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健吾文学批评思想

2021-01-27 12:28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550025
大众文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李健吾京派印象主义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550025)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健吾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香港学者司马长风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以刘西渭(李健吾的笔名)的成就最高”1,温儒敏将《咀华集》的出版“看作是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印象派批评已经具备不可忽视的实力”2,刘锋杰则把李健吾列入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之一3。由此可见李健吾不仅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批评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批评范式超越时代而呈现出丰富的内涵。

一、印象主义批评

李健吾深受法国印象主义批评的影响,这在其批评结构,批评路径以及风格就可以看出。其批评结构十分独特,即不同于同时期以朱光潜为代表的理论派也不同于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批评派,更不同于当时流行的文艺副刊所载的“书评”。其批评结构是一种对于文本充满印象式的“印象”,然后经过综合与分析和比照,以“形成条例”。李健吾称其为“叙述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4。与这种“散漫”的批评结构相匹配的是其批评路径,“独具只眼,一直剔爬到作品的灵魂深处”5这点出其文学批评中“印象”的第一来源,同时在此来源之上得到的只是些零碎而不成体系的印象碎片,对于此局限,李健吾认为“不应当尽用自己来解释,因为自己不是最可靠的尺度;最可靠的尺度,在比照人类已往所有的杰作,用作者解释他的出产”6印象主义批评建立在怀疑论的哲学基础之上,其注重个人的主观直觉,这是“自己”的一面,但也因为只有“自己”而陷入相对的不可知,而失却文学批评本应具有的科学性,这是其固有的缺陷,然而通过对批评路径的补充改正了这一点,即用自己,又超出于自己,一种互文的视角去客观比对所有的杰作,以完成对于“印象主义”的超越,因此其路径是科学的,公正的观察与综合。如果说批评结构和批评路径更多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存在于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思维中,那呈现显性的,为人所激赏的便是“奇遇”中的批评风格,它有着“如同是给亲朋的书信,或与友人的闲聊”7的家常味道,在不知不觉的游离中剖尽文本的条缕内涵,形成此功夫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蒙田式的随笔风格,以及印象主义批评本身就具有的文学性。作为文学批评,其结构是其框架,路径和风格构成其血肉,李健吾正是受印象主义批评的影响而呈现出自己完整的存在。

二、“评点”传统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集中收录在已出版的两本《咀华集》中,如其题名的意味“含英咀华”,即“沉浸浓郁,含咀英华”8所包含的批评精神,它与中国古典文论中“评点”的传统有着深度的契合,“从前的学者,读书时有了心得感受,时常在句里行间,文头书尾,加以简单的评语,或施以丹黄圈点,用以品藻诗文,识别上下,这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评论、欣赏的形式和手法之一。人们管这种形式叫评点,也叫评注”9。“评点”重感悟,但感悟容易流于孤芳自赏,因此这对于评点者有着很高的艺术要求,故好的评点能达到的理想效果需是“得如着毛点晴,毕露神采”10。这种神韵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中是能够体现出来的,其重鉴赏而非判断,通过鉴赏又能以形象的譬喻和妙语连珠式的点评达到“评点”的神韵,如李健吾评沈从文的《边城》“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在现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我保险这是一副可口的良药”11这里既有形象,又具心理,通作者之心也连读者之意。中国古典文论在“言”与“意”的关系上,自老庄起就有了“言不尽意”的认识,为“尽意”则只能通过“立象”。而这种“立象”的方式构成“评点”中探寻神韵的重要方式,同样在李健吾的笔下也是妙笔生花。

三、“京派”传统

李健吾作为京派中重要的一位,受京派的影响是深入肌理的。表现在审美理想上以“寻美”为主导,“京派较为全面引进了西方的纯美文学思想,并付诸批评实践。李健吾对法郎士之印象主义创作观的肯定,帮助他从事了与纯美思想相适应的鉴赏印象式的批评活动”12也就是说京派对于“纯美”的追寻,无论是朱光潜提倡对待文艺要有距离,还是沈从文构建的诗意牧歌,是与李健吾印象式的批评所投射出的审美理想是同一的。与审美理想相匹配的是京派审美趣味是“谐和”,李健吾受此影响,故认为茅盾的作品充满剑拔弩张,萧军的作品中有着政治家的味道,叶紫的作品中用词大量的重复等类似的评论都是立足于这一“谐和”的标准。京派文学因为对于艺术性的追求构成三十年代独有的风景,其艺术性追求超越时代,但也正因为艺术性的标准和趣味而抹杀掉除纯文学以外一切文学的价值。也正是在这点上,李健吾有着超越京派的一面,在其批评中呈现出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和公正的历史现实。在批评的对象上,李健吾与京派其他批评家(沈从文,朱光潜,梁宗岱等)不同,其批评对象包括京派作家,但也不限于京派,而包容更多,如茅盾,萧军为代表的左翼作家;也有刚步入文学道路的新人作者等。这显示出李健吾批评观念的包容与深厚。在批评的趣味上,虽追求“谐和”,但也不以此一刀切所有的作家,因此将茅盾类比与左拉,巴尔扎克,指出其小说的伟大特质;对于萧军的写作则是“变得和山石一样矫健,和溪涧一样温柔,人性的发扬是他最高的道德”13,尽管《八月的乡村》在艺术上略为粗糙,人物的刻画“都是一副面孔”14,修辞上“缺乏内在的清醒”15,但李健吾能够认识到限于当时民族救亡的大环境,萧军非艺术家,但“他活着,活着不为腼颜人世,而为一种高尚的意义”16。因此李健吾是以京派的审美趣味作为其批评的一个尺度,这体现着对于艺术性的追求,与此同时李健吾也能够直观当时救亡的火热现实,从而也以其批评的手笔鼓励提携着革命的一代作家。这是其超越京派的地方。

综上,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思想有着法国印象主义批评观影响下,对于文学性的坚持,和对于美的探索;也有着西方理性传统下,从“印象”到“条例”的科学。这体现出其受西人影响而又赋予了自己的改造,使得其批评实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与此同时李健吾也深受中国古典文论中“评点”传统的濡染,加之其学贯中西的素养,使得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独异的,即“一个批评家是学者和艺术家的化合”17。而当代文学批评受西方文论阐释观念和话语方式的影响,呈现出对于中国古典文论的失语化和文学批评学术八股的风格,在这一点上,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思想是有益的启示。

注释:

1.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M].香港:昭明出版社,1982.248 .

2.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96.

3.刘锋杰.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176.

4.李健吾.李健吾文集·文论卷1[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364-365.

5.李健吾.李健吾文集·文论卷1[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57.

6.李健吾.李健吾文集·文论卷1[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57.

7.温儒敏.批评作为渡河之筏捕鱼之筌——论李健吾的随笔性批评文体[J].天津社会科学,1994(4):77-80.

8.李琴.奇遇·表现·相对——李健吾及其文学批评[J].宜宾学院学报,2007(11):17-19.

9.徐克文.试谈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形式——评点[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3):77-80.

10.转引自朱万曙.文情士心:明清文学评点的精神向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3(01):156-164.

11.李健吾.李健吾文集·文论卷1[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60.

12.刘锋杰.论京派批评观[J]文学评论.1994(4):5-7.

13.李健吾.李健吾文集·文论卷1[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93.

14.李健吾.李健吾文集·文论卷1[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94.

15.同上.

16.同上.

17.李健吾.李健吾文集·文论卷1[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1.

猜你喜欢
李健吾京派印象主义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李健吾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朱自清让学生转系
听李健吾谈《围城》
浅析大学语文中的京派文学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浅论林徽因小说的淑女风范
叶广芩的“京派”回归及内心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