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怡君
(昭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西北局所在地,是受“左”倾冒险主义影响的重灾区,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它作为当时中共中央驻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及政治意义,使得在全党整风浪潮中,抓住西北局这个典型,对于全党深入开展整风运动,具有先行一步的示范效果。
“必须造成一个风气,要造成一河大水,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水,实行思想革命,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水,彻底改造各部门的工作。过去中宣部只想用一两桶水是无法彻底改革的”。[1]366这段话包含了三方面的含义:整风必须彻底,要覆盖各个部门;整风要覆盖所有党员,要在全党造成一个风气;整风是一个长期的实践问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水反复冲洗才能完成。西北局整风正凸显了这一准则。
西北局整风包括整风动员、思想整风和审查干部三个阶段,思想整风阶段又按照学风、党风、文风分为三小阶段依次进行。
在整顿学风阶段,“西北局决定各省委、分委、县局组织,自六月一日起八月三十日止为各地方学习和研究中央决定的二十二个文件的时间,到九月一日以后各地开始检查工作。这样各地方的党在时间上有了充分的准备,且随时可以把延安的经验运用到各级党的组织中去,使整顿三风获得更大的成功”。[2]
8月中旬以后,西北局整风进入了整顿党风的阶段。这一时期成功地召开了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这次会议规格之高,在一个区域性会议上是空前的。它明确了发展生产、发展教育为边区党今后基本任务,确立了整党、整政、整军、整民、整关系、整财、整学的目标,检讨了边区党的历史和抗战前的历史上的争论问题,分清了路线是非。这次会议以后,整风运动得到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整风全过程中,西北党校作为“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直接指导下的一所培养县级干部的地方性党校”[3],是推进整风运动深入发展的主阵地。它通过对教育方针、招生条件、课程设置、教员配备四方面的改革,既践行了整风的各项要求,也不断培养党员干部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实现了对党员干部的集中有效培养。最终由这些党员干部带动普通党员,由少数带动多数,从而推动整风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有层次、有重点的逐步推进。
这些都充分反映了西北局整风是全党的整风,它涉及到党政治生活的各个部分,让每一个党员干部把整好风当作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这次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伟大的整风精神应运而生。
整风运动以破除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为目的,其中破除主观主义以端正学风是重中之重。而解决这个问题,让马克思主义的“矢”真正射中中国实际这个“的”,惟有调查研究。它是理论和实际一致性的联接点,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西北局的调研组织:中央调查研究局第四分局,后改称调研室。在整风期间,就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
在1942年10月29日,西北局下发的《中央调查研究局第四分局关于边区调查研究工作与各分委、县委进行谈话与研究的几点初步结论》中指出:边区调查研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临时的专门的典型调查;二是在工作中进行调查;三是普遍的经常的调查。并指出对于前两种调查方式要继续改善和加强,对于第三种以乡为起点,自下而上的调查要设法建立起来,使之成为主要的调查方式,并对如何建立提出了四条具体办法,为进行有效的调查研究指明了方向。
1941年12月,作为西北局委员的林伯渠率领了一支20多人的队伍到富县、甘泉考察调研以掌握基层具体情况,为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的召开做准备。
1942年1月4日至3月20日,西北局书记高岗带了一支30多人的考察团到绥德米脂调查经济工作、政权建设、文化教育、社会关系和党务状况等问题,这是中央第一个大规模的调查组织。这次调查历时两个半月,总结出27份调研报告,形成了《绥米土地问题初步研究》一书。该书包含了大量统计数字和实况介绍。
1943年6月15日,西北局下发了编印《西北资料》(不定期刊物)的通知,这份刊物是由西北局调查研究室编写的,主要包括摘录各地报纸杂志中重要材料及各地委关于友区情况的调研报告两方面内容,这对于当时的西北局而言既是重要的调研资料,也是党内宣传调研精神的重要刊物。
此外,整风期间,第四分局通过实地调研,还整理编写了《绥、米负担调查》《三三制”政权问题》《榆林概况》《陕西县政参考资料》《西北局概况》等大量重要资料。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联系,为决策制定提供合理依据,更是培育了党员干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这种立场是整风精神的灵魂所在,更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2年10月19日,在边区参议会大礼堂召开了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会上采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实行同志式的批评与反省,以达到弄清问题的同时团结同志之目的。以团结为目的进行斗争批评,解决矛盾,最终达到新的、更深层次的团结。事实证明,这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效途径。
这次会议成功解决了党的历史问题。首先是基本上肃清了党内长期存在的思想问题,从路线是非的高度反思与检查了个人的思想与工作,使全党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洗礼。郭洪涛回忆这次会议时说:“会上对我的错误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是应该的,使我受到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认识到了过去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左’的错误对党事业的危害性”。[4]“我们过去犯的主要错误,就是‘左’的幼稚病,在中国很长一个时候犯的就是这个东西,这一次清算了一下,很好,分清了路线是非,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5]
其次,会议很好的解决了西北局党的一元化领导问题。会议批评了边区搞独立的各种表现。朱德在会上发言:“现在路线正确了,以后我们党要在毛主席领导下实行一元化的。指出服从组织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机械的,一个是自觉的。并批评有人看不起政府,这是不正确的,强调军队以后一定要尊重政府。”[6]一方面,解决这些问题是整风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广大高级干部受到了党性教育,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促进了整风的进一步深入。
这次会议是对批评和自我批评方法的成功践行。通过这个方法,一大部分干部迅速成长起来。这个方法是整风精神的重要内容,为党在今后各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正确解决党内矛盾提供有效途径,也使得整风精神在时代的发展中永葆生机活力。
党性和群众性是党员政治修养的重要内容。党性要求党员干部思想行动始终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服从中央领导。群众性要求党员干部要植根于群众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西北局在整风期间,充分利用党报这一有力武器,创造性地坚持了这一准则。
西北局当时的党报《解放日报》和《边区群众报》,通过自身改版,既在中心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形成集中宣传整风的中心,也尽量在语言、内容、形式上契合群众的需要,使党和群众在以报刊为载体的信息传递中,形成双向有效合理流动的机制。在坚持党性的基础上把党的政策方针及重要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并让党报能反映群众的呼声,登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事例。既让政策的制定植根于群众中,又使广大干部的活动置身于群众的监督之中。毛泽东当时也指出:“党报是集体的宣传者与组织者,对党内党外影响极大,是最尖锐的武器。要达到改造党的目的,必须首先改造党报的工作。报社的同志要了解经过党报来改造党的方针。党报要反映群众,执行党的政策。”[1]368
1941年5月16日,《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解放日报》创刊。创刊前期,由于教条模仿《大公报》《真理报》正规化、城市化的办报思路,一直处于“不完全党报”的阶段。整风开始后,1942年4月1日进行了第一次重要的改版,在改版的《致读者》社论中,就明确提出:“党报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改版之前,《解放日报》版面安排为:第一版刊登国际新闻、国内要闻和社论;第二版是国际新闻;第三版是国内新闻版,以刊登大后方的消息为主;第四版上半版是边区版,下半版是副刊。改版后,遵循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以我为主的理念,版面顺序安排完全颠倒过来,成了边区—国内—国际的顺序。
改版后,还形成了集中宣传整风的中心。“仅动态消息(通讯、特写、专访不计算在内)4月至12月就发表了300多条,1943年也在130条左右。”[7]1942年4月1日,创办《党的生活》专栏,专门刊登有关整风的稿件。1942年5月13日,《解放日报》开辟“学习”专刊,至一九四三年一月十六日一共刊载二十四期。[1]377这一版内容以整风理论为主,以发挥党报的指导性和组织性,并紧密结合整风过程中各个阶段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方法等问题,发表大量心得体会、经验教训以及理论总结,大大拓展了整风的理论层次。“为了配合整风运动,在报纸改版不久,开了专栏《一得书》。这些文章是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匕首投枪”[8]西北局当时也特别强调,要把帮助和利用《解放日报》“当作自己经常业务之一,并要求以后地委及县委委员凡有相当写作能力的,均应每二月至三月为党报写专文一篇、通讯一篇,每半年由《解放日报》社将各级党委负责同志为党报写作的成绩汇交西北局,以为考核之依据。”[9]把对党报的贡献列为干部考核依据,由此可见西北局对其的重视。
《边区群众报》在1941年西北局成立后,成为了西北局的机关报。为了更好地推进整风,使党的政策为群众所了解,并解决当时大部分干部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它的办报宗旨就是要办一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一张大众化的报纸。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语言的通俗化,即尽量采用群众语言来叙事;二是内容大众化,这并不是说就不宣传党的重要决议讲话,而是不采取照抄照搬的方式。要根据读者对象的接收能力,有的放矢的进行宣传,并且尽量登载一些自下而上的稿件;三是形式大众化,最好是识字少的能看懂,不识字的能听懂,之后还用陕北说书,秧歌剧等形式为载体来宣扬党的方针政策。正如时任边区群众报社主编的胡绩伟回忆边区群众报的第一个特点:“是在‘字数少’‘内容多’的狭缝当中奋斗,一方面要做到通俗、明白、多样性、活泼有趣,来正确地宣传重大的政治任务,一方面又要做到短小、精悍、简单、具体,去适合文化比较落后的边区群众。”[10]
此外,为了配合党报的工作,实现对党中央政策更广泛有效的宣传,党务广播成了西北局宣传推动整风的另一重要手段。《西北局关于建立党务广播的通知》指出:“党务广播的内容,主要的应搜集各种事迹工作中的典型材料,加以研究整理,广播各地,以供参考。”这种通过广播来传达消息的方法,契合了群众的需要,提高了宣传速度,解决了大部分群众几乎不识字的问题。任弼时曾指出:“四个月来党务广播的经验证明,党务广播比办一个党内刊物作用还要大。”[11]之后先后发布了《晋西北整风经验》、《陕甘宁边区拥军运动与拥政爱民运动的经验》等一系列党播,将各地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经验在全党传播,在西北局的领导下,有重点、有特色地完成各地整风。
通过党报以及党播的宣传,不仅扩大了整风宣传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也在实践中实现了对党性和群众性的坚持,成功的处理好了党性与群众性的关系,极大地丰富了整风精神的内涵。
西北局整风只是地方整风的一个典型,但其成功的实践却扬起了整风运动的一面旗帜。在这场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中所培育的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党性和群众性为主要内容的整风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不朽的党魂,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培育了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为我们今天的党风建设开辟了一条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