,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然而近年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武术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陷入了式微的境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众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以下策略:构筑共性文化,寻找武术文化交流合作的切入点[1-2];结合自知、知人、知音三个支点,恢复对武术文化的自信、自尊,使传统武术回归本然[3-6];由“走出去”转为“互动化”的传播方式提高传统武术话语权[7-8];进军学校教育领域,构建学校武术教育技道共进渠道等[9]。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文化自信的视角进一步探讨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1 文化自信与传统武术文化自信的内涵

1.1 文化自信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大学考察时提到要对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持有认同与尊崇之心,要坚持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志气和文化自信[10]。云杉[11]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意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政党,对自己所持守的思想理念、道义原则非常尊敬,对国家在长久发展过程中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非常珍惜,对当代社会中出现的先进文化非常信赖,对未来文化的发展也非常有信心。从哲学视角看,文化自信是人类群体独有的文化生命机能,这种机能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的特点。从本质来讲,文化自信是民族群体对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心理认同感、执着的理想信念和坚决的文化心态。具体来讲,在历史长河的文化发展中与各个民族、各国家文化的比照中,人们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自我文化,通晓并领略自身文化的优秀之处及深刻内涵,对文化的前途及生命力怀有信心;对他国文化、他民族文化不俯不仰,持兼容并包的态度。文化自信不仅在国家、民族发展中非常重要,而且在个人的发展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自信是个体对所属国家及民族文化的全面认同,是个人在文化方面自我增进、自我扩展的内在动力,是文化主体性心态的生动表现[12]。笔者认为,文化自信是身为主体的个人对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认知、批判、深思、对照、认同等过程,塑造自我对民族文化稳定而坚守的心态。

1.2 传统武术文化自信的内涵

传统武术文化不仅讲求规范齐整的体式,而且追求精神意识的传达。内外合一,是武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之处。内,即内在的精神,包括“神”“意”等内心活动;外,即外在的形体活动,包括各类招式、技击动作等。内与外互为表里、彼此融合,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传统武术。传统武术从表面看似乎为搏斗而生,但其内涵却远不在此[13]。

传统武术文化自信是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承袭。它不仅承袭了儒家的相关理念,而且弘扬了佛道二家的德修理念。武术文化曾经历过多次演变,但是每一次演变都未曾远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武术文化与中国哲学有机结合,不仅在阴阳有机统一、五行生克制化的基础上去追求千变万化,锤炼浑圆融通,注重分分合合,而且还讲求首尾相接的统一性理念。此外,中国武术以“武德”为其内在核心,习武先习德,“武德”是习武之人首先应具备的品质。“武德”将人的价值观与武术有效融汇,这也是武术文化哲理得以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坚持武术文化自信的首要前提便是承袭武术文化中的哲理。

传统武术文化自信是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践行。武术文化哲理的内核离不开传统武术实践的外化。如果没有实践,武术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也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对传统武术才能不断地反思,形成新的认知。传统武术实践能揭示武术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积累教训与经验,这种自我查缺补漏的过程正是推动传统武术不断演进的动力。武术作为多元复合体,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传统武术的角色定位却非常明确。只有在实践这一过程中,才能适应变化迅速的社会生活节奏。

2 坚持传统武术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

除却审美功能,中国传统武术流传至今最为重要的因素则是其强身健体、防身御侮的多重现实价值[14]。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提高素质,健体防身。传统武术套路,技击技术丰富,动作复杂,包括平衡、跌扑、屈伸等。欲完整地完成武术动作,几乎需要人体的各个部位均参与活动,这对身体素质中的柔韧性、灵巧性等均有较高的要求,让人的身心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第二,锻炼意志,培养品德。意志考验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攻克难关,磨砺自己,也只有这样,才能铸就砥砺前行、吃苦耐劳的品质。第三,竞技观赏,丰富生活。传统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第四,交流技艺,增进友谊。习武者通过武术技艺的交流,不仅可以获得传统武术技能的提升,加深对武术精神的理解,同时也能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从传统武术文化的归属角度看,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统武术文化的来源角度看,它蕴含着整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如今,中国传统武术的基本技能与战法早已远离个体防身及战场厮杀的作用,转向到了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竞技比赛等文化活动范畴,但传统武术文化中所蕴含的方法理论、哲学思想和价值精神却依然发挥着内在的引导与教化作用。

3 传统武术文化式微的原因

中国传统武术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这一体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统摄,但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传统武术发生了一些变异,不是被推向体育场,就是被搬上竞技台,或者被过度商业化。传统武术的呈现不仅越发表面化、世俗化,而且越来越淡化了其动作深层的意蕴之美。

3.1 宏观原因

首先,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之间产生了矛盾。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进行对比时,部分国人“发觉”到了自身的比较劣势,从而对西方体育文化崇拜有加,而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愈加轻视。这种对待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态度,是对中国文化缺乏研究而导致文化自信的缺失。

其次,传统的武术文化与当今的流行文化理念之间产生了矛盾。社会的急速变革及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国人的思想认识,在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中,并没有多少人去真正发掘研究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之于中华民族及中国社会发展契合的重大意义,渐渐也弱化了这项古老文化的前进动力与创新活力,这又反过来助推了文化自信心的丧失[15]。

3.2 微观原因

首先,人们对传统武术的热情逐渐丧失。在舒适安逸的物质生活中成长的年轻人,大多追求安逸享乐的生活方式,追求呈现多样化,很少有人会历尽艰辛去选择传统武术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其次,传统武术人才的流失。由于待遇不公平、管理不规范等原因,武术专业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第三,传统武术传承的断层,致使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裂。

一言以蔽之,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之所以式微,最关键的还在于文化不自信。这种现象与现代社会转型密切相关。社会转型必然牵动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期间往往伴随着文化的发展陷入危机之中,发生裂变,由传统的纵向传承转变为文化的横向拓展,本土文化会遭到质疑,漂来的异己文化却可能得到认同[16]。因此,要发展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使之走上主体精神觉醒的道路,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重新发掘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精神,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世界性弘扬提供理论和精神上的支撑之力。当前,重塑传统武术文化迫在眉睫。需要时刻扛起文化自信的大旗,挖掘传统武术文化中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因子,重新唤起民众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关注与认同,促进大众自发投身到重塑传统武术文化的实践中。传统武术发展的根本就是树立武术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之下,把准传统武术的时代脉搏,实现武术功能的有效转化,能够使传统武术具有更为强劲的影响力。

4 坚定文化自信,重塑传统武术文化之策略

4.1 领悟文化自信内涵,拓展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多维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为中国武术的重塑开启了一扇大门。通过全面领悟文化自信的要义,挖掘文化自信为传统武术提供的新空间、新领域、新视域。要重新树立国人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自信心,就必须让国人在充分认识传统武术精神的基础上,发出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可通过制定武术传统文化相关的传承与保护策略,鼓励武术管理相关部门、民间武术团体、行业协会、武术研究机构扎实推进武术研究工作,分析探讨尚未挖掘的武术动作和武术结构,引导广大武术研究者、继承人、爱好者主动参与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建设。创建和完善符合当下文化传承规律的武术文化传承有效机制,促进武术文化局、旅游局对当地武术文化的传承,不仅要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武术发展脉络,还要注重对当地武术代表人物及其武术文化传说故事的挖掘,促进以传记形式的文化书籍的出版,对当地有代表性的武术文化景区和历史文化遗迹给予保护、挖掘,进而形成旅游、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武术文化旅游主题,为武术文化传承营造发展氛围。在此基础上,还要将重塑传统武术文化的问题上升到“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这一高度,如此,更能促进中国武术文化的有益发展。

4.2 坚定文化自信立场,奠定武术文化发展的牢固基石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虽然该《意见》着重强调的是传统文化,但是与传统武术有关的部分也不在少数。如《意见》中出现的“抢救濒危传统体育项目”“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传统武术……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17]等内容,这些内容为处于窘境中的传统武术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注重落实武术文化传承的相关政策,构建符合文化自信战略的武术文化传承保护策略,如重点增加传统武术文化的硬件设施建设。在相关文化场地和公众场合建设公共武术训练场地,并配备专业人才为武术爱好者做专业指导,定期维护武术习练场地,完善相关武术设施,在原有武术训练场地设施的基础上,根据当地武术传承习惯和发展特征,合理利用规划武术传承空间,提高传统武术习练的数量和质量,努力在武术传承实践中传播武术文化。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完善武术文化传播,增强武术文化自信。特别是从宏观的文化建设角度,有利于稳固民众的文化自信,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持武术文化鲜明的时代特色。

4.3 扩大文化对外交流,提升武术文化影响力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以及不同文化的互相交融中,坚守文化自信,重塑传统武术文化要做到把握时代脉搏,实现自我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的自信,实现文化自信必须要以对外宣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石。因此,要扩大武术文化的对外交流,武术文化研究相关部门应定期举办中外武术文化交流会,实现武术文化“走出去”,为中华武术文化走向全世界奠定基础,对于优秀的武术要积极向国际文化传播贡献文化元素。例如,太极拳、少林功夫等优秀武术理论运用与传播,能够促进武术文化交流,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武术文化传播格局,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武术文化与武术精神促进文化自信,提高武术文化竞争力。

4.4 依托校园教育,培养武术文化传承人

学校作为教育实践的外在物化之地和青少年学习的重要场所,地位尤为重要。如广东省佛山市西樵民乐小学就以“飞鸿武术文化”为中心,打造出了自己的武术传统特色[18]。学校作为武术教育的主要平台,效果良劣将直接影响中国武术的长足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原主任高小军曾经指出:“我们要坚实推进武术进学校工作,传统武术的普及只有通过进学校这一条途径,这将是传统武术研究院的一大任务,武术管理中心要联合教育部、文化部、团中央共同推进这件事。”[19]因此,学校必须树立培养武术文化传播者和继承者的育人目标,积极落实具有民族特征的武术文化研究项目,在学生专业课与选修课中设置相关武术文化模块课程,不仅注重技能教育,还要注重潜移默化的武术文化熏陶。注重学生身体健康与素质的提升,还要将体育课与武术文化传承相结合,完善武术训练基础教学设施,努力在运动训练与体能测试中传播武术文化,将武术理论与武术文化相结合,真正做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要注重武术教师的人才引进和技能提升,还要注重武术理论的及时更新,更要结合本校的教学规律完善武术理论与武术文化媒介传播,发挥校广播站的作用,让全校学生都能够及时了解武术文化。努力构建高校的武术文化传播网络平台,成立武术文化社团,为武术感兴趣的同学提供学习与练习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要增强院系武术文化传播与研究活动开展,积极引进社会和民间的武术研究者与习练者进入大学讲学,聘请相关武术文化研究专家担任主讲教师,充分发挥学校在全面推广传统武术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4.5 开发武术产业,打造武术文化品牌

体育产业化,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并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逐渐完善。

首先,推动武术文化产业化,在有武术文化代表性的地区打造武术馆。这不仅要进行武术文化产品创造,还要在销售武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优势条件和资源,积极创新武术文化产品,努力在分工、生产、销售、消费等方面形成武术文化销售的一体化模式。其次,打造武术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各类武术节、比赛等,引进品牌建设人才,构建武术文化品牌,并以网络宣传为载体,提升武术文化的品牌效益,进行武术文化传统的资源整合,扩大武术文化的影响力。再次,实现传统武术的商品化,以触发人们对传统武术运动或传统武术商品等投资的意向,使武术有效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拉近了武术与公众的距离。这样,作为消费对象的传统武术,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实现武术的良性长远发展。

大力发展传统武术产业,不仅能够充分挖掘可利用的传统武术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而且能够实现传统武术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从而实现宣传传统武术、传播传统武术、交流传统武术的“一体化”发展。因此,传统武术产业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只有开发传统武术产业,才能扩大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的生存空间,才能实现传统武术的全新启程。

4.6 发挥新媒体作用,弘扬武术文化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媒的发展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媒介的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彰显,如报纸、杂志等传统纸媒,电影、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介,特别是网络等新型媒介,掀起了一场信息化革命。放眼全球,媒介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中扮演着“助推器”的角色,通过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打造武术文化知识竞猜节目,在结合现代健身知识的基础上,完善武术文化实践。例如,以武术比赛为出发点,打造多种类型的武术系列节目:《中国体育报》的“传统武术专刊”、河南卫视的“武林风”、内蒙古卫视的“英雄榜”、黑龙江卫视的“武缘堂”、中央电视台的“武林大会”,这些都是口碑良好的武术节目或栏目。媒介对传统武术的关注唤起了民众对传统武术的注意力。鉴于媒介强大的宣传力量,以媒介作为宣传、展示和推广传统武术、发展传统武术的重要途径,让媒体的报道中多出现传统武术的身影,无疑是实现当今传统武术全面有效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借助媒介自身强大而快捷的传播信息特点,通过各种媒体引发人们对武术的关注,可以令武术真正的回归人们的视野,从而实现武术更广泛的传播。

4.7 以多种艺术形式为载体,推进武术艺术化

在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呈现方式——艺术传统武术。艺术传统武术最重要的特点是将艺术作为传统武术的载体,并吸收融合音乐、舞蹈等形式,借助多样的艺术表演形式对传统武术进行全新的演绎。近年来,艺术传统武术的发展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态势,如舞剧《风中少林》《止戈战疫》、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均在国内外引发如水好评,艺术武术作为一种创新形式掀起了民众关注武术的热潮。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传统武术兼具审美与艺术的双重属性,胡小明认为:“中国古典美学在其终结阶段,深深地浸润中国古代传统武术,从表现形式上,反映出若干特殊的美学内容为中国传统武术所吸收。”[20]以武侠片为主的艺术形式,给广大观众带来武术视觉冲击效果,所以武侠片的制作要以优秀的武术知识和文化理念为基础,杜绝为吸引眼球而虚假宣传,更不能照抄照搬传统武术艺术成果,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制作武侠片的过程中,必须融入实际的武术文化理念,在武术片热播过程中,要承办相关武术指导节目,积极引导观众和武术爱好者正确看待武术文化,尽可能向广大观众展示真实的武术历史,达到武术文化宣传教育和传承的目的。

5 结 语

中国传统武术由于种种原因遭遇了式微的尴尬期。在奋力追逐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坚定文化自信,重塑与光大武术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复兴,不仅必要,而且重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的理论思想出发,对于如何重塑与发扬中国的传统武术,笔者认为,坚守“文化自信”这一立场是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还要努力领会“文化自信”对于重塑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在推动作用,并积极探寻武术重塑的路径。只有如此,才能将中华优秀武术文化融合进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体系中,从而有效地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及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谁远谁近?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