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对教育事业所形成的关注度也不断加强。在以往的教育工作中,大多会将教育重点放在义务教育阶段,但现阶段幼儿园的教学也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幼儿阶段是人成长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有极高的可塑性。所以教师需要抓准机会,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意识及能力。文章将以此为背景,对幼儿园文明礼仪行为教育的必要性、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探索教育路径。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文明礼仪行为教育;教育必要性;教育路径
一、 引言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幼儿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幼儿阶段的教育工作并不像义务教育阶段,要向幼儿传递过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启蒙认识,规范其文明礼仪行为,为幼儿的全面成长以及道德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幼儿由于年龄偏低,具有极高的好奇心理,并且可塑性极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而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幼儿园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性功能,以文明礼仪行为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 幼儿园文明礼仪行为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文明礼仪行为教育有助于幼儿全面发展。在文明礼仪行为教育中,会涉及很多的启蒙知识、德育知识。在潜移默化的范围内,幼儿会加深对文明礼仪的认识理解,也会将一些文明礼仪行为转化为自己的习惯。久而久之,必然会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使之产生一定的社会情感,以及生活习惯,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其次,文明礼仪行为教育可切实增强幼儿园教育的整体实力。引入文明礼仪行为教育,可以促使幼儿园的整体教学框架、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并且在教学任务的驱动下,教师需要创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课程,进一步强化幼儿园的办学水准,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三、 幼儿园文明礼仪行为教育存在问题
首先,部分幼儿园虽然逐渐认识到文明礼仪行为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会涉及与之相关的要素,但是整体教育相对较为零散。而幼儿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在接收一些碎片化的教育信息后,很难形成深切的认识及理解。如此一来,文明礼仪行为教育的质量无法提高,同时也会造成较多的时间浪费,会消耗教师的教学精力。
其次,部分幼儿园对文明礼仪行为教育并没有形成正确的理解,甚至仍会认为该项教育活动开展价值不高,并且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会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相互整合。在幼儿阶段,过多地涉及小学阶段的学科性知识,忽视了幼儿的启蒙认识发展,以及文明意识发展。由于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幼儿在未来的发展中自然会产生较多的问题,自身的文明礼仪行为意识及习惯也无法形成。
四、 幼儿园文明礼仪行为教育路径分析
(一)健全教育体系,奠定教育框架
在幼儿阶段的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紧跟时代,以及领域的发展趋势,能够认真践行现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所提出的各项要求,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核心打造完善的课程体系及教育框架,为整体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奠定基本保障。文明礼仪行为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板,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以及幼儿园的办学特点,适当地选择教学内容,拟定教学规划,以更高程度地贴合于幼儿的发展诉求,切实增强幼儿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规范及文明礼仪行为。使之不仅能够掌握一些相关的常识,更能够掌握相关的技能,既要尊重师长,也要尊重同伴,既要尊老爱幼,也要主动地自我约束。
(二)加强园风建设,构建良好环境
环境是对幼儿形成极大影响的一大要素,幼儿的年龄相对偏低,自身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思想或者养成不同的习惯。所以在文明礼仪行为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加强园风建设,以良好的氛围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幼儿形成引导,进一步提高整体的教育有效性,促进幼儿良性发展。首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本身需要正确看待文明礼仪行为教育,并能够肯定该项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以及本项活动对幼儿所产生的影响。只有教师能够自发地认识到这一活动开展的意义,才能够更加认真、更加主动地推进相关教学任务,为幼儿的成长保駕护航。
在幼儿阶段,幼儿虽然不具有较强的行为能力、个人能力,但是其模仿意识与模仿能力却极强,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都会下意识地模仿身边的人。但由于幼儿本身并不具备较强的判断意识,对身边人所做出的一些行为、所说出的一些话,很难判断其是否正确、是否文明。所以,在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够认真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身的良性行为与文明行为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在潜移默化的氛围里对其形成感染。比如,在和幼儿交往时,就要多多地使用礼貌用语。如果帮助自己完成了一些小任务要及时地表示感谢,如果错误地理解了幼儿的一些想法,或者做错了一些事情,教师也要及时地表达歉意,及时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在与同事与领导交流时,教师也要时刻地保持礼貌,让幼儿在自己的带动下形成文明礼仪行为。与此同时,幼儿教师也需要主动地与幼儿家长构成合作关系,促使家长认识到文明礼仪行为教育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家中加强家风的建设,以良性的家园氛围,促使幼儿文明礼仪认识的进一步增强。
除此之外,幼儿教师应注重环境的建设。环境建设共包括两大内容,分别为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一方面基于物质环境角度上,幼儿教师可在教室内多多地张贴一些与文明礼仪行为教育有关的海报和贴纸,而在幼儿园内的宣传栏中也可及时更换与之相关的图画性信息。在每天午休后以及放学前,教师都可带领幼儿重复一遍文明礼仪歌,在耳濡目染的范围里深化幼儿的认识。必要时,幼儿园可以多多地采购一些与文明礼仪行为教育相关的绘本资源,以此开拓幼儿的视野。另一方面基于精神环境,幼儿园可将工作重点放在文化创设。比如在每天入园时,幼儿园教师都可提前安排一名幼儿与自己一同站在幼儿园门口,迎接前来上学的小朋友们。在这一时间段内,幼儿需要主动地向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问好,需要主动地向进入幼儿园的老师问好。在轮流体验的过程中,让幼儿感受到发出文明礼仪行为,以及接收到文明礼仪对待的重要性,从而使之能够产生更加强烈的认识,逐步养成习惯。
(三)创新教学方式,加强行为教育
文明礼仪行为教育并不同于其他教育内容,教师不能通过强行的理论教育对幼儿加以指導,而是需要适当地创新形式,尽可能多地以实践的方式丰富幼儿的体验措施,及养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幼儿阶段的孩子年龄相对偏低,自身的最近发展区也比较局限,在学习的时候也经常会产生障碍。所以,教师需要立足于幼儿本身,在落实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前提下,创新教学方式。比如很多幼儿都喜欢做游戏听故事,而教师就可以将文明礼仪教育与游戏与故事相互整合在寓教于乐的氛围里,丰富幼儿的体验。在讲完故事做完活动后,教师也要及时地做好总结,引导幼儿自发地总结故事、游戏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深化教育理解。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完故事后可问幼儿,小朋友们通过这个故事你们知道了哪些道理呀?有的幼儿会说要尊老爱幼,有的幼儿会说要学会分享,在故事中渗透文明礼仪行为要素。再比如在区域游戏中,当教师发现,幼儿彼此之间因为玩具而出现矛盾时,可以先在一旁观看幼儿的自主处理方法,很多时候完全不需要教师的干预,幼儿自主地便会解决这些问题。但如果教师发现幼儿无法解决这一情况,甚至出现矛盾激化的趋势,则应该及时地干预。但是在干预中,教师一定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绝对不能因为私心而偏袒某一方。比如游戏材料比较少,一个幼儿玩的时间比较长,教师则可以尝试性地劝解,如你看你都已经玩了这么久的这个玩具了,其他的小朋友也想玩,是不是应该学会分享?还有很多其他的玩具没有玩,是不是?如果后来的幼儿在争抢玩具时态度并不礼貌,甚至出手打了前面的幼儿,教师也要立即制止。先指出幼儿的错误,以严肃的态度让幼儿意识到自己动手打人是不对的;而后教师可以加以适当的劝导,比如老师知道你很想玩这个玩具,但是可以好好地和小朋友商量,动手是不对的。去跟他道个歉好不好?用这样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让幼儿能够自发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能够主动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地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强化自身的文明礼仪行为。教师需要将文明礼仪行为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文明礼仪教育本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学科,并且与幼儿的生活之间也具有极为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生活的渗透,更好地增强幼儿对此形成的认识。例如在每天上课之前,可以组织幼儿向老师问好,在课堂结束后,可以组织幼儿向老师说再见;在每天吃午饭之前,可以先向食堂阿姨表示感谢,在吃完午饭后,要主动地把自己的碗筷放到应在的区域。在这些微乎其微的日常行为中,渗透文明礼仪行为教育,深化幼儿的认识,使之逐渐养成相应的习惯。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带领幼儿开展相关主题的情景表演小活动,在活动中为幼儿解释一些文明礼仪行为,深化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必要时,幼儿园方面可组织幼儿及幼儿教师开展相关主题的讲座活动,丰富教师对此所形成的认识,积累经验,使之可以更好地为幼儿提供指导,促使幼儿文明礼仪、行为意识的进一步提高。
(四)注重行为规范,渗透德育教育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千百年来中国对礼仪,对文明都形成了极高的关注度,也倡导各阶段的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礼仪行为。但针对步入中学或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其整体的思维习惯已经定型,推进礼仪教育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幼儿群体,充分发挥幼儿可塑性较高的优势,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文明礼仪行为教育中也会涉及一些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这一任务的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性影响。文明礼仪行为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所以教师可将两者巧妙结合。在文明礼仪行为教育中渗透德育元素,规范幼儿的行为,增强幼儿的德育认识。必要时在幼儿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还需要对教学内容加以适当的调整,优化侧重于锻炼幼儿的个人品质提高及道德修养。而这也要求教师要进一步细化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计划,将文明礼仪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比如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教师要多多地应用一些文明礼貌的用语,制订行为规范、行为制度,以制度对幼儿形成有效的约束。比如在入园后要求幼儿保持安静,独立进入教室,做好课前准备;在中午吃饭时不能随意地创作,不能大声喧哗,也不能浪费粮食;在睡午觉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不能随意地打扰其他小朋友。以有效的行为规范培养幼儿的文明礼貌观念,而在规范的支撑下,教师也要适当地为幼儿解读其中内涵,促使幼儿能够自发地形成文明意识,主动地规范自己的文明礼仪行为,强化教育质量。
五、 结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阶段的教育工作中,教师需重点关注文明礼仪行为教育,借此从根本上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认识,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其自身的发展奠定基本保障。教师需要做好创新,以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一方面,教师需要打造完善的教育体系,要加强园风建设,构建良好的氛围环境;另一方面,教师需加强行为教育,并需要在行为规范中渗透德育,充分发挥文明礼仪行为教育的积极影响,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余建娜.试论幼儿园文明礼仪行为教育的可行性路径[J].作家天地,2019(18):78+80.
[2]张涛.幼儿园文明礼仪行为教育融入课程的必要性探讨[J].学周刊,2019(1):171-172.
[3]景慧兰.幼儿园文明礼仪行为教育课程设计方法探讨[J].学周刊,2019(1):174-175.
[4]刘芳玲.幼儿园文明礼仪行为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径研究[J].学周刊,2019(1):176-177.
作者简介:
刘兴昶,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白草塬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