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丽嫦
摘要:朗读是表达语言、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也是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朗读是通过洪亮的声音,将文字有情感得表达出来,它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这一学科的魅力。因此,我们需要将朗读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培养朗读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朗读教学
随着国家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人口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教育有关部门对教育质量问题愈加看重。而语文这一门重要学科,在学生们日常学习过程中,对于形成小学生的价值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语文离不开朗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至关重要。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尤其重要。
一、增强学生朗读自信,引导学生大声朗读
在现在的学校朗读活动中尤其是在农村学校,朗读中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敢放開嗓子,尽情地表现自己。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一阶段学生较为羞涩、腼腆、不能够很好的展现自己的风采。还有一些关于朗读的课上活动,学生也不能积极参与等。这些都是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上面我们提到,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缺乏朗读自信。所以,只有增强学生朗读自信,引导学生大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增强学生朗诵的自信,首先需要改变学生朗读的害怕心理。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改变学生对朗读的恐惧心理。一开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同桌之间的面对面朗读,再到小组之间的朗读,最后才是面对全班朗读,让学生对朗读害怕的心理在循序渐进的朗读中逐渐减少最终消失。并且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朗读心理疏导,找出学生不敢朗读的具体原因,进行针对性朗读教学辅导,逐步改善学生对于朗读的恐惧心理。与此同时,增强学生的朗读自信心,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做出改变,更需要教师和其他同学们的鼓励和支持。因此,对于每次朗读进步的学生,要进行各种方式的奖励,这样能让学生找到朗读的乐趣,不再畏惧朗读,开始自信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通过丰富朗读活动,归还学生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还可以通过转变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中的朗读模式。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上朗读文章段落,学生跟着浏览文章,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朗读模式。然而,现在教师需要将朗读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帮助学生敢于面对人群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课本知识,理解其中的感情。
因此,需要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在学校举办一年一度的朗读竞赛活动,评出一二三等奖,为获奖同学颁发奖状和礼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个人单独朗读、小组之间朗读、全班朗读、PK朗读、情景角色朗读等等朗读方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到朗读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最后,学校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举办朗读挑战赛,为学生搭建挑战平台,在比赛进行一对一对决后,进行朗读能力排名,设置挑战胜利奖励,对排名靠前的学生进行奖励。
三、教师强化引导,提升学生技巧
朗读的技巧不是一个人多读、熟读就能练就成功的,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及时点拨等。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系统地讲授关于朗读方面的技巧,对重点句、难点句进行解剖分析,分句子进行具体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多加练习,快速帮助学生提升朗读技巧。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指出学生朗读的不足,指出其中错误句子,并进行讲解改正,有助于学生改正不好的朗读方式,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方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所以说,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一棒。就拿笔者的课堂来讲,统编版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的《少年中国说节选》文字激昂洒脱,读起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听一遍全文的范读,然后根据所听的节奏请学生分小组 练习朗读,同时让学生明白课文第一段是一组感情强烈的排比句,几个分句由轻到重,由短到长,一气呵成。朗读时要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读出气势来。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时刻观察学生的朗读状态,并且及时指出错误。最后,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这样,学生们就能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节选》有气势、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让学生们体会正确朗读的感觉和语调,能够快速帮助学生熟悉朗读技巧,锻炼朗读语速,提高朗读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结语
总的来说,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带来的好处数不胜数,最重要的就是它能够帮助语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也帮助学生培养朗读能力,增加朗读积极性。所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学生、教师、学校和共同努力开展实施。
参考文献:
[1] 余珍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外交流,2021,28(4):1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