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实践探索和世界价值①

2021-01-28 21:32李月明
实事求是 2021年2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攻坚精准

李月明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实事求是》杂志社新疆 乌鲁木齐830002)

新时代以来我国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减贫进程,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崭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团结奋斗,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其探索与实践不仅以实际行动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也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100年之际,向历史和人民交出的一份圆满答卷,值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之骄傲和自豪。

一、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卓越成就

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号召下,我国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经过8年的艰辛探索和团结奋斗,尤其是在经受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自然灾害频发等多重考验下,我国脱贫攻坚如期完成并取得决定性成就。

1.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标志着千百年来困扰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的使命与担当。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全面脱贫,这不仅是中国减贫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2.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改善。脱贫攻坚不仅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而且使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贫困地区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8年来,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地区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得到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也都有了保障。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年4月6日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贫困地区新改建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贫困地区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全国累计改造贫困地区学校10.8万所,实现贫困地区适龄儿童都能在所在村上幼儿园和小学。贫困地区医疗条件显著改善,98%的贫困县至少有一所二级以上医院。1 936万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救助供养政策。[2]

3.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新时代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国贫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活力,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一批新兴产业扶贫项目不断壮大,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此外,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扶贫措施也使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4.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3]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此外,在脱贫攻坚的实践探索中取得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也为基层社会治理开辟了新路径,精细化服务、网格化管理以及基层治理的信息化使基层管理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大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5.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制度优势是中国创造脱贫奇迹的最大秘诀。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建立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建立了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中央各部门和各地区相继出台脱贫攻坚政策举措,打出政策组合拳。建立了精确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通过精准方略保证脱贫工作取得实效。建立了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资金和人才保障。建立了因地制宜和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开展建档立卡,组织驻村帮扶。建立了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建立了严格的监督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保证了各项扶贫措施的落实到位。这一系列措施从各个方位各个层次上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全面而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探索实践与基本经验

中国的脱贫攻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足本国国情,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经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道路,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独具特色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方法。作为全球贫困治理的典型案例,这些“中国经验”既具有现实指导性,又具有价值普遍性,值得世界各国尤其是致力于摆脱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借鉴。

1.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更加有效开展,党进一步完善了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出发,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并作出了新的部署,确定全面脱贫的目标愿景,将“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脱贫攻坚工程的总体性目标。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党始终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从价值引领、政策谋划、组织支持和社会动员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为脱贫攻坚的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攻坚克难、摆脱贫困的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理论,也是指导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强大思想武器。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工程是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决心和勇气带领全国人民进行脱贫攻坚,正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要求我们党必须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脱贫攻坚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实践,都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价值追求。

3.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扶贫。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但是,长期以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扶贫资金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一些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为挤占国家扶贫资源不惜弄虚作假;“关系扶贫”“人情扶贫”等现象仍然存在,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六个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4]要求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牢牢把握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重点问题,特别是突出的民生难题,以钉钉子精神一项一项加以解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4.坚持可持续扶贫,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思想落伍。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外因唯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扶贫工作的关键是要激发人民群众摆脱贫困的意愿,提高他们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形成可持续发展良性机制,才能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扶志”是思想基础,“扶智”是智力保障,就业是实践载体。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使之在战略与战术、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方面相互支持、协调互动、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发挥功效。“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毅力,帮助贫困人口树立起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提升贫困人口参与经济社会活动而获得收入的能力,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实现可持续脱贫,还需要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看一个地区是不是实现了真正脱贫,不能只看发展了多少脱贫产业、农民收入短期增加了多少,更要看脱贫产业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林草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

5.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统筹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两者都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两者一脉相承,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两大战略的协调推进、有机衔接,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因此,推进脱贫攻坚需要立足脱贫实际和乡村振兴发展要求,通盘考虑、统筹谋划,促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以脱贫攻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行动。同时,深入总结扶贫思路、措施、方法、路径中的先进经验,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有利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中少走弯路,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发展。

6.坚持动员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帮扶格局。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民群众中蕴藏着脱贫攻坚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我国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始终坚持“脱贫攻坚为了人民,脱贫攻坚依靠人民”,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间的智慧与力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凝心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中国共产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紧密结合,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动员机制和社会帮扶格局。

7.坚持绿色减贫,走生态扶贫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绿水青山中“寻宝”,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这就要求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围绕污染物总量减排、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环境风险管控三类目标,重点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三大领域。此外,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视生态空间规划,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发展适用于贫困地区绿色振兴的环保产业。积极探索和实践包括产业绿色化扶贫、绿色生态资源转化扶贫、环境导向型绿色减贫、“绿色+农业”扶贫等多种类型的发展模式。

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等六部门印发共同制定的《生态扶贫工作方案》,提出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等11项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部署发挥生态保护在扶贫开发中的突出作用,这一《方案》有利于使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从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发展条件和生态实惠,从而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生态扶贫这一模式高度契合了欠发达地区消除贫困和保障生态安全的双重目标需要,不仅符合贫困地区群众的实际,而且彰显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已成为脱贫攻坚的一大亮点。

三、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世界价值

1.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贫困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治理方略、深厚的人民情怀以及强大的组织领导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持之以恒推进脱贫攻坚并取得了全面胜利。尤其是在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果断决策,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同抗疫,在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两场战役中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的主张,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强大领导力、组织力、号召力、战斗力的政党,是真正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也在这两场战役中得到了充分彰显。

为保证脱贫攻坚的有效推进,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采取了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探索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如“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开发式扶贫方针、精准扶贫方略、举国上下共同参与的社会动员机制等,这些重要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脱贫攻坚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也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2.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脱贫攻坚战以实际行动推进了世界减贫进程,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我们不应忘记,过去十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5]脱贫攻坚的成功使一个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完成了脱贫,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中国的脱贫攻坚不仅使数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也极大地拉低了全球的贫困率,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的背景下,中国的成功实践无疑给人类减贫事业提振了信心,拓展了人类治理贫困的能力疆界。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积极参与全球贫困治理,通过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方面,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资金支持。多年来,为解决全球贫困治理资金不足的问题,中国多次向世界银行等国际开发组织提供捐款。在中国的倡议下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重点支持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亚洲等地区的发展和减贫。同时,中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探求与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出资设立的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为沿线各国的减贫与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援助。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60多年来,中国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援助,派遣60多万名援助人员,7次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债务,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援助。中国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资金,已在30多个国家实施了200余个发展合作项目。[6]此外,中国还于2017年设立了国际发展知识中心,旨在同各国一道研究减贫方案和交流减贫经验,帮助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减贫道路。

3.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消除贫困,不仅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中国要为全球贫困治理“提出中国方案”“分享减贫经验”“贡献中国智慧”,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世界担当和人类情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下,中国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国际机构在扶贫政策理论研究、国际减贫交流培训、区域减贫等领域的合作,让国际减贫交流与合作的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一整套经过实践检验的贫困治理方案,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些智慧包括:要加强执政党或政府对贫困治理的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要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扶贫方略;要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道路,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凝聚强大的扶贫合力;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将国家扶持同贫困人口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相结合;贫困治理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走符合本国国情的贫困治理道路等。这些经验和做法虽然基于中国的实际,但却蕴含着贫困治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原则,具有鲜明的普遍性和国际性。这些智慧对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治理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国脱贫攻坚经验得到联合国高度认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于中国的减贫方略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7]在2018年12月召开的第7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农村贫困,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决议中,联合国根据中国贫困治理的经验,将其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行对接,提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新思路。该决议以中国脱贫攻坚实践为基础,提出消除世界贫困问题的基本政策框架,其中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广包容性金融、消除数字鸿沟、发展高质量教育、提高就业能力、推行精准扶贫方略以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措施。这是一套基于中国减贫经验形成的全球贫困治理的完整方案,为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实践样本,开辟了全球贫困治理的新境界。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攻坚精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