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玉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经验是一个古老而又熟悉的概念。它是理论知识产生的源泉和基础,是主体从实践过程中获取的感性认识,“是对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1]。依靠经验我们可以预测未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重视并善于总结经验是党的一大优势和特点,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成功之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发挥党总结历史经验的优势和方法,结合新时代的发展条件和社会需要,科学、客观地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对经验的总结体现出独特的方法论,其不仅遵循了大历史观视阈下长时段和宽视野的原则,也符合辩证思维方法论,而且特别注意坚持整体和层次性思维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同志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深刻凸显了鲜明的时代背景和理论特色,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方法指导和精深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继承党总结经验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的智慧,形成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经验。他一再强调“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断深化”[2],为此,习近平同志系统总结治党、治军、改革开放以及国际交流互鉴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剖析经验背后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提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只有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实践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不断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经验和成功做法,并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和实践要求加以创新”[3]。十八大以来,党自身的建设问题成为党内建设工作的重点。为此,习近平同志不断总结党建工作的历史经验,继承优良传统,由此形成党建工作的新方略。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归根到底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此为契机,在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4]。由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虽然我国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仍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这是我们不忘初心和使命的自觉担当。
强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是党在历史上形成的具体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5]。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曾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更是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多学习充电,下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况,系统性地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这样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6]这是新时代对调查研究方法的继承性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人民军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7]。加强军队建设经验的总结,把握军队建设规律,既是基于国内外的复杂局势和对国家安全的现实考量,也是新形势下强军之路的现实需要。因此,在军队建设这一维度上,习近平同志总结如下经验。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新时代推进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基于新的改革实践要求,在这一根本原则的指导下,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把从严要求落实到部队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8]同时创造性的提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9]这标志着党对军队建设目标的与时俱进。
抓好部队基层建设。重视基层、依靠基层、建强基层,是我党建军治军的一贯思想。为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发扬优良传统,强化改革创新,全面锻造听党话、跟党走的过硬基层,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基层,法纪严、风气正的过硬基层,为推进强军事业提供坚实基础和支撑”[10]。这一论述,凝结着我们党90多年领导人民军队建设的成功经验,深刻阐明了加强新时代我军基层建设的重要性。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不懈探索的理论成果,也是党领导打赢革命战争和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基本经验。进入新世纪,我们党着眼于解决深层次矛盾,创造性地提出军民融合发展的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深刻洞察和把握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规律,提出要继续“做好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搞好同地方有关部门协调配合”[8]。这是新时代构架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强军目标的必然路径。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四十余年间各个领域的改革成效显著,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不仅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而且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对改革开放的经验进行总结。
加强对经济特区改革经验的重视。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对内地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习近平同志认为,“经济特区改革发展事业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坚强领导、悉心指导的结果,是广大建设者开拓进取、奋勇拼搏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和四面八方倾力支持、广泛参与的结果”[11]。可见,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成功既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发展的创造性举措,也是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必然结果。
第二,着力强调人民群众的智慧、改革成果的共享以及实事求是的原则。改革开放所获得的伟大成就,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11],我们“不管在哪个层面总结推广改革经验,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根据实际作差别化处理”[12]。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是对经验总结应秉持的客观态度,也是继续创造新经验的基本遵循。
第三,强调改革开放经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3]。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强调的“九个坚持”是对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的完美诠释,正是因为践行了“九个坚持”,我国改革开放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1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要谋求发展……要吸收国际的经验”[14]。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和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来看,各国之间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的程度愈加频繁。因此,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尤为重视中国外交事务的发展,积极总结和借鉴有益的外交经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强调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强国际交往实现互利共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外交事务的根本原则。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15],以此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而“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国情与使命,决定了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16]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是我国对外交往的基本遵循,也是党领导人民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条件下,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6]。这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独立自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由此,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继承,也是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习近平同志对经验的总结表现出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大历史观的方法指导、辩证思维以及整体与层次相结合的逻辑思维,力求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总结历史经验。总体而言,其总结经验的特点渗透和体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
历史观尤其是大历史观,是人类特有的思考问题的维度和视角,具体表现为“中国历史的长时段,世界历史的宽视野”[17]。新时代的现实发展促使大历史观形成一种深广的理论视野、研究范式,从而实现了对历史观的发展。回顾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往往面临不同的时代主题和发展任务,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经验教训。从历史发展的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思考方法。特别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局面,亟需以大历史观的视角将当下的发展同历史中的经验教训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发展作出合理预测。大历史观为习近平总结历史经验和规律、客观分析现实、理性探寻未来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从时间角度来看,习近平同志将经验放置于中华民族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长时段中来总结。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和延续。新时代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需要我们系统研究和把握中国历史,探析和总结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经验。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18]可以说习近平同志对经验的总结既是回望十八大之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结果,也是对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同时,习近平同志结合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总结历史经验。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世界社会主义的结晶和产物,前者承继了后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和立场,使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世界社会主义的面貌。虽然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但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坚定人民的主体地位,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总之,习近平同志对经验的总结投向了新中国几十年、世界社会主义几百年的长时段,植根于中国社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的延续中找到具有规律性的认识,更好地揭示中国经验的时代渊源和发展变化,揭示出脉络清晰、传承有序的中国经验。
从空间角度来讲,习近平同志将经验放置于中国内政与外交的工作进程中加以总结。内政是决定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环节。习近平同志对经验的总结主要是针对我国内部各方面发展的现实问题而进行。所以,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大视野。比如,十八大以来,对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党内腐败、加强党的领导等。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同志通过对党政军民学各个领域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并将成功经验及时上升为理论、制度和政策等形式,最终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习近平同志对经验的总结并非针对一个孤立的领域,而是基于现实发展的要求,全方位对经验进行总结的结果。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加强对国外有益经验的借鉴,促进国内各方面的发展,但又不忘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习近平同志立足国际外交发展现状进而总结经验的基本原则。从这一角度来看,习近平同志对经验的总结既是对中国处理内政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外交经验的总结。正是在这种宽阔的大历史观视阈下,习近平同志充分总结经验教训,对治国理政之道作出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新时代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最终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辩证思维,作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其实质就是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随着现代科学理论研究的高度综合,辩证思维为之提供了科学、客观的方法,推动理论工作者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考察理论,实现对理论本质的规定性把握。回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以辩证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在权衡利弊中作出最优战略抉择,是党的事业推向前进的成功之道。特别是在当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在实践中,我们既积累了成功经验,也不乏经历了诸多失败的教训。只有“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作历史的考察,才能找出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规律”。[19]这就要求我们要增强把辩证法运用于总结经验。因此,注重运用辩证思维是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双重选择。基于以上,习近平同志按照经验的性质将其划分为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两类,以此对经验进行总结。
第一,习近平同志强调对成功经验的总结。成功的经验可以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将其运用于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对问题的解决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习近平同志尤为重视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譬如,他系统阐述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立场、指导思想等。这些宝贵经验是以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为基础,体现了新时代对改革开放的全新分析和把握。总结成功经验、借鉴有益经验,适时把成功经验概括上升为理论,是习近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路之一,这既是对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及时总结成功经验的突出体现,更是尊重历史、汲取精髓、理论升华的典范。
第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习近平同志也多次表明对失败教训的重视。“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20]例如,习近平同志在谈及苏联解体时,他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意识形态斗争激烈,搞历史虚无主义,放弃马克思主义,从而丧失党的领导。这是前车之鉴。因此,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他重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15]这一论断,是习近平同志对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的结果,同时也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此外,在总结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时,习近平同志也更加重视反面经验的影响。他认为,许多国家的发展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教训极为深刻。”[21]为此,针对环保问题,他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这表达了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正是通过对反面经验的分析和总结,习近平同志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谋划未来,强调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这是新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总结历史经验时,除了坚持大历史观的考察视阈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外,习近平同志还特别注重在整体与层次性视野下把握经验,从而实现整体性和层次性视野的交相融合。具体而言,整体性视野表现为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分析,实现对研究对象的宏观把握。层次性视野表现为从横向角度把研究对象划分为多个层面,并对每一层面及其内部各个部分进行单向度描述和梳理,实现对研究对象的微观考察。
作为解释、分析和反思历史经验的思维方法,整体性和层次性视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历史经验的宏观和微观把握。然而,何以将历史经验置于整体与层次视野下总结,何以对其实现宏观和微观把握。从中国治国理政的成就来看,其根源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布局设置和安排。回溯十八大以来的国家治理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习近平同志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坚持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战略重点和思想指南,环环相扣,接续发展,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这就使得社会呈现出整体性和层次性发展的态势。整体性和层次性作为当今中国发展的本质属性,是现阶段中国发展与传统发展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我们把握当下特别是未来中国发展走向的根本切入点。因此,只有以整体性和层次性视野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才会更加切合当今中国的发展实际,以便于面向未来制定战略谋划。
首先,习近平同志从整体出发,力求从多重关系中全面、整体的总结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以整体性视野总结经验,有利于呈现社会发展的全貌,科学、客观地把握中国社会的体系化和全局性。比如,习近平同志立足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以中国的现实需求去借鉴世界的经验,再以世界的眼光分析中国自身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命题。同时,习近平同志也立足中国社会的各项事业,统筹兼顾各方发展,从各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中总结经验教训。可见,习近平同志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贯穿了整体性的思维方法,涉及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反映出我国国家治理内容的全面性,实现了对经验的宏观认知和整体把握,清晰地向我们昭示了中国经验的价值。
其次,习近平同志强调对经验进行层次性梳理和总结,从而实现对经验的微观描述。以层次性视野总结历史经验,有利于我们精准确定中国社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深刻理解现阶段的新课题新任务。具体而言,这种层次性一是指将社会发展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层面相关经验的论述和评析。习近平同志通过对以上微观层面的经验进行总结,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最终以理论政策的结果呈现,指导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二是在“五位”建设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开展对各内部层次发展经验的分析和总结。例如,党的建设层面,习近平同志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等更加微观的建设内容。在充分分析每一部分在党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下,他再对其建设的历史经验作出总结。不仅如此,习近平同志还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阶段性,也就是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历史阶段,对历史经验进行层次性总结。习近平同志对这三个阶段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改革开放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规划和制定,提供重要遵循和启示。这表明,立足当下,分层次、分阶段分析历史进程,揭示内在的发展规律,不仅是习近平同志总结中国历史经验的特点,也是他极为注重的一条历史经验。
习近平同志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方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启示。习近平同志总结经验的方法,特别是大历史观、辩证思维以及整体与层次视角,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对党以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全面、深入地加以研究探讨。与此同时,理论界和学术界要重视和发扬我们党善于总结的优良传统,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从而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类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