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付斌 孙迪亮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276826)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关注人的发展问题,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的重要表现,也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并将其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当然,中国共产党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并非始于新中国成立,在建党之初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关注此问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中明确指出,“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1](P1)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立志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自由解放,通过推动人的自由发展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1937年10月,毛泽东在为陕北公学成立而作的题词中指出,要造就一大批具有政治远见、伟大胸怀、不谋私利的人,这些人是充满斗争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是为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而抱有为人民服务的情怀的。这一主张,是在革命时期对个人如何做到全面发展而提出的客观要求。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并与时俱进地深化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梳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发展脉络,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内在逻辑,而且能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益的理论启迪。
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了“五爱”标准、“三好”要求、“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又红又专”等一系列标准与要求,鲜明地指出了全面发展的人所应具有的内在特质。这两个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表现为德智体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第四十二条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自此,“五爱”标准就成为了一名新中国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一名合格公民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一是爱祖国、爱人民、爱护公共财物,这三者实质上是要求人在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实现发展与进步。其中,热爱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热爱为新中国各项事业而奋斗的中国人民是宏观上的要求,而爱护公共财物则是爱祖国和爱人民的具体表现。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各类资源相对匮乏,倘若每个人都能做到爱护公共财物,珍惜资源,减少浪费,就相当于间接支援国家建设和帮助人民实现幸福生活。二是爱科学,这是强调人要在知识技能方面实现发展与进步,以真才实学支援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三是爱劳动,这是对每个人在体质方面实现发展与进步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对个人而言,强健的身体是热爱劳动以及更好地从事劳动的重要基础。总的来说,“五爱”标准是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客观实际而对每个人提出的切实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内涵的一次理论探索。
1953年6月,毛泽东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主席团时的讲话中,首次对广大青年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要求,这也是对新中国的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所提出的要求。关于“三好”要求,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三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递进关系。要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应做到身体好,这是“学习好”即学好各类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生产劳动技能的前提基础;学习好又是工作好的必要条件,只有学好各项本领和技能,才能够胜任工作需要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三好”要求一开始就是针对广大青年提出来的,是从青年这个重要群体出发来思考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青年全面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之后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也都继承了重视青年群体这一优良传统,党的青年工作也始终围绕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来展开。历史表明,“五爱”标准和“三好”要求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有效地提升了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一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培养一批政治上合格同时具有专业才能的人才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因此,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谈及知识分子问题时明确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P226)这既是对“五爱”标准和“三好”要求的继承与发展,也正式从“德智体”三个方面确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在这里,毛泽东除了强调全面发展以外,还把重点落在了“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有文化”这两个标准上,从而为如何从德育、智育、体育这三个方面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受教育者指明了方向。其中,“有社会主义觉悟”是指要赞成和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树立无产阶级的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有文化”是指要有专业知识,并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以真才实学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只有真正做到“有社会主义觉悟”,才能以自己的文化知识为社会和祖国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真正做到“有文化”,才能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主义觉悟。在这篇重要文献中,毛泽东还具体阐明了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中坚力量的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应当如何做到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他提到,“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2](P226)在同年3月的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做到“课程要减少,分量要减轻,减少门类”,[2](P248)从而为各级各类学校优化德育、智育、体育课程体系和结构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在提出了“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有文化”的标准后,毛泽东又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将这个标准进一步总结和凝练,适时地提出了“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以此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1957年7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2](P309)1958年1月,毛泽东在起草《工作方法六十条》时,在第二十二条中又对“又红又专”作出了更加具体的解读,他指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2](P351)“又红又专”即“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2](P351)其中,“红”就是政治上合格,是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总结;“专”就是学有专长、有专业知识,是对“有文化”的总结。虽然在当时“又红又专”是对广大领导干部所提出的要求,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处理好“红”与“专”的关系,但是这一标准在当时也适用于每一位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判断一位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同年8月,毛泽东在审阅时任中宣部部长、中央文教小组组长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时,再次结合“又红又专”的标准对德智体全面发展作出了更加具体的解读,他指出,“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2](P399)这就更加具体地阐明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德智体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应当包含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应当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综上,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爱”标准和“三好”要求,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和“又红又专”,以及围绕这些标准和要求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都充分彰显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围绕着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核心要义来指导我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这些标准和要求也为之后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深化发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深化发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并将德智体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拓展到德智体美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并以“四有”新人、“四个统一”“四个新一代”进一步诠释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针贯彻到底,并且重申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意义,以及教师和学校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作用。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比如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所滋长、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乘虚而入等。因此,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并且两手都要硬。为了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他适时地提出了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四有”的具体表述是伴随着邓小平关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重要论述的不断发展而逐渐确定的。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提出,“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3](P369)1982年7月,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指出,“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3](P408)1985年3月,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指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4](P110)至此,“四有”的表述得以最终确定并一直沿用。在“四有”中,“有道德”和“有文化”是对毛泽东所提出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和“又红又专”这两个标准的继承;“有理想”和“有纪律”则是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直接体现。从一开始时强调以德育来培养有道德的人,到强调理想、道德、纪律并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问题上认识的不断深化。概言之,培养“四有”新人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具体体现。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倡导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五讲四美三热爱”作为对“四有”内容的丰富和补充,为个人如何实现全面发展作出了更为细化的规定。其中,“四美”也为之后的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中加入“美”的标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强调要培养“四有”新人以及要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并且进一步提出要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将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由德智体三位一体拓展到德智体美四位一体。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5](P294)这是首次将人的全面发展写进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并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更是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同时,江泽民进一步指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5](P295)因此,这两个历史过程应当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一方的发展会促进另一方的发展,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并以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党的十六大报告继续重申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且提出要以形成学习型社会和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首次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进一步凸显了“德”在全面发展中的首要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概括之中,强调要不断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不仅有利于为我国各方面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也有利于使“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发展最终回归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和国际局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面临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显得尤为关键。江泽民和胡锦涛围绕着如何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先后提出“四个统一”和“四个新一代”,进一步诠释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为进入新世纪后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勉励青年,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5](P483)“四个统一”不仅诠释了人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如何做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而且阐明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之间的关系。胡锦涛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勉励广大青年,“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6]“四个新一代”强调了理想信念坚定、品德修为高尚、知识技能丰富、矢志艰苦奋斗是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内在特质。“四个统一”和“四个新一代”不仅是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殷切期望,也是对每一位中华儿女提出的现实要求;不仅包含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也包含着对新世纪新人才的具体要求;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生动展现,也为我国进入新时代以后这一思想的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深化发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逐步将德智体美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深化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通过“十六字箴言”“六个下功夫”“六点新要求”等一系列最新表述对个人应如何做到全面发展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并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具体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继续强调德智体美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劳动以及劳动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深入阐释了劳动教育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重要价值,逐步将德智体美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深化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在这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因为民族复兴终究要靠每一位中华儿女用双手去创造和实现。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对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更加具体的解读,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7]在本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集中阐释了劳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明确了劳动应当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三位一体的劳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设置好劳动教育课程和优化课程体系提供了重要指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相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具体展现,两者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过程中是阶段性和全局性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在实现共产主义之前不断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当今中国,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对于以广大青年为代表的一代新人使命和担当的进一步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先后通过“十六字箴言”“六个下功夫”“六点新要求”等一系列最新表述,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如何做到全面发展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和2018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两次到北京大学与师生展开座谈,每次都对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和嘱托,前后加起来就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十六字箴言”。“十六字箴言”的内容皆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优秀品质作出了新的诠释,赋予其新的内涵,为每个人如何实现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在契合性的一种探寻,更是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种实践探索,亦是百年大党对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道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这六点上下功夫,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路径。2019年4月,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提出了“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的六点新要求,为以广大青年为代表的一代新人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价值准则。在培养以广大青年为代表的一代新人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十六字箴言”“六个下功夫”“六点新要求”为重要指导,努力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而科学设定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具体目标。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如何培养好全面发展的人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要与我国的现实情况密切结合,要与我国的发展目标高度契合,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一大核心要义。培育时代新人,是在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目标。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8](P377)要“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8](P377)继2018年9月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强调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P328)概言之,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和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逐渐形成了一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的时代新人的培育路径,并围绕这一主线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政治保障、明确了价值引领、厘定了课程依托、优化了培育环境,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2019年4月,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为深刻地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10]从而进一步指明了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战略意义。
综上所论,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不仅使这一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凸显出来,而且有利于理解其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深入研究和学习这一思想,准确地把握其理论内涵,对不断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一代代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