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社团建设探析

2021-01-31 23:05徐柳凡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社团育人

王 婧,徐柳凡

1.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巢湖,23800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要求新时代高校要以“三全育人”为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强调坚持以育人为导向,推动高校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2]。

高校社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育人价值。陈佳霖等[3]从高校社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入手,提出社团具有广泛性、可持续性和亲和性等特征,有利于其育人功能的发挥。李之团[4]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对高校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了研究。周纯[5]针对高校社团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潜在冲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的对策。但将“三全育人”与社团建设相结合的研究基本未见。基于此,笔者认为在“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社团应梳理目前自身发展现状,充分挖掘利用育人元素,从理念创新、价值引领、管理体制与机制完善、文化生态构建等方面改革创新,通过建构具体实践路径,打造育人合力,充分发挥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功能,促进高校社团良性健康发展。

1 高校社团在“三全育人”中的价值体现

高校社团是第二课堂的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高校社团活动类型丰富、学生参与性强,逐渐显露跨校活动日益增多、与网络联系密切等新特性,极大地拓展了高校育人工作的广度与深度,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培养综合素质以及丰富文化育人元素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校社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更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高校社团的组织属性决定其自身有着丰富多样的社团类型,其中理论研究类社团通过社员们共同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最新方针政策,互动讨论国家时事,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有着更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最终发挥价值引领而影响和浸润周边同学。不同的社团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寓教于乐地将科学思想观念、先进科学文化、高尚道德品质内化于学生的认知意识,外化于学生的实践行动,让大学生在社会服务、基层实践和活动组织这些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了解社会、磨炼意志,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高校社团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培养,进行素质教育,服务其成长成才。社团活动具有跨专业、多内容、多形式的特点,打破了单一专业教学的限制,加强了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融合,起到了让学生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作用。在社团中,学生通过参与或策划社团活动,进行科学管理、团队协作,齐心共克困难,一起动手实践完成任务,使其意志品质得到充分锻炼,自身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决策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为未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社团通过开展文艺活动、校园艺术节等,帮助大学生发掘兴趣爱好,发挥个人特长,发展正确的情趣和审美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其心身健康发展。

1.3 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

高校社团是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一方面,高校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高校中参与人数众多、影响范围最广的学生“自治”组织,学生社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具有得天独厚的组织育人功能[6]。另一方面,社团组织在长期建设运行中形成了繁荣多元的社团文化,社团文化中价值、精神、制度、内容等基本内涵全面地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培养其契约精神,进而实现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学生投身社团活动中,不同优势优点的社员在群体间发挥榜样作用,引领着成员们相互学习,在良性竞争中全面提升自身素质,通过培养合作精神、谦卑礼让的处世态度的隐性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优秀的文化素养。

2 当前高校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几十年来,中国高校社团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无数大学生在高校社团中锤炼本领、健全人格,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但在新形势下,国家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看似风风火火、如火如荼的社团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

2.1 思想价值导向的异化

高校社团发展普遍存在注重组织活动而忽视思想建设的弊病。首先,社团活动逸乐倾向明显。作为社团主体的学生更重视活动的娱乐性、趣味性,缺乏对活动教育性、严肃性的思考。尤其融媒体时代的飞速发展,不同的思想文化交融碰撞,对于正处在心智不成熟、猎奇心强的大学生来说,难以分辨其精华糟粕,缺乏判断力,影响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社团组织衙门化、干部官僚化。近年来,高校频出社团干部耍“职权威风”的新闻,引起社会的高度讨论[7]。从个体角度上看,学生干部追求功利,无视与其他成员的平等关系,脱离群众,迷恋权利,缺乏高尚的理想信念追求。最后,社团活动简单化、商业化。近年来,商业机构介入社团活动频繁。由于资本逐利,在一定程度上,社团活动商业化严重,拉赞助、打广告成为社员的常态化工作,使得活动动机呈功利化倾向,活动成为社团骨干的“政绩工程”,社团成员的思想观念利益化与庸俗化,若任其发展可能会造成高校社团思想混乱、脱离主流的问题。

2.2 社团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

高校社团管理制度不完备和组织管理松散,致使社团组织管理系统性、科学性、连贯性不足。根本上来看,高校社团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由于目前高校社团规模庞大,涉及的领域众多,没有从学校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社团发展缺乏明确目标和方向,容易长期处于无序发展的混乱状态,导致社团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无法满足良性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组织管理上,虽然学校制定了校一级团体联合会章程作为统一指导意见,但不同社团缺乏符合自身要求和发展的科学细化的管理规章制度、办事程序以及考核制度,导致学生进入社团标准与门槛较低,缺乏严肃性,实际管理中对社员行为也缺乏约束力。保障机制上,社团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虽大多数高校社团配备了指导教师,但对指导老师相应的管理考核缺乏明确要求,对指导教师的评奖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直接影响了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对社团活动的指导不够深入,间接地导致社团长期处于低层次发展水平。

2.3 社团活动蕴含教育性不足

与传统思想政治课堂上浓厚的育人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在校园大环境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探索。一方面,高校对于社团的管理、教育思维模式相对滞后,对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不够重视,社团与高校育人系统存在一定割裂。虽然近年来高校对于社团育人功能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口头重视而实际行动上不重视的问题,社团外部缺乏浓厚的育人氛围熏陶,削弱了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高校社团自身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宣传优势,在倡导、宣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力度不够。各种类型的社团都只注重活动内容的娱乐性、拓展性,忽略了发挥思想教育性的应有价值。很多学生对社团的认知有偏差,认为课堂表现、学业成绩、考试考证才是增长才干、培养素质的路径,只把参加社团活动当成取乐放松的方式,加之学生群体之间互动的同化性、感染性,造成高校社团没有培育先进社团文化的意识,侵蚀了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部的成长。

3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社团建设路径探析

“三全育人”视阈下的高校社团工作,要根据《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中青联发〔2015〕39号)(以下简称《办法》)的要求,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入手,充分深挖育人元素,创新工作机制,合力打造社团育人生态,建构高校社团建设具体实践路径。

3.1 塑造“社团思政”理念,全员引领价值导向

2016年出台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要求高校共青团工作要着眼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因此,高校社团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一是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高校社团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加强社团建设,塑造“社团思政”理念,提升完善社团育人的功能[8]。

二是解放思想,充分发挥高校全体教职工在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引领作用。逐步建立以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为中心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实现实施教育主体最大化——全员育人[9]。全员要在社团建设中进行充分的定向、调控和推进工作,将正确的思想理论与实际行动始终贯穿于社团活动、组织、管理和监督全过程。

三是全员要能够激活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愿,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吸取。通过组织系统的社团活动,进行理论学习和主题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团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意识,要敢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困难开展斗争,提高思想站位,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

3.2 深化机制改革,全过程优化社团管理制度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文件)中强调,要牢牢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性、全局性的关键环节,规范完善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10]。

一是完善社团基本管理制度。社团的申请、成立,再到活动组织、工作考核、评奖评优的全过程,建立良性的科学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团,要出台符合本校定位、发展实际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因地制宜地规范化社团管理工作,避免社团发展的盲目性、随意性;使社团成员明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遵守社团的组织纪律。

二是建立社团考核评估机制、完善表彰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社团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根据社团发展中的关键因子,出台细致的考核办法,实行社团活动的系统化管理。通过实施中期、年度的动态考核,对社团发展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督导。对表现优异的社团予以表彰奖励,不合格社团予以整改或者取缔,社员个人的相关成果和表现及时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优秀社团指导老师予以适当奖励,充分调动社团全员积极性,推进社团良性竞争发展。

三是健全高校社团建设保障机制。《办法》强调高校做好社团保障工作。因此,一方面高校应设立社团专项经费。在社团场地使用、活动组织、开发经营等全过程进行统筹安排,可以将学校拨助与企业赞助适度结合;注重对精品社团、明星社团的培育,每年固定地对其投入经费,为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也有利于优秀社团发挥辐射联动效应,带动其他社团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加强师资配置。要充分发挥指导老师在社团中的指导督察作用,加强社团指导老师的队伍建设工作,尽量为每个社团配备专业老师,充分把握社团的方向性、教育性、规范性。

3.3 加强文化建设,全方位打造社团育人生态

《办法》强调,高校社团应繁荣校园文化。因此,加强社团建设,根本上来看,就是要求形成 “注重以文育人”的全方位育人生态。通过将高校社团育人与传统课堂同步并举,让显性灌输和隐形教育结为一体,加强社团内外协同育人,全方位营造社团浓郁的育人氛围,充分发挥社团育人的潜能。

一是深挖育人元素,完善社团自身育人功能。高校社团自身拥有丰富的育人元素,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隐性育人元素,以不同类型的高校社团为抓手,通过“社团+”模式,创新社团活动形式,将专业技能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及个人素质培养充分融入社团方方面面,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培育,使得高校大学生在社团中不断地锻炼本领,拓展眼界,增长才干。

二是培养积极社团文化氛围,增强社员认同感。注重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一方面,社团活动要坚持弘扬爱国主旋律、凝聚奋斗正能量为主旋律,注重活动内容的严谨性、学习性。打造具有坚定政治性、先进性及科学性的“优秀社团”,注重精品示范传承,促进社团内涵式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建设团结奋发、积极向上的内部氛围,发挥社团组织育人最大价值,在社团组织中培养全体社员敢于吃苦耐劳、勇于竞争的良好品质,培养团队合作、创新创业的可贵精神,逐步沉淀形成优秀的社团文化,使得社团成为全体社员共同的精神家园。

三是加强社团内外协同育人,拓展社团育人外沿。首先,高校社团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一部分,学校党委要加强顶层设计,把高校社团建设纳入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范围内。通过加强与学校不同学院、部门的联系,课堂内外的联动互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协调育人,共同营造出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一个能够广泛覆盖全体师生的育人系统。其次,高校社团要积极利用融媒体技术优势,充分发挥线上网络的传播优势,加强宣传,采用微博、学习强国等平台,发挥社团网络育人功能。最后,要加强校内外合作,通过合理利用商业赞助和外聘专家,吸收社会最新理论和先进成果,提升社团建设科学化水平。

4 结 语

总之,高校社团是大学生树立崇高人生理想、锤炼品格、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三全育人”视阈下,通过全员引领思想价值导向、全过程优化社团管理及全方位打造社团育人生态等举措可以充分发挥育人合力,有效地解决社团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对全面加强社团建设,深化社团改革,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为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社团育人
缤纷社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