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徽因小说既体现了京派小说的风格,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作为出身名门,又留学西洋的她,不仅写自己身边的人与事,也关注窗子以外的生活。大家闺秀林徽因在她的小说中体现出人道主义、唯美主义、崇尚自由、悲剧意识的文化内涵,这些建构了她的“淑女风范”。她的真善美,她的浪漫与理性,以及她对人生的思考无不蕴涵着淑女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林徽因;小说;淑女风范;京派
作者简介:刘时琳(1982.6-),女,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讲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2
林徽因一生共写了六篇小说,《九十九度中》、《窘》,还有以《模影零篇》为总题的《钟绿》《文珍》《吉公》《绣绣》。“它们虽为数不多,却可谓篇篇珠玑,不失为京派小说中的珍品。它们负载着丰厚的人文内涵,在艺术上做出了多方探索,既显示了京派小说的一般风貌,又体现出作者鲜明的文学个性,至今仍然以其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散发着诱人的艺术魅力。”[1]
林徽因出身名门,又留学西洋,中西文化在她身上合二为一,这可以从她的小说的思想倾向、精神特征等文化内涵中得到体现。在本文中,我尝试着用“淑女风范”指称。这里所说的淑女,不是古代那种笑不露齿,三从四德,备受压抑的淑女,而是现代的知识女性,既有古典淑女的美好品质,又具有现代新思想,古今中外融合到一起的富有大家气质的淑女。林徽因小说中呈露出来的精神内涵、气质风度,正体现出这种“淑女风范”。
一、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简单来说,关心人类幸福,尤其表现在对慈善活动和社会改革感兴趣,人道主义原则的实践式表现-----亦称‘博爱主义,‘慈善行为。详细来说,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人道主义是现代淑女的品质之一,名门闺秀林徽因怀有大爱之心,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她除了关注身边知识阶层上层社会的人物,也注意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京派小说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所谓诚实不是说作者必须经历自己作品所描写的生活,而是说,小说的内容即使是虚构的,情感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是作者在情感上能体验得出的情景和人性。许多人在写作中故意选择自以为很浪漫,却并不了解的生活为表现题材,这样不好。”[2]林徽因小说体现了京派小说的“诚实”观,她的这种“诚实”观是切中实弊的,无论是写知识阶层还是少受教育者劳力者,她都是从自己的生活入手,写出现实生活的无奈,写出人生的问题,希望疗救。
《窘》这篇小说中,作者写了一个三十四岁的教授在暑期种种的窘态和不适应。这位教授在同事家里遇见同事三个活龙似的孩子,与年轻的孩子们相处表面上随意,其实教授心里窘极了。特别是对同事美丽纯真的女儿,这位教授竟有了爱怜的情愫。因辈分的差别,年龄的深沟,这位教授感到窘态淋漓。整篇小说采用一种意识流的现代小说写法,显示了作者的艺术修养。这篇小说就表现了知识分子心理的压抑,特别是爱情的压抑。作为一个正常人,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求,对爱情的渴望是人性的一种美好情愫,应该得到满足。然而,小说中的那位教授却不能大胆追求所爱,不能让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作者在字里行间表现着对这位教授的同情与关怀。《九十九度中》这篇小说,写一个酷暑天,华氏九十九度中北京胡同里形形色色的人生。穿着满是泥泞凝结的布鞋的挑夫,冒着酷暑汗水淋漓地为张家送做寿用的筵席。当其中的一个挑夫因中暑而痛苦呻吟时,却找不到医生(医生在张家做客未归),也没有得到施舍的暑药,竟然一命呜呼。车夫杨三因为三十四吊钱和王康打架被巡警扭送到拘留所。小丫头寿儿一早眼睛所接触的,大部分几乎全是可口的食品,但是她仍是饿着肚子,坐在老太太门槛上等候呼唤。作者细致地观察,写出下层人民的苦难,触动人们的伤感,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深切的同情,多么希望人们能彼此发动一点仁爱,一点怜悯,一点善良,从而减少一些苦痛,死亡,饥饿。《吉公》篇中的吉公被别人排斥着,因为不爱读书,被许多人认为是不上进的落魄者,后来他到外省入赘,被别人认为是叛亲离族的行为。所有的一切,无论别人是如何的不理解,如何的鄙视,他都保持缄默,始终不改自己对科学的兴趣。可叹生不逢时,吉公的才情终究是被湮没了。当得知吉公有了一个聪明的儿子时,作者说“我希望他这个儿子所生的时代与环境合适于他的聪明,能给他以发展的机会不再复演他老子的悲剧。并且在生命的道上,我祝他早遇到同情的鼓励,敏捷地达到他可能的成功。这得失并不仅是吉公个人的,而可以计算做我们这老朽的国家的。”作者的希望之殷切如斯!不仅对个人,而且想到了国家,一种大爱之心油然而出!人道主义之爱,乃是大爱,可以包括爱情、亲情、同情、怜悯、爱国之情,这种大爱是淑女风范的一种。淑女气质因有人道主义之大爱而愈发魅力无限。
二、唯美主义
淑女是追求真善美的化身。林徽因不但是气质如兰的美女,也是才华横溢的才女。她有一颗敏感的心,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书写对人生的思考。用自己小说中的人物抒写理想主义人生,呈现给读者多姿多彩的美。
《九十九度中》活泼靓丽的琼,永远定格在自己的十七八岁,使自己的美成为永恒。也许会被人很快遗忘,但无论如何,当有人偶尔回忆起她时,便是那永远的十七八岁,不会变老,因为她在如花的年龄死去了。作者用她的死成全她永恒的美——悲剧之美!小说中的少女慧石,长得清秀伶俐,可偏偏是个遗腹子,从来没有得到过父爱,她的美让人怜爱。如此,作者塑造了一种忧伤之美!《文珍》中的主人公文珍美丽而善良,还有聪慧的心灵,她向往美好生活,身处卑贱的地位却不卑不亢,不屈不饶,对少爷们的诱惑果断的拒绝,最后与革命党私奔,女子的抗争之美,在此就表现无疑了。《钟绿》这篇小说描绘了一个绝代美人钟绿。钟绿因为恋爱和母亲决绝了,自己独立出来艰苦的半工半读,多处流落,却总是那么傲慢,潇洒,穿着那么漂亮动人,但却在结婚的前一个星期死了爱人,两年后,钟绿竟死在一条帆船上。这样的结局无论如何让人觉得有一种窒息的痛。小说在“我”听说钟绿悲剧之前,听说钟绿就要结婚时有这样一句话:“至于他们的结婚,我倒觉得很平凡;我不时叹息,想象着钟绿无条件跟着自然规律走,慢慢地变成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渐渐离开她现在的样子,变老,变丑,到了我们从她脸上、身上,再也看不出她雕刻般的奇迹来。”不难看出,作者在此要表达的是:如果一切波澜无惊,钟绿之美也就慢慢消失了。但是,事情结局却并非如此,而是钟绿死了,她的美定格在那里,她不会变老变丑了。震撼人心的悲剧之美。小说的这种处理,成全了作者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
三、崇尚自由
在人们的心目中,一提到淑女,人们容易想起知书达理,做事规矩,温顺乖巧等字眼。其实,真正的淑女固然知书达理,聪慧伶俐,但她们更崇尚自由。她们对自由的崇拜真是无处不在。林徽因在自己的小说中就表现了浓郁的崇尚自由的气息。《文珍》中,文珍对自己的婚姻虽然并不乐观,但也不想按照别人的安排去跳火坑,她很有自己的主见,有勇有谋,为了向往自由,为了可以憧憬美好的未来,她跟革命党跑了。小说的结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一点与京派小说风格相一致。《吉公》中的吉公在自己的小楼里有一个浪漫的自由空间,在那压抑的时代,压抑的空间,吉公默默地悄悄地为自己留一方自由的领地。最后他不顾世俗的偏见,依然决然地入赘到外省,寻找自己的爱情,寻找自己的兴趣自由发扬的领地。虽然他曾经的梦、曾经的理想从本质上而言是没有实现的,但无论如何他是向往自由的,并为追求自由付诸行动。
林徽因笔下的崇尚自由的表现,不是毫无克制的肆意的自由,而是浪漫而有富于理性的自由。无论文珍还是吉公都是一种平静的景况下悄悄地做出自己的决定,悄悄地出走,没有给别人带来偌大的伤害,没有轰轰烈烈的气氛。林徽因“始终不让这种浪漫的自由情感冲决理性的堤岸。所以,其笔下所表现的感情总是沉静的、氤氲的、悠远的。其小说确有一种宁静端庄而又仪态万方的大家风致。”[3]
四、悲剧意识
在林徽因生活的那个时代,有诸多的不如意,旧家族、旧礼教依然存在。作为有新思想的知识女性,林徽因更清楚地看到人生的悲哀。对于生之无奈也许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那么林徽因小说的悲剧意识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了。对人生悲剧意识的渗透是林徽因小说在文化内涵上所建构的淑女风范的睿智体现。
《九十九度中》的阿淑的爱情婚姻的美梦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理想与现实永远有那么远的差距。她的九哥已经有穿着入时的漂亮女朋友,九哥在点心铺仔细地看别的女子,他丝毫没感受到阿淑的心思,这都极细致地诠释了下层受苦人理想破灭的悲哀。对于《模影零篇》中四个人物,作者刻画的丰盈而美丽。《钟绿》《绣绣》是绝对的悲剧收场;《文珍》《吉公》虽然有浪漫的结局,但也有浓郁的忧伤气氛。无论他们中的哪位,都像是美好的化身,那么纯洁、高雅,那么善良、智慧,然而,她们竟然无处使用自己的灵魂财富,反叫缺乏诗意的现实把她们无声无息的挤出了生活,庸俗战胜了优雅。
在林徽因的生命中,父亲林长民带她出国留学,为了让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白世界之阔大,让她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公公梁启超让她知道了什么是对自由和对新思想的向往;丈夫梁思成终生相守的呵护,使她领悟到爱情的真诚与甜蜜,生活的平淡与真切;好友徐志摩引她走进了文学的殿堂,从而她体会了文学的真善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感动;好友金岳霖这位哲学大师以其哲学的思想让她更加的睿智与淡泊。她的另一位好友费慰梅这样评价她:“林徽因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傲然独立的精神情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及文学作品里诚实风格更显示了她是一个极富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的杰出女性。”诚然,从文学角度来说,林徽因的作品还只是处于一种边沿地带,但这并没有妨碍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她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里,体现着上面所说的人道主义唯美主义崇尚自由悲剧意识的思想意蕴文化内涵,这些铸就了她的小说在双重文化熏陶下所体现的精神风貌、气质风度等文化内涵所建构的淑女风范。
注释:
[1]《林徽因小说创作论》张衍芸.
[2]《林徽因文存》陈学勇p142--p145.
[3]《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8期p133《林徽因小说解读》吉素芬,河大硕士(讲师).
参考文献:
[1]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12--321.
[2]张衍芸 林徽因小说创作论[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4,12:110--114.
[3]吉素芬 林徽因小说解读[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5,8:133—136.
[4]梁从诫 林徽因文集·文学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5][美]费慰梅 回忆林徽因[J].语文世界,2001,4.
[6]陈学勇 林徽因文存[M].成都:四川出版社集团,2005.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