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洋
(运城学院体育系,山西 运城 0440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同年龄层的教育,对实现中国梦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教育会影响到大学生进入社会发展的前景,而身体素质的强弱对人生发展距离、空间有重要意义。
通识教育选修课是高校为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进不同专业间相互了解、文理科相互渗透的课程。瑜伽课程自2002年正式进入高校体育教学,是在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下顺应时代发展特征的课程[1,2]。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在通识教育瑜伽选修课程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我校通识教育瑜伽选修课程是在2014年开设的,在经历的5年教学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操作性、实用性、有效性较好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受到各年级学生的喜爱。本文以运城学院通识教育瑜伽选修课程体系构建为例,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
瑜伽作为一门健身课程在进入高校后,能得到认可与快速发展,是时代发展对新兴健身运动的必然需求。瑜伽通过在体式、呼吸、冥想、饮食这四个方面,充分迎合现在大学生在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需要[3],让大学生在身体素质、形态、机能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方式多了一种选择。但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进步空间有限,“学时会学过忘”的现象明显突出。要寻找到问题根源、探讨并落实出一套适合高校通识教育瑜伽选修课的体系,从而让瑜伽课程在终身体育、德育思想、实践操作等方面有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近几学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学习瑜伽的目标还是停留在强身健体、塑形阶段,这极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高校通识教育瑜伽选修课体系的构建,根据当前时代特征应具有目的性、前瞻性、格局性,以适应未来市场对人才需求、学生对终身体育锻炼观念的理解、在对围绕健身的问题有清楚深度的认识。目的性表现为: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提高、所学瑜伽流派的确立等;前瞻性表现为:了解瑜伽体式动作原理、呼吸方式方法、冥想内涵,不同瑜伽流派、类型的本质等;格局性表现为:健身的目的是什么、健身的意义是什么,哪些行为方式能够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等。
因此,结合我校办学理念特征及教学实际需求,确定通识教育瑜伽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技术动作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对健身理念的理解,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4,5]。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存在课时数少、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等特点,瑜伽教学体系繁多、形式类别多样[6]。因此,高校通识教育瑜伽选修课体系的构建,决定着学生能否在短时间掌握这门课程,为今后学习瑜伽、练习瑜伽、理解瑜伽打下基础。
为更好的完成瑜伽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经历5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将高校通识教育瑜伽选修课教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理论部分、实践部分、考核部分。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
理论部分:瑜伽概述、动作原理、术语、呼吸方式、对瑜伽运动健身宏观上的理解。瑜伽理论教学对学生在练习瑜伽体式部分、对瑜伽运动的整体理解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深入的了解瑜伽运动,尤其是在体式练习中,明白每个动作的发力位置、锻炼的肌群以及呼吸的技巧。同时,根据教学调查发现,不同班级在教学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具有同一性,因此,在每次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或纠正动作非常有必要。
实践部分:呼吸、体式、冥想、休息术的练习。瑜伽运动的魅力在于体式的变化以及在练习完后给身体形态机能带来的变化。体式动作内容是健身瑜伽108式,每节课会在规定体式中加入一些变异体式,以增加学习兴趣;瑜伽实践核心部分在呼吸。瑜伽的类型较多,结合我校大学生运动需求,在类型上选择流瑜伽,流瑜伽是在哈他瑜伽的基础上,通过体式间的组合以行云流水般的过渡衔接体式与体式间动作,让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对体式动作名称、标准记忆、呼吸控制的目的,更侧重身体在力量、柔软、耐力、伸展性的全面锻炼。
例如:体式1(正)+Vinyasa+体式1(反);
体式1、2(正)+Vinyasa+体式1、2(反);
体式1、2、……(正)+Vinyasa+体式1、2、……(反);
由于Vinyasa在流瑜伽起到了正反动作的串联作用,让学生在练习时有了思考和记忆的空间,从而在短时间内能取得较好的练习效果。而Vinyasa本身就是多个体式的组合,因此在动作的串联上更加灵活多变。例如:Vinyasa组合可有斜板-上犬-下犬;斜板-八体投地-眼睛蛇-下犬;单腿下犬-上犬-下犬等。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练习状态、练习目标,在实际教学中随时去调整体式的练习组合方式,以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式变化中达到练习目的。在短时间内多练习达到对体式、呼吸节奏的掌握,无形中也是一种身体素质练习。
通过对运城学院600名通识教育瑜伽选修课学生的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流瑜伽练习后,体测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表1是近三年来通识教育瑜伽选修课的学生人数,每学年共计200人次,通过对在学习瑜伽前跟学习瑜伽后的体测成绩数据对比发现,在学习一个学期后学生的体测及格率在95%以上,其中良好占到45%以上,优秀达到18%以上。
从表1对比得知,学生体测成绩的提高,得益于对体测内容的理解以及技巧的使用;同时,很大程度是因为流瑜伽本身的特点,短时间、多次数、低密度、精准化的练习,让学生体测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流瑜伽在调整呼吸深度、增强肌肉耐力、提高身体柔韧等方面有很好效果,使学生身高数据、肺活量、体前屈、800或1000米成绩有显著提高。
表1 通识教育瑜伽选修课学生学习前后的体测成绩对比
考核部分:对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考查。通识教育课的目的是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其他专业或是项目有一定的了解,考核的形式多为考查课。通识教育瑜伽选修课的考查目的是让学生对瑜伽运动有基本的了解,能清楚认识到瑜伽运动本质,对运动健康有全新的理解,以促进学生在今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运动方式。因此,在整个教学大纲计划、进度的制定上,应重视教学过程。考核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应分为多方面,包括:考勤30%(到课率、课堂表现)、期中考试10%(拜日式)、期末考试60%(体式绘图、分组进行规定体式动作编排及考核)。通过这三个学年的教学调查发现,体式绘图是整个教学体系最重要部分之一,是能否完成体式编排的重要因素。学生通过课堂集中练习,学期末认真完成一次体式绘图,对体式名称的记忆及动作规范学习很有必要;分组规定体式动作编排会更加方便快捷。
教学模式,在时间上表现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活动,而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现状、课时数量构成不同教学模式,因此,在选择教学模式上要综合考虑,以学生的学为根本出发点。
通识教育瑜伽选修课课时量少共计16次课、师生见面机会少、练习时间少,教学模式采用瑜伽俱乐部会员模式,短时间低密度精准化的练习。从开始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到侧重技术技能培养,到培训学生的自己参与。前期教学课教师教学全程干预,亲历亲为,从理论讲解——冥想准备——体式练习——休息放松——课后纠正总结。
以两个学时90分钟的课为例:堂常规5分钟,理论10分钟(讲解课中体式重难点),实践教学50分钟(冥想、体式、休息术)、总结25分钟(集体纠错、重难点体式练习、小结)。教学过程的侧重点是理论部分的讲解及总结部分,根据调查了解到,教学过程中5次课,60%以上学生在体式标准程度、肌肉力量、身体柔软上达不到要求,但会发现每次课都会有进步,在第五次课后学生能力有很大提高。因此,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出现学生难以完成时,教师要多通过鼓励言语激励大家坚持。
学校的瑜伽教学形式与方法,跟俱乐部相比有本质上的区别[7];在教学条件环境、设施上有不同之处。采用俱乐部教学形式与方法,能让学生在短时间提高瑜伽运动能力。教师形式采用教师带领做,对每个动作体式均是在教师带领下完成;教学方法采用镜面示范、背面示范、口令法,在课下采用推荐有影响力的瑜伽微信公众号,阅读查看瑜伽相关体式、冥想等方面的知识。在重注对学生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在思想上的引导,例如:瑜伽运动礼仪、健康的理解、思政教育等问题。
教师每次的教学设计决定着本次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的精神面貌及状态,时刻调整体式的难易程度。每次课在体式的设计上新旧要有交替,强调体式动作的变异延伸;明确考试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重在强调较难体式的体验感。
学生学习评价:教师对学生一学期,考勤、作业、体式套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学生在课后对学习瑜伽的自我评价、互评。
教师教学评价:从选通识教育瑜伽课的人数;学生对瑜伽课的教学评价;学生在学习瑜伽前后的体测数据成绩对比;学生瑜伽体式动作的完成情况。
课程建设评价:结合课程建设系统内容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条件和教学评估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通识教育瑜伽课的评价,应围绕学生学的效果出发,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认识到瑜伽运动给他们在身体、精神、心理带来的变化。
经近三个学期的教学,学生体测成绩有显著提高,反映在身体形态、机能上的进步。通识教育瑜伽选修课程体式的构建,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学的重要性;在每次课的体式编排上要新旧、难易交替。要根据学生实际课业需求,选择有针对性的瑜伽类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