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格
[摘 要]在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党对干部队伍建设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阐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深刻内涵,干部的政治性是高素质的重要体现,同时要注重培养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当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面临现实需求,从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建议,从而将突出政治标准、注重专业能力的总体要求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德才兼备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12-0051-06
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离不开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作为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高素质专业化是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1]411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德才兼备始终是党选人用人的一贯标准,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要求也有所侧重。
革命战争时期,党深刻认识到干部队伍之于革命的重要性。毛泽东指出:“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2]277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党把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和知识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有效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干部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党提出干部队伍建设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科学把握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多次就党管干部、选人用人等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作出重大部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成为新时代干部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也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的协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1]412,并强调,“如果只是泛泛知道其中一些概念和要求,而不注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讲话做事就会缺乏专业水准”[3]220。
一、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内涵解析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既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课题,也是地方政府治理实践中面临的紧迫需求。为适应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新任务、新要求,需要深刻阐释高素质和专业化的内涵要义,聚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进一步把科学理论转化为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和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
(一)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内涵要义
干部素质一般是指干部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高素质的内涵包括政治素质高和业务素质高两个维度,是干部履职尽责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干部队伍建设专业化的要求,因此高素质的重点是在政治素质过硬的基础上,强调专业化的业务素质。具体来说,新时代干部所需要的高素质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1.高度的政治觉悟。党的十九大把政治过硬作为领导干部高素质的第一要求,核心就是对党忠诚。归纳起来就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真正自觉服务于党委、政府战略决策及开展的中心工作。
2.强烈的责任担当。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一个真正自觉担当的干部,必然会有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并保持持久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因此,高素质的干部,不仅要做到令行禁止,更应做到事业为上、坚持原则、无私奉献。
3.堅强的政治能力。讲政治不仅涉及政治态度问题,还包含政治能力问题。党员领导干部要履行好责任,必须有很强的能力作支撑,而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重点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就是这“八大本领”之一。领导干部要注意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政治能力的内涵比较丰富,“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4]312。
4.高尚的道德境界。为官之道,德在其首。领导干部一定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树立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高素质的干部一定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在干部考察过程中,党组织除了考察业绩、工作表现外,还要从细节入手,考察其生活细节,进而全方位了解其道德品行,这也是选拔高素质干部的主要内容。
(二)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内涵要义
一般来讲,专业化可表述为专业素养、专业方法或者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还可理解为专业素质、专业追求、专业技能、专业水准等。相对于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来讲,党政干部队伍专业化的范畴相对广泛,更具有多样性、实践性和实效性。评价干部是否符合专业化要求,需要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专才与通才的关系;专业与专长的关系;专注与关注的关系;学历与经历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干部专业化,特别强调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因此专业化干部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
1.扎实的专业知识。相关部门要考察干部的教育经历、专业背景、学位门类等,虽然学历、学位并不代表专业能力,但在工业、城建、环保、教育、文化、卫生、公安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很难适应岗位要求的,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出现“说外行话”“干外行事”等情况。
2.過硬的专业能力。评价一个干部是否符合专业化要求,除了看专业知识,重点还要看专业能力即运用专业知识、专业特长、专业经验、专业方法等有效履行专业岗位职责的能力。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善于运用专业的思维分析问题;善于运用专业的方法解决问题;善于运用专业的知识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3.优良的专业作风。专业作风体现的是对事业绝对忠诚、极端负责、最讲认真的态度。对党政机关干部来讲,专业作风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不仅要有善于协调、敢作敢为、敢抓敢管、敢于担当的领导作风,还要有锲而不舍、敢于创新、从容淡定的作风,也要有严谨细致、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孜孜不倦的作风。概括而言,专业作风实际上是在专业领域、特定岗位上体现出来的认真负责、敢于担当、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4.执着的专业精神。领导干部要干一行、爱一行,要有专注做事、爱岗敬业的精神和韧劲。一是乐于钻研。评价一个干部是否专业,从外在表现来看,就是要看他平时是否勤于钻研业务,是否善于发现、研究、解决问题,表现为对工作的精通能力和把握能力。二是倾情投入。对工作有神圣感、光荣感、敬业感,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不计名利得失,不怕吃亏吃苦,不在意受委屈、受误解,能够奉献自己,无怨无悔,这种精神也是专业精神。三是精益求精。就是能够忠于职守,履职尽责,坚持追求更好,不断进取,积极创新,敢于突破,把本职工作做到最高的水平,这是专业精神的最高体现,也即“工匠精神”。
5.突出的专业成绩。一个在特定领域、专业岗位取得突出业绩的干部,理应是专业化干部。衡量干部的专业业绩,要坚持辩证、综合的原则,不仅要看他干过什么,还要看他干成什么。既要看他在一个地区一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上是否能够引领行业标准,也要看他在这个领域是否是领军人物或权威,还要看他是否有较好的专业技术成果。
总之,高素质和专业化都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素质的核心是政治过硬,专业化的关键是本领高强。高素质体现的是目标导向,专业化体现的是问题导向。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同时,要重点突出解决专业化的问题。高素质专业化,是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结合的系统性要求。把干部的政治性作为高素质的重要体现,并注重培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是对新时代干部培养、选拔和任用的具体要求。通过培养、选拔、任用高素质专业化干部,进而实现岗位匹配度、群众认可度、社会美誉度的高度统一。
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现实需求
长期以来,党政机关及相关部门在培养、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经常遭遇岗位要求与干部素质难以精准匹配的难题,突出表现为在领导班子中分管业务岗位的人选凤毛麟角。一些地方政府“一把手”的统筹协调能力突出,但缺乏业务工作的经验。一些从党政机关相应专业岗位提拔到基层一线的领导干部,缺少领导经验,工作表现平平,往往评价不高。针对实际情况,党中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明确要求,其目的在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政治定力和执政能力。[5]因此,从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宝贵经验及新时代发展要求来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现实需求是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同时,重点突出解决专业化问题。
目前,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各地探索实践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明显成效。但是在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等具体环节存在一些现实难题,亟待解决。
(一)干部专业能力因标准不一而难于评判
由于各级政府对高素质专业化标准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在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下,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不同的考核标准,或者以同一标准考核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领导干部的现象,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较难体现专业化干部的个性化、差异化[6],能力突出者与素质平平者不易区分档次、拉开差距、辨别优劣,不少专业领域的领军型干部因自身价值难以体现而选择离职。
(二)干部队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
当前,专业背景同质化趋势逐渐凸显,是地方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之一。有的地方,干部队伍中文科专业背景的干部占比接近八成,专业背景为经济学、工学、理学类的干部占比相对较低,特别是具备城建、工业、金融、法律、海洋经济、园区管理等专业教育背景的干部缺口较大。在县(区)政府领导班子中,有超过一半的班子成员来自乡镇党委书记,熟悉经济、金融、投融资、城建规划等方面的专业干部稀缺。
(三)干部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当前,公务员的来源渠道主要是公开招录,其他渠道的门槛过高、程序复杂,特别是部分专业能力强的人员,受企事业单位公务员调任政策限制难以进入公务员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堵了后门、卡了前门”的问题。
三、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要求,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着眼于适应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注重专业能力建设。
(一)突出政治标准,坚持事业为上的选人用人鲜明导向
以什么样的标准选人,选什么样的人,依然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应按照“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要求,严格落实好选拔干部标准,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
1.把政治过硬作为第一位要求。严把人选政治关、品行关,主要是看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甄别干部的忠诚度、干净度、担当度,对政治不合格的要“一票否决”。完善干部德与廉的测评和考察办法,实行干部考察家访制度,了解人选的配偶、子女在单位的表现情况,注重考核干部的家庭、家教、家风。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广泛接触干部,深入了解干部的专业背景及日常表现,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识别干部,切实考准考实干部。
2.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坚持事业发展需要和干部成长需要相结合,以事业发展为上,立足事业所需、地方所需、任务所需、岗位所需来考虑人选。坚持知事识人、依事择人,把组织最放心的人放在最不放心的岗位上,把工作能力最强的人放在工作难度最大的岗位上,把最有潜力的人放在条件最艰苦的岗位上,把个性特点最鲜明的人放在最能发挥特长的岗位上,把综合实力最强的人放在“一把手”岗位上,实现人和岗位的高度匹配。
(二)堅持“三优先”原则,选拔使用高素质专业化干部
1.优先从成绩突出的班子考察和选拔干部。注重加强对班子分析研判,对班子合作有力、工作成绩突出、政治生态好的地方或单位,优先从中考察干部,选拔和使用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不断完善干部管理体制。
2.优先从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考察和选拔干部。坚持重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一线作为选人用人的“赛马场”,注重考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干部,如关键时刻的表现、利益面前的取舍、担当时的态度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干部,对在脱贫攻坚、重大项目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表现出过硬政治素质和专业本领的优秀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
3.优先从事关大局的重点工作中考察和选拔干部。重点工作任务复杂、繁重,是当前干部工作的新支点、新战场。干部考核工作只有主动融入工作大局,才能更好地为地方发展服务。相关部门要近距离、常态化对参与重点工作的干部进行跟踪考察,透过重点工作看干部、着眼重点工作用干部、干不好重点工作调干部,发现、锤炼、选用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干部。
(三)坚持内外联动,拓宽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的选拔渠道
专业化人才是高素质专业化领导干部的主要来源,领导干部专业化能力建设要从源头抓起,打破惯性思维,拓宽选拔渠道,解决专业化领导干部“急用现找”问题。
1.针对人才不足的问题,加大“引”的力度。具体来说,就是从专业性强、学历高的高校优秀毕业生中引进一批人才,把公务员、选调生的招录作为引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重要源头。对急需紧缺专业的部门,允许职位设置专业要求,加大招录力度,放宽条件面向优秀高校毕业生设置定向职位,储备一批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
2.打破干部身份限制,做好“转”的工作。不仅要把选人用人的眼光投向基层单位,更要看到领域宽广的企业、事业单位。要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对一些在专业领域有突出业绩且发展潜力较大的专业人才,可以突破身份限制,大胆选拔到党政综合部门的专业岗位任职。
3.发挥组织优势,突出“派”的作用。相关部门要善于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对基层确实没有人选或后备人选不足的情况,可以从全省、全市、全县进行干部资源整合,通过上级择优选派的方式充实干部队伍,解决地方“无人可选”的问题。要分层次、分类别建立涵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优秀人才“大储备库”,摸清干部底数,为全面统筹调剂使用干部做好铺垫,在入口上确保满足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四)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的培养
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需要一定周期,相关部门既要提供平台和岗位,更要动态跟踪、指导、监督和管理,为干部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1.建立健全干部循环培养机制。加强实践锻炼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7]。要根据干部成长规律,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采取“轮岗实践+专岗锻炼”模式,让他们在扶贫攻坚、征地拆迁、项目建设、园区建设等改革发展主战场“墩墩苗”“挑担子”“施拳脚”,提升专业化能力。积极探索实施年轻干部“回流式”专业化培养模式,有计划地把那些在基层摔打历练过的专业干部安排到专业部门的业务岗位,努力打造培养、使用一体化的培养链条。
2.实行“叠加式”干部培训模式。一是实行“理论教育+实景体验”模式,充分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开展政治理论培训,通过开设“现场体验”“实践案例”“互动教学”“实景体验”等课程,丰富干部自主选学方式。二是实行“高校培训+实地调研”模式,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开设实地调研课程。三是实行“导师带训+组织考评”模式,探索实行“导师带训制”,在培训期间实行“一对一”“二对一”联系培养,通过双向评议、立体评价等办法,增强培训实效。
3.建立后备干部动态管理机制。对进入组织视野的优秀年轻干部,既要进行综合比选“排队”,也要果断进行淘汰“掉队”,还要允许破格“插队”,形成优胜劣汰、有进有出的良性循环局面。
(五)强化专业化管理,营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成长的良好环境
1.建立健全高素质专业化干部评价机制。相关部门应制定出台高素质专业化干部评价机制,自上而下明确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的学历学位、专业专长、工作经历、工作成绩等共性指标所要达到的最低程度,划出清晰的评价“底线”,形成相对统一的评判标准,避免出现“各说各话”的局面,明确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的选拔顺序。
2.加强通盘设计、统筹规划。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和渠道,这些都应该结合地方或部门实际,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为主导,做好干部工作的通盘设计、统筹规划。
3.实行精细化分类管理。要划分不同条块,进行分类考录、分类考核、分类培训,实现分渠道发展、精细化管理、专业化建设。一方面,以分类为基础形成领导干部的能力结构框架。在工作性质层面将领导干部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三大类,在纵向层级层面将领导干部分为中央、地方和基层三大类,在职能运作层面将领导干部分为战略规划层、监督管理层、执行操作层三大类,形成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包括专业能力在内的应有能力,并据此设置用于评估能力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依据岗位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领导岗位进行区别化管理,从岗位需求出发选拔使用干部,选上来的干部能“对号入座”,达到因需选才、量才适用、人尽其才的目的。
(六)注重科学合理搭配,优化领导班子高素质专业化结构
班子搭配既要坚持量才适用,重视调整充实专业素养强的领导干部,也要从整体上统筹考虑、科学搭配,努力放大结构比例、能力素质的“叠加效应”。
1.把班子成员专业化匹配度作为班子建设的“硬指标”。把是否具有专业化能力作为班子配备的重要内容,把班子成员专业匹配度作为衡量领导班子结构科学化、合理化的重要指标,把“学过、干过、管过”作为领导干部的重要选用条件。
2.注重综合型与专业型干部的合理配备。既要选配熟悉党政综合管理、善于驾驭全局的复合型领导干部,也要选配综合素质好、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专业素养的专家型人才。
3.注重成熟型与潜力型干部的合理配备。既要满足当前发展和现实工作的需要,也要着眼长远,为全局发展培养专业化干部。对待高素质专业干部不能求全责备,不能简单用成熟性的标准衡量成长型的干部,应该在各层级、各单位考虑一定比例的领导职位,专门用于培养综合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的年轻干部,让他们在实践历练中加速成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5]李庚香.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历史逻辑、新时代内涵和现实路径[J].领导科学,2018,(13):4-10.
[6]武文莉,李巍.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长白学刊,2018,(4):21-24.
[7]师双凤.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几点思考——以泰安市泰山区为例[J].新西部,2019,(35):61-62.
责任编辑 宫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