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姬敏洁
[摘 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其中把“坚持中国道路”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在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的进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捍卫“两个确立”、持之以恒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如一坚持人民至上、继承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掌握好意识形态话语权。
[关键词]坚持中国道路;历史经验;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12-0010-06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1]68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提出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其中之一是“坚持中国道路”,这条宝贵历史经验是党领导人民历经一百年奋斗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第二个百年征程中必须坚持的制胜法宝。因此,深刻领会和阐释坚持中国道路,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命题,也是重要的实践课题。
一、坚持中国道路是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1]68中国道路,广义上是指“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17-118,狭义上是指改革开放以来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阐释坚持中国道路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是“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2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1.坚持中国道路就是“要走中国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3]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拓创新、独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革命初期,党内一些同志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主张“走俄国的路”,在城市举行起义,使中国革命遭受了损失。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最终夺取了全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通过艰辛曲折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物质条件和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4]95,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和基本路径,党和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走什么发展道路,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发展,都是各个国家人民自己的事情,都应由各个国家人民自主决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这样走过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这样走过来的,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是这样走过来的。”[5]16当前我们正在走的路,是党和人民历经磨难、付出巨大代价开辟的一条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中,我们更要增强走自己的路的信心与决心,始终保持清醒,保持强大前进定力,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2.坚持中国道路就是“要走一条中国特色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6]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但从不迷信盲从、从不因循守旧,都能创造性地走出有着自己特色的路。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到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7]17,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找寻和行走在有自己特点的道路上。我们创造的这条“特色”之路,传承了中华文明但又不是古代治国理政的简单延续,“基本底色”是社会主义但又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发展了市场经济但又不同于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资本主义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8],这条“特色”之路,是脚踏中华大地、立足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希望之路与光明之路。
3.坚持中国道路就是“要走出顺应时代的新路”。“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9]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不断展现蓬勃的生机活力。在这条道路的前进征途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不断探索和解决新阶段的新问题。需要明确的是,信仰信念不能变、最终目标不能变、领导力量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随着实践不断完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新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國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进过程中的重大创造性成果。这些都是党领导人民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在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和发展新境界。
二、坚持中国道路的时代意义
坚持中国道路的坚定自信,来自我们党一百年艰辛的实践探索,来自我们创造伟大成就、伟大奇迹后的底气,来自我们胜不骄败不馁的清醒自觉。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中国道路是一条值得我们珍视的路,是一条未来可期的路。
1.不忘已经走过的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根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种“主义”纷纷登上救亡图存的历史舞台,但最终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饱受欺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经过28年的顽强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在百废待兴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搞经济建设,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维护民族尊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党的十六大后抓住战略机遇期,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在正确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我们党走过的这条路,有曲折、有挫折,更多的是经验和收获,这些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的。
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72在中国道路行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对于现实矛盾和问题,要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去审视和看待,不要过分夸大,但必须高度重视,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面对这些“拦路虎”和“绊脚石”,坚持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把一些短板弱项补齐,变外部压力为动力,坚定必胜信念,不畏艰险,破浪前行。
2.持续开创中国道路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开辟了中国道路发展新境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十三个方面回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奋斗历程,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正是因为这些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使中国道路精彩纷呈,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道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创新、创造、探索的结果。实践永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当前国内外形势越是严峻复杂,越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懈怠、开拓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9]59,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更需要顺应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新期盼,不停滞、不僵化,把握历史主动,勇于改革创新,永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坚持中国道路,中国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3.让中国道路彰显更大的时代价值。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选择并扎实地走在中国道路上,用无以辩驳的事实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命题,也说明了这条伟大道路的政治向量、历史分量和强大力量。这是一条国家的富强路,让“俎上鱼肉”“弱国无外交”的旧中国改天换地。这是一条民族的复兴路,让“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耻辱一去不复返。这是一条人民的幸福路,让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人民安居乐业、健康生活。这是一条人类的文明路,亲诚慧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了“国强必霸”的歪理逻辑,“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0]349,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正因为如此,中国道路未来可期,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也对其寄予厚望、充满期待。
世界是多向度发展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只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持续造福人民。我们珍视自己的发展道路,也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一方面,我们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即使再强大也永远不称霸,不会把我们的制度和道路强加于人。另一方面,中国道路是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在行进过程中我们既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走好自己的路,也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交流借鉴、博采众长中让我们的道路更加完善、更加通畅。
三、坚持中国道路的接续探索
历经百年的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正确而伟大的道路,建立了丰功伟业。“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5]17,走出新境界,走出新精彩。
1.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建党100年以及近代18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走出民族危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具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凝聚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1]22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根本原则,是我们开启第二个百年征程、继续走好中国道路的“定海神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动摇,必须不断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健全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保证党的领导全面覆盖、一贯到底,保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在道路和方向问题上矢志不渝、一往无前。
2.坚决捍卫“两个确立”是重中之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特点和优势,党的政治建设抓好了,党的建设就铸了魂、扎了根,就可以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把政治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2019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两个确立”,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成果,也是政治建设聚焦聚力的关键。“一个有着9500多万党员的大党、有着56个民族和14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党中央没有核心、全党没有核心,就容易软弱涣散,什么事也办不成。”[12]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在第二个百年征程中,实现历史使命、战胜风险挑战,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去掌舵领航,必须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心聚魂。只要全党上下高扬理想信念旗帜,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坚决按照党中央指明的政治方向、确定的前进路线拼搏奋斗、推进工作,就一定能在中国道路上大踏步前进,创造震惊世界的发展成就。
3.持之以恒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前提保障。打铁必须自身硬,要坚持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严肃党的纪律写在了旗帜上,党的一大纲领对党员入党条件和遵守纪律、接受监督等作出明确规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从严、管党从严、执纪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空前大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书写千秋伟业,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一定要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一如既往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把严的主基调坚持下去,坚决消除一切侵害党的肌体的“细菌病毒”,确保我们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中国道路上始终有一个干净纯洁、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領路人。
4.始终如一坚持人民至上是动力之源。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13]137党的“四个历史时期”和“四个伟大飞跃”的艰辛历程,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始终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只要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守党的初心使命、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的根基就不会动摇,人民就会永远团结在党的周围,支持党、拥护党。在新时代的奋斗道路上,我们要始终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时刻站在人民立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特别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如此,我们党就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道路也就有了用之不竭、强劲前行的原动力。
5.继承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是关键之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1]63党的百年奋斗开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换来的,是闯出来、干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要沉下心来埋头苦干,不能因为前一百年取得了骄人成绩就沾沾自喜、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勇于啃硬骨头、打攻坚战。要一步一个脚印,扑下身子干,进一步弘扬实干精神,不断强化抓落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在务实功、求实效上下功夫,在中国道路上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6.掌握好意识形态话语权是重要一招。“话语权是指行为主体对某一对象进行言语表达并且能够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权利或权力。”[14]众所周知,一些西方反华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中国道路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被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一条正确道路、光明道路,决不允许反华势力指手划脚、乱贴标签、肆意歪曲、抹黑评判。一方面,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不被歪理邪说遮迷心智,一定要保持定力、保持警醒,坚决捍卫我们自己选择的道路。另一方面,我们要构建自己的“话语系统”,有效解读中国道路的合理性、科学性,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赢得更多的国际认同与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6]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1]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李长玉.“两个确立”: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政治成果[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11-16(1).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4]唐爱军.把牢解读中国制度的话语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5):82-89.
责任编辑 宫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