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看方式论绘画艺术发展

2021-01-29 03:01苏文婷
蚌埠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画家绘画创作

苏文婷

(合肥学院 设计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绘画为一种视觉艺术,客观生活物象通过人的眼睛传入,视觉在这里首先起到观看物象的作用。从绘画的角度来说,停留于视觉本身是对物象物质层面的观看;绘画本体语言创作过程,需要创作者超越视觉中的物质表征去研究物象的本质和这些现象带给创作者的内在心理启发。因此,本文谈及的绘画观看方式涉及两个方面的观测点: 一是创作者的视角与艺术表现;另一方面是绘画作品给予观者的视觉形象,以创作者的视角启发观者的视角,以画面创作实际感官形象启迪观者反观客观物象,继而引起观者情感或意识的共鸣。这两个方面共同形成了对于绘画艺术创作观看方式的研究。分析绘画创作的观看方式,不仅要从绘画专业角度分析观看方式的作用,同时要立足当代,需要从当代人的审美等角度分析当代绘画中观看方式的特点及意义,以不断充实创作理论。

纵观历史,19 世纪中期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照相技术,物象可以通过照相机而原型呈现,并且保留下来。这对于在此之前画面以表现客观物象的绘画来说,是一场重要的视觉冲击。梳理分析西方绘画观看方式,发现它是存在变化的:一方面体现在技法的变化上;而从美术史发展角度看,这些变化又是人文精神的不断融入,是人类文明进步在艺术中的表现,这些不断变化发展的潜在规律迹象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当代绘画创作者从绘画观看方式的发展与现状中寻找自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史前绘画中的观看方式(观看的功利性)

史前绘画,也是原始绘画。西方最早的绘画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 万到1 万多年之间。西方史前绘画包括壁画、岩画、镶嵌画、建筑上的装饰绘画等。史料记载,大约在二万五千年前,生活在冰原边缘地带的史前人集居到今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岩洞里以避寒。他们在常年的狩猎生活中,频繁接触野生动物刺激了他们“创造艺术”,他们试图通过图画的方式记录他们观看到的猎捕场景与猎捕成果,记录下动物的特征。原始人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了史前审美意识。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曾经发现了壁画,通过这些壁画我们看到了原始时期的动物以及被猎杀的场面,手法写实,生动逼真。例如,拉斯科洞穴壁画大多以野猪、鹿等各种动物形象呈现在洞顶上,动物动势感强。西班牙阿尔塔米拉著名的洞穴壁画《野牛》,牛的奔跑姿势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多层次的色彩渲染了野牛的体积感。通过史前绘画中的动物形象可以看出,史前狩猎的人刻画的方式是通过对动物形象的直观记录,描绘他们劳动的成果。原始人通过劳动获取食物、改善自己的劳动工具等,也通过劳动将一种与猎物长期亲密接触的某种社会关系转化成了一种直观的观看方式,在世界美术史中留下瑰丽的一页。所有这些表明史前绘画和当时的人们以功利为目的特定关系。可以看出,原始人的观看方式建立在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直观感觉上,便于狩猎等目的的实现,人们可以从人类表现生存状态、生存劳动、征服对象等由精神意念到物质获取的实际功用目的上找到最合理的解释。

2 绘画观看方式的外向型分析

2.1 以“外向型”观看方式体现绘画技法发展

到了中世纪,以及其后的各流派绘画艺术,直到后现代主义绘画形成之前的整个时间段,绘画的观看方式主要是基于对外部世界的表现。无论是代表上层社会的教皇形象,还是遵循画面和谐精神描绘的圣经故事,都是以传达人物的客观形象为主要表现内容,这种形象呈现在画面上都是“有据可循”,观者可以直观看到画面中的各种形象,也感受到了画面想要表达的故事氛围,以及不同时期绘画艺术的主流审美意识。“古代世界显然把艺术的进步主要看成是技术的进步,也就是模仿技术的获得,这种模仿被他们认为是艺术的基础。”[1]16 世纪威尼斯画家乔瓦尼·贝利尼《圣母和圣徒》祭坛画,画中的人物神态一方面呈现了圣经故事中的神性和尊严,另一方面可以感知贝利尼对其中人物的表现是具有多样性的,这些并不生硬的圣徒形象让人感受到作者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观看所得,故事里的圣徒动作各异,画面充满宁静、温暖的氛围,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颇具“真实感”。客观物象在这里既是创作者观看的载体,同时也是创作者表现的对象,创作者基于对外部世界的观看,在二维的平面上表达了一个“真实”的世界。画家“外向型”观看方式推动了画家对于“真实感”的绘画技法,例如马萨乔在文艺复兴时期对绘画所做的尝试与改革: 表现在对透视画法的技术手段中,像《三位一体以及圣母、圣约翰和供养人》这幅湿壁画(如图1),通过运用透视技法,让我们看到这幅壁画所在的墙上仿佛是被凿了一个洞,通过这个“洞口”可以看到里面布鲁内莱斯风格的葬仪礼拜堂。这种纵深景象的表现,正是马萨乔运用透视技法的改革,画面强调并增加的是客观物象的真实感。这是典型的通过绘画技法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

图1 马萨乔《三位一体以及圣母、圣约翰和供养人》

2.2 在绘画情感融入基础上的“外向型”观看方式的发展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看来,艺术中那些新方法和新发现本身从来不是最终目标; 他们总是使用那些方法和发现,使题材的涵义进一步贴近我们的心灵。”[2]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在中世纪绘画为宗教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了超越,这种超越首先是以技法作为基础,更大的超越是将目光开始转移到对人性的关怀。像康拉德·维茨《捕鱼奇迹》(见图2),如果是中世纪画家来绘制这个“奇迹”,只需要用一排波浪线条以体现比里亚海即可,是一种表现元素程式化的描绘。

图2 康拉德.维茨《捕鱼奇迹》

但是维茨的《捕鱼奇迹》让我们能够看到海边真实的情景。这样的一幅再现性绘画,维茨通过对相似外部世界的观察,将故事再现画面,让观者看到了真实的景象。

2.3 印象派中的“外向型”观看方式

到了19 世纪,新理论的发展给绘画带来了影响。绘画观看方式不仅停留在静止的客观物象中,通过法国马奈、莫奈等人的观察,作品还能够让我们欣赏到光线、速度和物体的运动。印象主义者认为,对自然的描绘需要在现场完成,离开画室完全走向外部世界,必须现场观看自己描绘的母题才能够动笔去表现画面。印象主义倡导的新理念必然促使新技术产生。站在户外,印象主义者们必须疾挥画笔,户外的光线稍纵即逝的特点,促使印象主义者们无法顾及画面细节,更不需要之后对画面进行修饰,而是保留“原汁原味”的最初印象。莫奈《圣拉扎尔火车站》(见图3)光线穿过玻璃顶棚,莫奈通过自己的观察,记录了在母题之上的光线的作用与变化,最终落脚在对色彩变化的捕捉。印象主义者运用了表现自然的形式,革新了技法的表达方式,但并没有离开对母题——即自然、外部世界的观看与表现,没有抛弃对自然的尊重。

图3 莫奈《圣拉扎尔火车站》

无论是印象主义之前的各流派绘画,观众在画作中能够看到画家对外部世界的细腻表现,还是在印象主义画作中欣赏到画面基于外部世界表现之上的神秘色块,都是画家在不同时期想要把所看见的实际感受传达给观者。这样的观看方式把目光朝向了外部世界,形成了画家“外向型”观看方式。

3 绘画观看方式的“内向型”表现

绘画观看方式有了向“内”观看的变化,推动着绘画艺术的发展。“艺术之源,是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能传达情感。”[3]《马蒂斯夫人:绿线》(1905年)对画家马蒂斯来说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那出现在鼻子上的“绿线”,半边粉色的脸、半边黄绿色的脸,笔触坚实有力,这在当时饱受批评。马蒂斯的目的是“表达”,“马蒂斯的终身志向就是通过赋予其作品以一种即时性的外表传递出他深切强烈的经验感受。”[4]

绘画观看方式的转变,从向外部世界观看并以表现客观物象为主的“外向型”观看方式,转向画家开始关注自身情感表现,绘画本体语言的革新便随之产生了。人们看现代主义绘画,首先需要了解现代艺术的产生是基于对传统艺术的一种变革,这种变革表现在绘画艺术上是一种语言形式的突变。人们看现代主义塞尚的作品来赏析艺术的变化。在塞尚油画作品《圣维克多山》系列(见图4)、《入浴者》系列中,人们看到画面的构图和自然景象以几何形符号去表现,画家以独特的视角来表达客观世界。画家将自己作为绘画的主体去表达,而自然景物等客观世界成为画面传达画家主观意向的载体,这是绘画艺术在观看方式的改变中发生的质的变化。如何看待绘画艺术的进步? 我们还是需要从观看方式的角度来剖析:从视觉观看来说,现代主义的画面较之前的视觉形式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碰撞。例如,我们看到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作品《尖叫》(见图5),画面给观众的直观印象是高呼和扭曲变形的人的面孔,还有整个画面中出现的大块不稳定形式的线条;透过人物面孔的变形和线条的扭曲形式,可以感受到画面传达的强烈的不安氛围,我们虽然不知道究竟画面人物的尖叫所指什么,但是所有扭曲的不稳定的线条都汇聚在画面人物呼喊着的头部,这幅画所传达的痛苦情绪表现得非常到位。

图5 爱德华·蒙克《尖叫》

图4 塞尚《圣维克多山》

其次,当代人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的创作与非当代画家的创作达成一种精神共识。试从《尖叫》作者蒙克的角度来看,这幅画选择了人性痛苦这样“丑”的一面来表达,虽然在那个时代表达呐喊状态也许并不美,更不符合之前一以贯之的审美,但对于作者本人来讲,能够用一种直接表达情绪的方式去图解画面,说明作者并不认为以往娱人的一面就是表现出了生活全部的真实。作为表现主义先驱,蒙克为我们揭露人类的苦难、贫困、暴力与激情的一幅幅画面。

所谓观看方式的“内向型”表现,就是观看的对象是作者内心的世界,通过作品表现就是将作者内心对世界的情感传达出来,所以这种情感首先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本人通过他对世界的观看反馈给自己内心世界;画家借助于载体去表现这种情感,情感是鼓舞画家创作的源泉。“内向型”观看方式的形成从本质上解析,离不开艺术家“个性”才能,“艺术是影子,才能是本体,艺术始终跟着才能的诞生,长成,衰落,方向。艺术的各个部分和整个进程都以才能为转移。它是艺术的必要条件,艺术有了它就能诞生。”[5]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说现代主义诞生之前的艺术家们才能不足,而是现代主义的诞生更基于画家们对内心的观照,从这一点来说,绘画艺术的观看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画家的个性化得以尽情释放。尽管在当时这些艺术上的释放甚至饱受非议,但纵观美术史,却正是因为艺术家们的革新推动了美术的发展。

现代主义绘画在表现主义实验阶段,相关的画家例如康定斯基、梵·高等。梵·高的肖像画夸张了人物形象的局部以及画面色彩。为什么画家进行夸张? 当时的主流艺术将梵·高的画作看成“漫画”,梵·高的画作也不能被主流市场接受。然而正是梵·高追求“内向型”观看及表现,将个人情感的表达形成了当时呈现在画面中的“问题”,对事物的情感影响着画家本人的视觉感受,画家将情感通过视觉语言个性化的形式表现在画面,是画家“内向型”——目光转向“内”观看并进行表达的体现。而在那之前的“和谐”的古典美是遵照对客观物象观看基础上的古典范式的表达。现代艺术在观看方式上迥然不同,是直接影响并形成现代艺术视觉语言的因素。我们在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一些画作中体会到了其将音乐中的韵律与视觉语言的巧妙结合所产生的联觉艺术表现:《构图八号》《sky blue》《第十乐章》等作品(见图6),康定斯基用一种新颖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丝毫不受外界的约束,通过画面构图、线条以及色块,反映出其丰富的精神世界,抽象的语言传达出的视觉心理大大超出了画面本身。

图6 瓦西里·康定斯基《构图八号》

后现代主义产生了像巴勃罗·毕加索这样的大师。纵观巴勃罗·毕加索一生的艺术风格转变,经历了“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作品如《熨烫衣服的人》《悲剧》《戴头巾的费尔南德.奥利威尔》《亚威农少女》《梦》等,我们通过观看毕加索几个时期艺术创作不同的作品,能够充分感受到其作为创作者,他自身的观看方式也在进行不断转变,因此产生了不同语言形式的作品,表达出不同的画面形象。

4 基于当代绘画观看方式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时空的变化发展,人们的视角也在时空的无界转换中不断扩展。当代绘画从艺术宏观角度来看,依然要立足于观看方式的变化与特征来梳理其发展特点、研究其发展特征。毋庸置疑,当代绘画不仅自身在不断发展变化,创作者与观者的视角变化仍然在推进这门视觉艺术的发展; 同时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绘画成为了这个艺术整体重要的一部分,两者也是密不可分的。

4.1 大众的观看与阅读习惯的共性特征

大众的观看与阅读习惯日渐形成具有时代的共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绘画艺术创作者的观看方式与表达方式随之发生着变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阅读(观看)方式上发生潜在改变。许多人在阅读中提升了速度,寻找重点、兴趣点。不仅如此,对于阅读对象宏观的把握能力在加强,因此阅读(观看)者的视觉捕捉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这些变化与特点对于绘画艺术创作者来讲,是创作上的参考点,创作者会基于大众观看方式的转变进行积极的思考。当代艺术家方力钧的作品以光头形象、嬉皮士的表情与面孔多出现在近些年的创作中(见图7),画家以独特的视角、站在当代社会现实的一面,将批判与讽刺的观看视角以特殊的艺术形式留在作品里,观众在阅读观看他的作品时,首先看到的是具有特征的容易留下印象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形象特征的传达,观众又可以感受到画家对于现实社会多以泼皮幽默的形式去表现,批判与嘲讽的视角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兴趣。

图7 方力钧油画作品

4.2 当代媒介使得绘画的视角更宽阔

当代多媒体的介入已经对绘画艺术产生影响,绘画艺术既是独立存在的,也是日益发展的多媒体艺术的一部分。绘画作品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服装、箱包、产品设计上。像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作品被广泛用在很多设计、公共艺术中,不仅体现了其绘画艺术本身的价值,也提升了这些设计作品、生活用品、公共艺术品的价值,它们被世界瞩目。当代媒介的介入让我们在关注绘画本体语言发展同时,也开始关注到多媒介的融入对绘画创作的影响。绘画创作者不仅从绘画本体语言找寻自己的观看之道用于创作,同时也需要将自己的视角打开,观看世界艺术之大发展,观看方式既要表达内心丰富的世界,同时也向外界吸取,以积极的创作视角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创作方法。

4.3 内外结合的观看之道为创作所必需

绘画的原创性是作品的价值体现,画家自身的观看之道推动作品风格的确立,个性化的作品是当今社会更需要去保护的。内外结合的观看之道为当今社会艺术创作所需要。“由于一切形式都带有表现性,而一件作品的内容,乃是同时作为再现与表现性结构的形式的意义,因此内容与形式是同一个东西。在一幅再现性绘画里,每一种形状和色彩,都是内容的构成性要素,而不单纯是强化因素。如果一幅画的形式做出最为细微的改变,那么,这幅画就会成为同一个对象的不同图像,因而拥有不同意义。”[6]随着当代社会物质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品借以拷贝复制批量生产,电脑设计广泛的融入手绘创作,这些客观因素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首先要从宏观视角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发生的变化,仅仅观照内心表现作品也是不够的,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会给具有敏锐目光的艺术家以创作灵感,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等反观这个世界,才能获得更生动的创作资源,这也是一个艺术创作者基于对社会的表达、保持创作生命力重要的能力体现。我们在当代看到的绘画作品呈现了多元发展趋势,无论是中西方绘画,还是中西结合的观念呈现,都足以看到当代艺术市场为我们打开了充分自由与发挥的创作基础。在这样一股洪流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一方面,需要创作者本人通过积累创作经验技巧;另一方面,需要创作者将自己置身于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善于观看善于发现,结合自身独特的视角与技艺去表达。艺术作品反映时代特征,同时反映创作者的个人观点,两者互相依赖互为反观,是形成当代绘画创作者观看方式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不断积累,促使创作前行,促使我们的美术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画家绘画创作
酷炫小画家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