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论探析

2021-01-31 22:47王雪霁
昭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主体

王雪霁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同志继承和创新了党和国家始终把群众放在首位的执政理念,将这一理念进行了升华,凝练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贯穿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部署与落实中。深入认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背后蕴含着的人民群众的价值导向,发掘时代价值,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渊源:群众史观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底去考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群众史观”的重要引证。

唯心史观将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归为意识和精神的范畴,认为历史的评价标准取决于抽象的概念。与此不同,马克思将唯物主义的范畴延伸到社会历史发展的领域,提出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意识,而是物质,他纠正了以往哲学家对二者关系的错误理解,发现了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马克思驳斥一切将思想观念视为社会根源的观点,指出历史来源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并充分肯定无产阶级的力量。在历史前进动力方面,马克思认为杰出人物并不会影响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提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39,历史发展也必须顺应人民群众的利益,从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阐明了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推动力量。

自马克思主义来到了东方大地,开始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国共产党便一直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始终以“群众史观”为思想根基,将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尊重他们的地位,维护他们的权益。毛泽东明确表示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邓小平承继了这一思想,创新性提出“三个有利于”理论,并阐明工作的评判以综合国立的提升、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进步为标准。江泽民科学阐释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指明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目的。胡锦涛在吸收前几代执政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指出社会发展要围绕广大人民群众。这些思想都强调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关注人现实生活的哲学视野的当代诠释,是对过分追求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观的批判,是主体性思想在当代高扬的展现。新时代视域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是这一思想的又一凝结,表明社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党才能顺利铺开历史的新局面。并且要始终秉承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社会治理群众共同参与的理念。

因此,“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其执政理念、执政立场、执政主体上均体现了对“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社会发展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始终离不开人民这一中心。

二、理论内涵:人民至上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阐明社会上的一切发展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评判标准,以人民群众的追求为利益导向,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同样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立场。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均强调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2]这个根本立场就内在的要求社会主义建设为了人民、社会主义建设依靠人民,这个要求首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并把人民群众放在核心位置。党把人民群众放在主体地位首先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下,中国共产党长期和群众密切联系,始终没有脱离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其次还体现在党的依靠力量上,人民群众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依靠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提及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主体、实践主体,是党决策部署的首要关注对象。最后还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上,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人民群众当作国家的主人,培育人民群众树立主人翁的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在面对时代使命时,最大程度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力量,创新性的解决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瞩目成就,这些成果是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取得的成就也应该由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政府应着力推进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严格依法执政,依法用权,遵守规章制度和决策程序,使政府工作尊重人民群众意愿、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并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抵制一切背离人民群众的行为,切实为人民谋福祉。

(二)坚定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根本要求。

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对利益的追求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依据自身的主观意愿改造历史、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实质就是追求利益的活动。党的干部在开展工作时,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放在中心位置,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优先考虑人民群众最想要的是什么。坚定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根本要求体现在党的执政党建设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并始终从严治党,严格要求自身。中国共产党坚定维护人民的经济利益,保证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维护人民在文化生活上的权益,了解关心他们的文化需求;注重满足人民的社会保障与民生需求,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难题;注重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让人民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有着强烈的追求,我们既要在经济上走向社会主义新时代,更要在生态上走向社会主义新时代。此外,还要坚持依法治国,制定公正严明的法律,法律法规的实施要注重维护人民利益、实现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充分体现民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百姓的人均收入也大幅提高,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保证人民群众公平正义的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既是中国共产党的职能使然,也是党的职责所在。

(三)坚持人民满意的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在发展中坚持人民满意的价值导向。在党和国家的政治活动、治理活动中,都要把人民群众放在首要位置,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创新性实践中增长治国本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3]91,党的工作要让人民满意,就要在人民不满意的地方下功夫,把人民群众的认可度、满意度看作党一切工作的评判标准,把人民群众的支持度、拥护度看作党一切活动效果的检测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在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把群众关心的事、群众忧心的事处理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要顺应人民导向,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心系于民、谋利为民,用权为民,为群众办实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就是顺应民心的历史进程,唯有继续坚持人民至上,在得到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的基础上推动的社会发展,才是让人民群众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舒适的居住环境、高水平医疗和高水平教育,这样才能实现令人民满意,因此更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人民满意的价值导向。

三、时代意义:人民利益至上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表明,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党一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承继了历代党的执政路线的理论精髓,不论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那一步骤上,都没有缺失对人民的关怀,一直重视人民的需求,满足人民的愿望就是党执政的奋斗目标与前进方向。

首先,承继群众史观的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取向。现实的人和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社会的关注中心,其旨在建立一种消除异化、消灭剥削,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一方面研究人的衣食住行,关注现实的人本身,探索出人类能动的、创造性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强调社会存在以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为前提,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当作根本,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的落脚点。这正是无产阶级和其他阶级最根本的区别,是因为无产阶级不追求、也不存在自身的利益,人民所求就是无产阶级所求,人民所想就是无产阶级所想,全部工作的目标都是围绕人民。为此,无产阶级的干部始终带着这样的使命感、责任感,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敢于担当作为。

其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大创新成果,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纵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党和国家领导人陆续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治国方略,这些思想是党在执政过程中的结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大创新成果,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精髓。习近平强调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增长都要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基本前提。“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4]对党一切工作成果的检验和考察,都不能离开人民这个价值评价主体,要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切实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意味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善民生,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思想明确回应了时代课题,将社会发展主体、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指向人民群众,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本质要求。

最后,助推实现中国梦。“十三五”规划中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体,尊重人民的创造力量,为此,我们需要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各行业各领域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人民群众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以更好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最终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现如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可以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激情,还可以激发人民群众完善自身、发展自身的激情,全方面的提升人民群众的社会满意度,当单个社会主体的素质得到提升,社会成员素质和能力就会全面提高,与此同时,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也得到增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盾得到巩固。人民不仅是社会中的个体,更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只有彼此独立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合力推动社会发展,才能取得发展的最高效益。所以,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在制定方针政策的同时,要把人民放在社会发展的制高点,采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并使党的各项事业围绕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进行,增强其获得感、成就感,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真正意义在于向党和国家宣誓了只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满足人民的需求,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只有深入剖析“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蕴含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才能真正将其运用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主体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