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鑫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自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以来,小学领域的最大变化莫过于从“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最大变化莫过于从“教会”“会教”走向“学会”,而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实现学生“学会”,实际上是在追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需的智慧、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做到让学生乐学、能学、会学。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教学不仅需要关注“学会”,而且要关注发展的全面、健康、和谐,更要关注是否建立在个体自觉自愿基础之上。
一、乐学:开展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教学只有通过学生内部动力,才能实现其教学价值,因此,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就是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感受:“乐学”。學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乐学,这是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乐学既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意识,也包含学习情感。对此,针对乐学的教育,必须采取情境测试,利用表现性任务,并适当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比如“用计算器计算寻找规律”的引入部分,我先让学生拿出计算器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从“1——9”这九个数字中选一个最喜欢的数想在心里。有些思维敏捷的学生会一下子发现规律,这时,我让学生来说说是怎么想的,给还处于懵懂的孩子一些提示。
二、能学:必要的学习毅力和必需的学习能力
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需经历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种艰苦的认识活动。能学既包括能坚持学习(具备必要的学习毅力),也包括具备必需的学习能力,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毅力是指学生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心理过程。顽强的学习毅力不但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造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我在教学中经常用古今中外数学家坚忍不拔地追求真理的事迹去激励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研究圆周率上所取得的杰出成就;阿基米德面对罗马士兵的利剑临死前还高喊:“不要动我的(几何)图!”还注意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找一个特别有毅力的同学,暗暗地将他(她)作为自己的榜样,处处去模仿之。让学生懂得没有学习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是不可能攀登科学的高峰的。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心,把学习目的、动机转化为意志力量。
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指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内部活动的技能),四是学习方法。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如在“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根据“电动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2小时(3小时、4小时……a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写出多个算式:
60×2=120(千米)
60×3=180(千米)
……
60×a=60a(千米)
再对多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找出规律——这都是求电动汽车在不同时间里所行的路程,都是用速度×时间=路程。那怎么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汽车行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呢?在我介绍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后,学生逐步独立抽象出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s=vt v=s÷t t=s÷v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符号化思想,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这也是学生由算式思维向代数思维转变的开端。
三、会学:“有策略”加“会反思”
会学不仅涵盖具备学习的策略方法,而且涵盖针对学习的反思意识、能力。反思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学习之前的学法选择能力,学习过程中的优化意识、批判意识,以及学习之后的梳理总结、归纳提炼的意识、能力。
比如在“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教学过程中,情境图中让测量鸟蛋的长径。在学生交流讨论,并运用整数的四舍五入法的迁移求出3.94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得到两个不同的近似数后,让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请学生结合求3.94的近似数的过程,想一想,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因为此时学生刚刚经历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学生会说、有话可说,说的真实、具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反思:为什么3.94厘米保留整数是4厘米而不是3厘米?因为之前学生合作探索,只是明白了该如何使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在用数轴表示了3.94厘米后,很兴奋的向同学们进行汇报,因为3.94厘米更接近4厘米。像这样的反思过程可以把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针对反思能力的教学评价可以在笔试中加以考察,例如一题多解,解法优化等,一道题,如果采用恰当的方法10秒左右就可以获解,而用常用方法往往需要5分钟时间。
【例】把“>、<、=”填在○里。
192+(95-75)○192+95-75 720÷36÷2○720÷(36÷2)
学生在回答这类题时,如果利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将题目进行变形,可以不用计算,直接写出答案。但是如果按照混合运算顺序依次计算,既花时间,正确率还较低。对此,必须在教学中培养与评价并举,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自觉优化学法的习惯和意识,注重思维方法、思考方法的系统诠释,尤其是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主动寻找最优方法、最佳途径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养育的过程,是一种价值建构的过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希望我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带着对数学无尽的求知欲,在追求美丽数学风景的同时,积累厚实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