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而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教师进修学校 350700)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而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这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试从在物理教学中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发展做粗浅探讨.
许多物理概念、规律都比较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或通过类比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1.创设情境性问题
创设直观形象的实验情境,提出与学生感性经验相联系的问题,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例如,在教“磁场”时,教师用外形相同的两个条形物体分别靠近一枚静止的小磁针时,小磁针偏转情况不同,究竟两个条形物体是啥东西,原来一根是磁铁,另一根是铁棒,教师问:条形磁铁靠近小磁针,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了什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小磁针和条形磁铁之间无接触,怎么会有力的作用呢?让学生思考后领悟条形磁铁和铁棒周围的空间性质不同,磁铁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人们将这种物质称为磁场.又如,教“磁感线”时,将几个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周围不同的地方,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知道条形磁铁周围某点的磁场方向?让学生思考总结后,教师接着问:如果要知道条形磁铁周围磁场分布,怎么办?启发学生回答:在条形磁铁周围放很多小磁针.这时教师接着演示:在磁体上面放一块玻璃板,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一些细铁屑,并轻敲玻璃板.让学生思考:被磁化后的细铁屑的作用相当于什么?如何形象直观地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从而引出磁感线的概念.这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思考和讨论,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创设类比性问题
类比是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想、比较,从两个或多个对象中,推出它们在某个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思维形式.通过类比学习,认清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如,在讲解“电流”时,提出问题:水流是水在水管内流动形成的,那么电流是怎么形成的呢?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电荷在导体内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又如,在讲解“电压”时,提出问题:水压是形成水流的原因,那么形成电流的原因是什么?通过类比使学生领会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如,在教“惯性”时,可以设计学生随堂实验:把橡皮擦竖放在课本上,推着课本匀速向前运动,当课本突然停止时,橡皮擦则向前倾倒.接着以此实验为原型,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当汽车突然遇到紧急情况紧急刹车时,坐在汽车里的乘客为什么会向前倾倒?让学生通过类比思考、讨论表述,既深化物理概念理解,又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品质.
设置探究性与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同一个问题或由一个问题出发往多个方面思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设置探究性问题
探究性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教师创设探究性情境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猜想、设计实验,自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领会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如,在研究“电流强度与电压的关系”中,教师提出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改变电路中某段导体的电流强度?尽量让学生思维开放,教师暂不表态,让学生讨论后予以总结.又如在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教师提出问题:物体浸入液体中,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其浸入液体的深度是否有关?教师提供器材,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实验,当不同的小组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评价并完善实验方案,提升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从而探究出正确的物理结论.这样,引领学生从多角度探究问题,既解决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
2.设置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的特点是题设条件不确定、解题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烛焰的像,这是什么原因?这就要求学生思维开放,从不同角度考虑产生问题的可能性.又如,在学完电阻的并联后,让学生训练:四个阻值分别为120Ω、60Ω、60Ω、12Ω的电阻并联,其总电阻多大?当学生采用公式法求解后,启发学生,有没有更简便的解法?有的学生想到60Ω的电阻可以看作2个120Ω的电阻并联,12Ω的电阻可等效看作10个120Ω的电阻并联,因此上述四个电阻并联可等效视为15个120Ω的电阻并联,于是很快算出总电阻为8Ω.此外,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联,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指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得出具有创造性结论的思维过程.平时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科知识的载体功能,通过问题拓展或新旧知识衔接设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增设拓展性问题
拓展性问题是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之后,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是否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是否有关?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如果课内时间紧,可安排课外时间进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又如,在利用烧杯、量筒、天平测定盐水密度后,可进一步拓展:如果实验中不用量筒,除了天平、烧杯外,再提供适量的水,还能测出盐水的密度吗?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教师启发,直至问题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预设衔接性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课堂小结可提出一些承前启后的衔接性问题,作为课后思考,不但可以巩固已学知识,为下一节新课教学埋下伏笔,还可激发学生课外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如:“电流的磁场”课堂小结可提出问题:既然电流周围可以产生磁场,那么由磁场能否得到电流呢?为下一节新课学习起铺垫作用;在教完“让电灯发光”后,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给你一节干电池、一个开关、两个小灯泡和导线若干,你能用导线将电路元件连接起来吗?为下一节学习“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打下基础.此外,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实地参观,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预先向学生布置一些与活动有关的物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生产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物理知识,激发其学习动力,也是培养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实际上,思维方式远不止以上介绍的几种,且大多数都是互相联系的,一个问题的思考往往交织着多种思维方式,文中所设置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只是为了侧重培养某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精心创设物理情境,有意识地设置问题,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其创造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