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燕 查晓虎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指出,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1]。 目前,尔雅、超星、学习通等学习平台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设施也为翻转课堂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在MOOC(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时代的背景下,翻转课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但是由于翻转课堂在中国的实践不足,缺少对翻转课堂的内涵明确的定义,使中国学者在翻转课堂本土化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误区,因此厘清翻转课堂的概念,避免翻转课堂的误区对推进翻转课堂十分重要。
翻转课堂最早是由美国一所林地公园高中提出的,并且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目前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喜爱[2],但是对于“翻转课堂”的概念尚未有严格的定义。 对于翻转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分析:翻转课堂同其他网络课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翻转课堂?怎样翻转课堂?
首先, 随着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不断结合,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应运而生,三者都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者最大的区别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 慕课拥有完整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在线检测,在线师生交流,在线解答与评价[3],微课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教师提供的短小精悍的学习视频;翻转课堂是指学生课前通过微课学习知识,课上采用交互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其次,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当今社会表现出许多不适应, 使学生只记笔记不思考,不利于人才培养。 翻转课堂、慕课等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 以学生为本的优点便凸显出来,为了弥补传统教育的弊端,促进教育的发展,翻转课堂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得到了广泛关注。
最后, 翻转课堂通过将课上与课下翻转过来,使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相统一,课前学生通过自行下载微课学习,遇到不理解的知识,还能够第一时间询问老师、同学,或者上网搜索,课上通过与老师同学的对话形成见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的学习深度与学习成绩完全取决于自己。
翻转课堂作为引入中国的新兴教学模式,为缺课的学生和差生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但是在由知识转化为实践时, 难以摆脱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桎梏,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机械式照搬或本质上扭曲等问题。 翻转课堂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课前微课的时长、内容、视觉效果、听觉效果对于引起学生兴趣十分重要。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在翻转课堂的运用中,一些教师追求内容的全面, 因此制作微课时老师往往罗列课本知识,使知识连篇累牍地呈现。 出现这个误区的原因在于教师不能精准地把握教学目标,无法做到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围绕某一核心内容展开。 此外,由于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将知识重新组织的能力有限,因此知识往往单调地出现,缺乏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疲劳,导致学生逐渐对微课失去兴趣。 还有些老师在制作微课时, 盲目借鉴他人的微课视频,增加了微课中与知识不相关的信息,如广告、无关紧要的镜头等,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教育信息化的热潮来临, 使翻转课堂应运而生, 教师们为了跟紧时代的步伐纷纷进行实践,但教师在开展翻转课堂时不仅要做到“形似”更要做到“神似”。 翻转课堂并非字面意思的翻转,仅仅通过盲目地看视频或者将课上灌输式学习与课下散漫学习进行翻转不足以达到翻转课堂的本来目的。一些教师忽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顾知识的特殊性、学生不同的认知需要,对课程生搬硬套、机械灌输,不仅达不到既定的目标,还会出现知识杂乱无章、学生放任自流发展的现象。 如在陈述性知识中使用翻转课堂,会使知识体系不清晰,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掌握知识,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翻转课堂通过使用图片、声音、动画等使知识通俗易懂, 实现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统一,扩宽了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对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毋庸置疑,老师仍然是课堂的管理者,课程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教师需要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制作微课,此外教师还需要组织教学活动,在课前教师需要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程中教师要使每位学生都参与讨论,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最终对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课后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此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弱化,反而加强了。 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就要完全顺从学生的意愿,少干预学生的学习活动, 课上教师可以少讲知识甚至不讲,如此会产生低效的课堂、认知出现偏差的学生。如课上鸦雀无声,学生不知道应该讨论什么,导致翻转课堂无法顺利实施,或者学生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如在《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学生认为,白骨精是一位受害者,孙悟空非常残暴。
课堂评价标准是评价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师三中心”与“学生三中心”的翻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顺序,丰富了教学内容。 而传统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很难发挥自主性与探究性,最终只能使翻转课堂流于形式,因此要使翻转课堂发挥最大作用,需要更加适合的评价方式, 但是如何正确评价翻转课堂,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学校依然沿用着传统的评价体系。
学生是翻转课堂的主体,学生“主体性”表现为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的预习,暂停、快进、或者后退微课。 课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用讨论法或者谈话法建构知识,课后可以反复观看微课加深记忆。 教师“专业性”表现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一个具备专业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学生推动课堂进程,深化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成为信息的交汇中心。 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专业性的和谐统一关系着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教学模式,每一个模块都与其他模块息息相关,同时每一个模块既包含感性与理性,也包含着创造性与基础性。 教师要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使教育活动前后一致地进行。 教师课前的微课与学生课中的知识深化不是简单的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也不是生硬的拼凑,都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性,在把握好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清晰广阔的认识。
翻转课堂使学生自学与班级授课结合起来,教师大多数关注到如何促进集体教学,却极少有教师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学习,对于教师来说,集体教学的成果并不是教师职能的终结,学生个体性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教师应聚焦每一位学生,“每个学生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使之与他人区别开来。 我们很难找到两个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进行教导的学生”[4]。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风格,了解学生在情感、认知方面的发展,在个性化发展中寻找集体发展,并通过集体发展促进个性化更好地发展。
虽然翻转课堂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受到专家学者们质疑, 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翻转课堂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翻转课堂的出现满足了“学生中心”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翻转课堂的借鉴不能照搬,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不断地探索与改进,“学习—消化—吸收—应用—迁移—发展—创新”是人类学习事物的基本规律[6]。 教师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改进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使用将信息技术带入课堂,扩宽了书本知识,使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运用好这些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知识全都适合以微课的形式讲授。 根据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元认知知识。 其中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适合使用微课讲,程序性知识与元认知知识更适合课上探究,此外在知识的组织上,教师要全面了解教材内容,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做出合理的选择,选择能与学生原有知识建立联系,实现知识迁移,但还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获得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翻转课堂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教师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时,既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也不能忽略教育的重要性。 将翻转课堂高效地应用于教学,离不开教师,从微课的制造到课上学生的交互式学习中,教师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缺少教师的监督,学生看视频时,会只看不记录,或者只记录不动脑。 将翻转课堂高效地应用于教学,也离不开教师的放手。 一些教师迫于课程改革的压力,被迫实施翻转课堂, 但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教师始终无法做到真正“放手”。 在课程中,教师不放心学生使用教具,要求学生按步骤操作,此外教师认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浪费课堂时间,因此减少学生的探究时间, 或忽略探究活动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使学生没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要保证学习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同时,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是发展的个体,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还在发展中,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启发诱导。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启发诱导,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 传统教育环境中的学生更擅长读有字的书,如教材、试卷、名著等。 他们喜欢安静的教育环境、风趣幽默的授课老师、结构化的教学方式。 在提问时,教师喜欢留白,而学生大多沉默,在翻转课堂中更需要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思想遇到瓶颈时,教师应深入浅出地教学,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逐渐实现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终发展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的发展必然需要适合的评价制度。 当一节翻转课堂结束后,学生更需要构建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注意自己的课堂表现,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 老师也需要认识到自己需要加强的教学素养,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有利于下一次开展教学活动。 翻转课堂制定的教学评价要做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 实现从终结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的转变[5],应该使课程评价贯穿课堂的始终,做到全程评价,从学生课前的视频观看、课上的交流讨论到课后作业的完成程度。 评价主体应包括专家、学者、教师、家长和同伴以及学习者自己的共同评价[6];评价标准的建构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他认为人类的智能主要由七种智能构成: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7]。 与此同时,基于多元智能建构的评价标准大大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因此管理者有必要组建教师团队,加强教师培训,把教学评价的任务分配到每位教师身上,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促进翻转课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