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莎
(昭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人生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实际生活。”[1]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喻为“总钥匙”,在人生历程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因此树立正确人生观尤为关键。本文针对“00后”大学生人生目的和规划、人生态度以及人生价值等状况进行考查。通过随机抽样与立意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昭通学院共发放问卷1 100份,回收问卷1 093份,回收率为99.3% ;其中有效问卷1 070份,有效回收率为97.2%。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占40.36%,女生占50.64%;文科类学生占36.05%,理工类学生占53.35%,艺术体育类学生占10.59%;大一学生占74.93%,大二学生占23.13%,大三学生占1.17%%,大四学生占0.78%;从调查中可以看出“00后”大学生集中于大一和大二年级,数据采用SPSS22.0 进行统计分析。基于此次调查数据,本文对“00后”大学生人生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调查表明,“00后”大学生人生观整体状况是积极的和向上的,能认识到人生目标和规划的重要性,也愿意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但这其中凸显了个体意识增强,个人取向重于集体取向,但也希望兼顾到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在人生手段上,希望通过自己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达到人生目标。在人生态度上积极乐观,即使不尽如人意,但愿意去改变;在人生价值评价上,大部分同学认可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平衡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本文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调查中当问及“您觉得人生目的意味着什么”时,94.37%的学生表示人生目的是人生的灯塔,2.91%的学生认为人生目的是虚无缥缈的事情,还有2.72%的学生认为它是可有可无的。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大部分“00后”大学生能够意识到人生目的的重要性,因为它规定了人生的前进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并且从宏观的人生规划上看,63.5%的学生有长期与短期规划,25.44%的学生有短期人生规划,5.34%的学生有长期人生规划,5.73%的学生没有人生规划。但是,当问及“您是否已经对未来的职业有明确的方向和规划”时,36.41%的学生表示“目前还没有想那么远,走一步看一步”,16.99%的学生表示“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很迷茫”,45.34%的学生表示“已经对未来做了充分的准备和规划”以及1.26%比例的学生表示“父母已经为我做好了人生的规划”。 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00后”大学生具有宏观的人生规划,但超五成的学生并没有对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另外,对于人生目标的定位调查显示,74.52%的学生认为“主要是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11.35%的学生表示“社会和集体服务,做更多的贡献”, 6.11%的学生表示“根据自己的能力追求功名利禄”,还有8.02%的学生表示“没有明确目标,顺其自然”。从中反映出“0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主体意识增强,集体意识减弱,这需要值得关注。
大部分“00后”大学生对人生具有美好憧憬和良好愿望。当问及“自己当前生活的状况”时,6.43% 的学生表示“无聊、空虚、颓废”,48.63% 的学生表示满意度“有趣、积极、充实”,还有44.94%的学生表示“不满意,但我愿意去改变”。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人生发展”时,79.21 %的学生表示“非常乐观”和“比较乐观”,17.14%的学生表示感到“迷茫”,3.65%仅的学生表示“比较悲观”和“非常悲观”。总的来看,大部分“00后”大学生满意当前的生活状况,并乐观、自信地看待自己的未来人生发展,但有学生对未来人生发展缺乏信心,出现了迷茫和悲观的情绪。从而影响到他们遇到困难所采取的态度,有七成学生愿意“竭尽全力寻找办法,解决问题”,有三成左右的学生会选择“尽人事,听天命”或者“果断放弃”。因此,“00后”大学生在人生态度方面整体向好,但也存在佛系心态和“丧文化的”等现象。
“00后”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向上,凸显个体意识,希望处理好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调查显示,7.47%的学生表示自己“更重视社会价值的实现”, 84.58%的学生表示会“在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寻求平衡”,但也有5.39%的学生表示自己“更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且有2.55% 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在处理奉献”与“索取”关系时,62.91%的学生认为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6.05%的学生认为先索取,后奉献,31.03%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人生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更好地实现60.74%的学生表示“赞成”,20.63%的学生表示“不赞成”,18.6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从中可以看出,“00后”大学生希望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找到一个平衡点,愿意为集体奉献力量,并渴望美好的未来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然而,部分大学生对“奉献”缺乏全面的认知,出现“重索取,轻奉献”,奉献精神相对淡薄的情况。此外,部分学生对集体的力量认识不到位,未能在社会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可感。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意识到人生目标对于人生的指引作用,但是很多同学仅有短期的人生规划。究其原因是学生未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对于刚上大学的“00后”而言,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困惑,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也没有信心学好,同时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觉得既没有前途,也没有光明,甚至失去树立远大理想的勇气。面对现实的骨感,很多学生认为“既来之则安之”,选择实际一点比较好。这源于学生未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仅看到二者之间对立面,未看到二者的统一性。主要是以现实来否定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遭遇现实困难时,觉得理想遥不可及而丧失信心和勇气,甚至放弃理想而随波逐流。因此,在人生观的教育中,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 ”的矛盾,它们存在着差距,正因差距的存在,人才需要理想,理想才有感召力,激励人们去追求理想。大学生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既不回避矛盾,也不夸大问题,既不把现实理想化,也不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所迷惑,辩清社会事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在对“00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提升自己能力和水平,毕业后找到个好工作,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仅有少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学业有成的同时需要回馈于社会,报效祖国和造福人类。这样功利化的学习目的,就会造成学生普遍重视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于通识必修课程忽视。为给将来就业增加砝码,不断考取各类证书,人文学科的书籍,阅读量普遍偏低。
此外,对“00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实现选择标准的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能正确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标准,调查显示,77.89%的大学生表示在于“对社会贡献的多少”, 12.2%的学生表示“拥有财富的多少”,2.57%的学生表示“拥有权力的大小”,7.34%的学生表示在于“社会地位的高低”。 但在实际的人生规划的定位中,47.81%的学生表示“事业成就”, 22.52%的学生表示“兴趣爱好”,14.03%的学生表示“家庭需要”,15.65%的学生表示“国家或社会的需要”。这反映出学生的主观认知和实际行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有“知而不行”或者“知行不一”的现象,即“知行堕距” 现象。
大部分学生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消极人生观的危害性,但也有学生对于一些消极观点表示赞同或者认识模糊,进而在实践中迷失自我。主要表现为:其一是享乐主义偏重,奋斗精神降低。当问及:“怎样看待‘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这种观点”时,表示“赞成”的学生比例达到了36.42%,表示“不清楚”的学生比例为19.63%,有43.94%的学生表示“不赞成”。可以看出学生注重物质享受,把对物的追求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片面追求“超前消费”,从而忽视自己享乐的前提是父母的辛勤付出,未意识到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二是消极倾向明显,进取意识减弱。当问及:“怎样看待“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这种观点”,有28.53%的学生表示赞成或者不清楚;当问及“房价高、就业难,理想就是空谈”时,9.63%的学生表示赞成。刚进入大学的“00后”开始放松对自己,在困难面前产生畏难情绪,采取消极的“无所谓”的佛系心态。对待外部竞争,他们逃避和恐惧,自我放弃,丧失了人生的奋斗目标,虚度年华。其三是出现庸俗的“拜金主义”。对于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看法,20.39%的学生表示赞同,59.31%的学生表示不赞同,20.29%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00后”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消极人生观的影响。
生于中国“入世”节点,并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时代的“00后”大学生们被时代所选中,享受到了全球化、移动互联网、整体性消费升级的复合红利,物质上更充裕,生活方式则被网购和互联网社交等影响,每天花很长时间上网,因此诞生了一个新名词“低头族”。网络超越了传统传媒的传播方式,表现得自由开放,并且信息容量庞大冗杂,这对与“00后”的独立人格塑造有着不同的影响。既有提高智育的积极因素,也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一方面,很多学生被工具理性的科技冲破所束缚,沉溺于网络难以自拔,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个人交往能力变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另外,网络中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缺乏辨别力的“00后”容易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人生观影响,造成价值观偏差和信仰缺失,没有远大志向,只顾眼前,不思进取,过着庸庸无为、浑浑噩噩的大学生活。所以,在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消极人生观,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断,为人生观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个人不能脱离于集体、社会、国家而存在,只有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学生应该把小我和大我统一起来,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利国利民的事业,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人生观教育中,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只有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清楚地把握人的生命历程和奋斗目标,理解人为什么活着的人生哲理;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人民利益为重,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也才能掌握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才能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自觉用真善美来塑造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生长于物质充裕的“00后”大学生,刚从激烈的高考竞争中下来的他们进入陌生的环境,人际关系的建立,大学的学习节奏,严格的学校管理制度等多重因素,加之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他们缺乏足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心理较为敏感、脆弱。压力不断增加且无处释放时,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此外,“00后”大学生对于很对事情都会事无巨细地先询问家长和老师,缺乏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主动解决自己的问题,甚至对自己的事情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在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悲观”,受到消极人生观的影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心态源自于社会环境,但是可以教育、引导以及学生的努力等培育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在对其人生观教育的过程中,应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其一是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认知,调节负面情绪,规范自身行为;其二是进行心理疏导,及时调试和排解不良情绪,或者通过心理干预,改变心理认识等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其三是培养学生理性认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时,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实践能力。高校应该积极发挥校园环境和校园活动对塑造学生积极人生观的作用,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充分利用学生会、社团等学生团体。一是规范党团活动,提升其质量。增强党团活动的教育意义和教育性内容,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强化党史国史教育,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通过活动感染人和教化人,真正实现活动育人。二是丰富各类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比如举办红色文化活动等,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扩大覆盖面,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乐意参与、真正投入其中,切实提升活动的教育作用和影响力。三是加强对各类校园活动的管理,对相关活动给予指导和扶持,保障活动的政治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提高在学生中的认同度,更要避免“形式化”的“阵风式运动”。
网络是“00后”大学生的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一些消极的人生观也来源于此,但是不能认为网络一无是处,让学生远离网络,这既不可行也不现实。这需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提升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其一增强学生对网络负面因素的“抵抗力”。在网络中加强信息的辨识能力,分清什么是“假丑恶”和“真善美”,清澈明了看到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其二是利用好校园网、公众号、“易班”等新媒体平台,结合学生实际和及时推送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资讯,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其三在网络平台上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从单纯的理论灌输向图文并茂的立体化渗透式的转化,把深刻道理以平实语言、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增强学生对宣传内容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