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以来,科技人才和产业技术创新得到巨大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开始迈向世界一流国家行列,部分创新领域开始进入领跑世界行列。人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载体,是技术创新人才引育的主体,上下游关联企业构成产业链,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创新人才成长发展各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各自形成系统,同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与技术创新人才系统究竟是如何运作,两者如何发生作用,影响两者运行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对此,本研究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分析两个系统及其互动支撑系统的最优标识,探索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互动支撑系统的运行规律。
复杂适应系统(CAS)是指在系统的演化、发展过程中,主体能通过学习而改进自己的行为,并且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复杂动态系统,具有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4 个特性和标识、内部模型和积木3 个机制[1]。笔者所在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研究认为,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主要是由产业的技术创新人才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组织完成,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相互作用构成互动支撑系统,称为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互动支撑系统(ITES)。ITES 由产业技术创新系统(IS)、技术创新人才系统(TS)以及社会环境系统(ES)3 个子系统组成。ITES 的主体是技术创新人才,以技术创新为纽带,依托企业及上下游产业,在创新政策和环境激励下开展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涌现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新利润。“适应性造就复杂性”是复杂适应系统的重要特征,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人才系统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其主体都是能动性的人,属于适应性主体,因创新活动而连结一起组成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互动支撑系统,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典型特征。
技术创新是指技术创新主体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改变技术创新客体价值形态的社会实践活动[2]。产业技术创新是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对产业内的技术、产品、销售、市场等要素的创新或组合创新,引发产业上中下游价值链提升,促进产业调整与升级的系统过程;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则是由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各要素组成的系统,包括创新条件、创新管理、创新动力,如研发投入、实验条件、激励机制、创新文化、市场认可、信息交流、经济效益等要素。张治河等[3]从产业创新技术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系统、产业技术创新环境系统和产业技术创新评价系统构建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将产业创新技术系统看作产业创新系统的核心;尤芳等[4]认为产业技术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内部系统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内因,外部系统是外因,两者相辅相成;汪良兵等[5]将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分为创新环境、技术研发、技术吸收、创新产出4 个子系统,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创新系统的协同度及子系统的有序度。
技术创新人才是在经济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并能使产品首次商业化的人才,包括有卓越精神的企业家、研究与开发人才、企业一线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管理人才,换句话说,从事产品的设计、模型、实验、试产、成品、销售全过程的人员都是技术创新人才[2]。技术创新人才系统由各类技术创新人才及其环境等要素组成,不同类型技术创新人才、不同阶段技术创新活动和整体技术创新环境共同构成技术创新人才系统。周方涛[6]认为科技创业人才与科技创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动态平衡系统,进而提出涵盖主体要素、服务与支持要素和环境要素的区域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评价体系。盛楠等[7]结合创新驱动战略实施需求,构建以基本素质为基础、创新能力为核心、创新成果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石长慧等[8]从知识的生产者、扩散者和应用者3 个分析维度构建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系统,并对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和演进机制进行阐述。
社会环境系统是指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人才系统在互相作用过程中所依托的社会资源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统称,包括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涉及的社会创新条件、社会创新体制机制、社会创新伦理等因素。社会环境系统对产业技术创新起到支撑、协调作用,甚至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如企业家和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对技术创新的走向起到关键的作用;社会的宽容和包容对技术创新试错机制形成同样起到关键作用。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认为,在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与技术创新人才系统融合过程中,ITES 的标识是该复杂系统中产生并维系系统内部作用的重要因素,是隐藏在系统内部组织结构背后的机制。标识是个体在环境中搜索和接受信息的具体实现方式,在主体与外部环境交互时,标识能够促进选择性相互作用,划分复杂适应系统边界,例如,人才可以用收入或者级别来进行识别,企业可以用产值或利润来进行识别。
考察ITES 标识,需要重点考察产业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创新人才系统以及社会环境系统3 个子系统的标识。IS、TS 和ES 在标识与流的作用下不断交换资源,在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经验中实现创新的突破,促进创新成果商业化。ITES 标识体系构建过程大致经历3 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献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以主题词输入用“技术创新人才”与“影响因素”、“产业(企业)技术创新”与“影响因素”、“创新环境”与“影响因素”等关键词,收集从2010 年1 月到2018 年12 月的来源文献资料,经课题组讨论筛选出50 篇高度相关的来源文献资料;对50 篇来源文献进行深入研究,第一步筛选出60 个影响因素,经过课题组两轮讨论,第二步筛选出39 个影响因素。
第二阶段,实地调研。课题组先后到广东省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江苏省苏州等地调研,共调研30 多家高科技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科技主管部门,深入了解当地人才与产业的对接情况,记录技术创新人才以及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需求和难题,进一步筛选ITES 的重要影响因素,确定ITES 标识。
第三阶段,专家论证。运用层次分析法,邀请了47 位高校专家、企业专家和科技管理者对39 个影响因素进行评价,最后确定34 个标识,并对34个标识赋值,给出相应的权重。
构建ITES 标识体系如表1 所示。
在技术创新人才系统中,创新意识指人才的心理活动与反应,具体包括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创新思维指人才具备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具体包括好奇心、洞察力和发散性;创新能力指人才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能力,具体包括知识运用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动力指激发人才参与创新活动的外在动力,具体包括经济收入、社会荣誉以及社会责任。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对创新型人才特质界定的重要方面[9];创新思维是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可行路径[10];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两大要素被包含在创新型科技人才个体素质评价模型中,作为鉴别性因子[11]。。
在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创新条件指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物质条件总和,具体包括创新投入占比、研发人员占比、创新时空自由以及创新共同体;创新管理指企业为维持创新活动正常进行的内部管理机制,具体包括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分享机制;创新动力指激发企业投入创新活动的外在动力,包括企业利润、社会荣誉以及社会责任。该子系统的二级标识R&D 占比和研发人员占比在来源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可认为是产业创新投入的基本衡量指标[12-14]。
在社会环境系统中,创新体制机制指人才与企业所在区域涉及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总和,具体包括税收政策、投融资机制、产学研机制以及容错纠错机制;社会创新伦理指人才与企业所在区域广泛认同的参与技术创新时应具备的伦理规范,具体包括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社会创新条件指人才与企业所在区域激发创新活动的外在动力,包括创新认同度、创新包容性、社会科技水平以及社会创新水平。
表1 ITES 标识体系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先分解后综合,即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多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再按照层次间的隶属关系以及要素间的优劣关系分成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形成一个多层次模型;随后建立基于指标层的判断矩阵,邀请专家学者对每一层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打分,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与一致性检验后,计算各个指标的总序权重[15]。其实施步骤如图1 所示。
图1 层次分析法应用基本思路与步骤
本研究将ITES 标识体系中的标识层级与层次分析法中的层次体系一一对应,建立起层次分析法所需的多层次结构模型,如图2 所示。其中,技术创新人才系统、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3个主体分别对应粗分因素准则层,创新意识、创新条件和创新体制机制等一级标识分别对应细分因素准则层,创新兴趣、R&D 占比和税收政策等二级标识分别对应指标层。
图2 ITES 标识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采用托马斯·塞蒂的1 至9 标度评价尺度建立判断矩阵。该标度法符合保序性、标度均匀性、标度可记忆性等标准[16]。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以在线交流和电子邮件等形式,邀请了47 位高校专家、企业专家和科技管理者填写问卷,对ITES 标识体系的各个标识进行比较赋值。将47 份问卷数据录入层次分析法分析软件Yaahp0.5.3 中,筛选鉴别出15 份存在明显逻辑错误的问卷,剔除作废问卷后的有效问卷为32 份,有效率为68.09%。问卷具体填写情况如表2 所示。
表2 调查问卷情况统计
根据表2,各领域赋值者的分布较为平衡,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数据分析。经加权算术计算模式,得出ITES 标识体系的总序权重,绘制ITES 各标识总序权重排序图,如图3 所示。在层次分析法中,权重越大的标识重要性越高。
图3 ITES 标识体系各标识总序权重排序
赋值结果显示,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企业利润”在所有标识中最为重要,技术创新人才系统的“创新意志”“经济收入”“洞察力”“解决问题能力” “创新情感”“社会责任”以及技术创新企业的“激励机制”则相对重要,技术创新人才系统的“发现问题能力”以及社会环境系统的“税收政策”相对其他标识也较为重要。这表明,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企业利润以及技术创新人才系统的创新意志、经济收入是企业与人才发展演化的关键要素,是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与技术创新人才系统耦合的最优标识。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丰裕的企业利润是企业(家)投入技术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对技术创新人才和研发投入才有基础和动力。创新意志是技术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经济收入是技术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外在动力。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技术创新活动的试错性、风险性、高投入性、高回报性,需要企业(家)和技术创新人才持之以恒进行创新活动,而利益回报对企业(家)和技术创新人才同样重要。
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技术创新人才系统、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以及社会环境系统3 个子系统的标识值,对各子系统的5 个最优标识进行观察。
在技术创新人才子系统中(见图4),“创新意志”是最优标识,“经济收入”“洞察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情感”4 个标识紧跟其后。其中,“经济收入”与“创新意志”赋值十分接近,可以视为等同,经济收入是技术创新人才投入创新活动主要手段;“洞察力”排位第三,说明观察事物变化及其规律的能力十分重要,是创新活动的切入点。“创新兴趣”标识排位倒数第二,在企业的职务发明或技术创新过程中,更强调市场需要和企业需要;“知识运用能力”标识排位倒数第一,强调技术创新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用户(消费者)为中心,满足消费者需求。
图4 技术创新人才系统标识权重排序
在产业技术创新子系统中(见图5),“企业利润”是最优标识,“激励机制”“R&D 占比”“创新时空自由”以及“社会责任”紧跟其后。其中,“激励机制”与“企业利润”相比,赋值差较大,其重要性差异较大;“R&D 占比”“创新时空自由”以及“社会责任”赋值相对接近。“分享机制”标识排位倒数第一,说明企业内部的协调机制、共享机制不够完善,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外部的协调机制、共享机制同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互联网+”共享时代的今天,产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甚至是行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尤其是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针对基础研究、公共技术、核心技术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更需要建立科学的分享机制。
图5 产业技术创新系统标识权重排序
在社会环境子系统中(见图6),“税收政策”是最优标识,“投融资机制”“容错纠错机制”“产学研机制”“社会创新水平”紧跟其后。从赋值来看,社会环境子系统的标识与其他两个子系统标识相比,所得赋值较低,说明创新环境还没有完全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深圳等地调研过程中,许多被访问者十分强调社会环境对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性,容错纠错机制对技术创新人才大胆创新、敢于创新起到重要的保护和鼓励作用。“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标识排位分别倒数第一、第二,说明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社会责任常常被忽视,技术创新的负作用经常显现,技术创新的异化问题引起人们日益追问。
图6 社会环境系统标识权重排序
由于自身利益和立场的不同,不同领域的赋值者对于同一复杂问题的分析权重会有不同的结果,对比分析分属高校、企业和科技管理3 个领域赋值者对于ITES 标识体系中的因素排序(见图7 至图9),可以揭示不同领域人士对于ITES 标识的认识和倾向。高校专家指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员,以大学教师为主;企业专家指在企业中从事经营管理的人员,包括企业经理、销售主管、技术总监以及工程师等;科技管理者指政府部门和高校的科技管理人员,主要为相关科技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结果显示,高校专家看重社会环境系统中的主要外部资源,即“税收政策”和“投融资机制”;企业专家把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企业利润”和技术创新人才系统的“经济收入”“创新意志”放在最重要位置;科技管理者则关注技术创新人才系统的资源,尤其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志”“发现问题能力”“经济收入”和“社会荣誉”。
其中,在产业技术创新子系统中,3 类人员的权重赋值较为一致,都非常看重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企业利润”和“激励机制”;但在其他标识中,高校专家更为看重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社会责任”和“创新时空自由”,企业专家更为看重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R&D 占比”,科技管理者则较为看重产业技术创新的“社会责任”。在技术创新人才子系统中,高校专家较为看重技术创新人才系统的“洞察力”和“经济收入”,企业专家则较为看重技术创新人才系统的“经济收入”“创新意志”“创新情感”“洞察力”和“创新兴趣”,科技管理者则较为看重技术创新人才系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志”“发现问题能力”“经济收入”和“社会荣誉”。
因此,为了消弭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人才之间的差异与脱节,技术创新人才应该增强自身的创新意志,培养创新情感,有意识地提高自身洞察力、发现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则要注意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积极承担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责任,注重技术创新带来的社会荣誉,适当提高技术创新人才的创新时空自由;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重视社会环境再造,以利于企业(家)和技术创新人才开展创新活动。
图7 高校专家的ITES 标识赋权结果排序
图8 企业专家的ITES 标识赋权结果排序
图9 科技管理者的ITES 标识赋权结果排序
值得注意的是,3 个领域的赋值者都将社会创新伦理中的“道德修养”放在最不优先考虑的位置,这反映了当前道德修养对于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尚显不足,对于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的影响力明显不足,与社会环境的其他标识的重要程度形成强烈对比。
本研究分析提炼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互动支撑系统(ITES)共有34 个标识,最优标识前5 名为“企业利润”“创新意志”“经济收入”“洞察力”“解决问题能力”,最弱标识前5 名为“道德修养”“社会责任”“分享机制”“创新包容性”“知识运用能力”。这些标识反映了当前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特点和痛点。许多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有较强的欲望和积极性,能够获得高端的技术创新人才,能够获得政府多方面支持,进而获得较高的商业利润;与此相反,某些企业利用各种“技术”生产伪劣假冒产品,侵权行为严重,甚至有些企业为了高额利润,专干伤天害理的事情,反映了某些企业家及技术创新人才失德失范,丧失社会责任。“道德修养”“社会责任”应该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遵守。
在比任何时候更加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今天,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育与成长更加重要,社会创新环境需要更快重塑,崇尚创新、尊重创新,允许试错、允许失败,打击侵权行为,严惩失德企业,构建健康有序的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互动支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