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

2021-01-22 04:06毕兰兰
黑河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生活实际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毕兰兰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变成活灵活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数学课堂,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是小学数学教师一直努力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生活实际;生活化;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只有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教学,才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强化认识,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实现其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让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社会更加有效融合,为数学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有益于我们的生活,我有权选择怎样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二、寻找素材,在学数学中感受生活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总是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却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生产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要避免这种弊端,寻找生活中的素材,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展现出来,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让学生通过课堂展示的内容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

三、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既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向学生提问:新学期妈妈给你买新书包花了多少钱?买的练习册多少钱?一块橡皮多少钱?一支铅笔多少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向父母了解家里用的精盐多少钱一袋?豆油多少钱一桶?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元、角、分这些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数学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共同探究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教师在课前给每个小组布置学习任务:共同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表面积的定义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自制纸箱的长、宽、高,记录下数据,然后计算,最后得出长方体纸箱的表面积是多少,并推导出公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趣味性,不再觉得数学枯燥无味。

五、动手操作,探求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探求数学规律。例如,学习“圆周率”时,教师先不告诉学生圆周率的数值,而是事先布置学生用硬纸片做出大小不等的圆,想方设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用周长去除以直径,探求所得的数值,最后为学生提供拓展阅读材料《祖冲之与圆周率》,学生在阅读中开阔了眼界,知道了圆周率的来历,激发了探索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对数学家的敬佩之心。

六、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教材中的很多问题是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学习“百分率”应用题时,设计实践题:同学们回家后找若干粒玉米或其它植物种子做种子发芽试验,待种子发芽后求出种子的发芽率。这样,运用生活素材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又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实地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算出周长和面积,然后提出“用边长6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大约需要多少块”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借助多媒体,营造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色彩鲜艳的对象,最能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具有生動、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景,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10以内的数”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手指歌》,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他们从歌中进一步巩固了对10以内数字的认识。学生有了兴趣,思维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和积极。又如:在教学 “认识小数”一节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双休日,婷婷和妈妈到超市购物,但是婷婷不知道商品上标注的价签表示多少钱,你能帮助她吗?接着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一段逛超市的视频,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帮助婷婷说出价签上的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这样就自然进入到认识小数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而认识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景,让所学知识回归生活,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能力。

八、科学评价,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评价对于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特别重要。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大多数教师认为课堂评价就是为了了解近期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因此所进行的评价多为对数学知识理论学习及考试所进行的过程性评价。虽然通过课堂小测验能快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便于查缺补漏,但一定程度上却违背了课堂评价的本真。还有很多教师沿用师问生答的方式对学生做出评价,导致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没有涉及教师的综合评价、学生自评及学生互评,使得学生逐渐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生活化数学课堂,学生既是课堂评价的主体又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评价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也可以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数学教学的课堂评价不仅仅是单纯关注学生本节学习成果,更应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加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让每个学生都能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同时,教师要健全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在学习中评价,在看到别人的长处的同时主动完善自己。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问题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学生学习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教师一定要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构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刘艳红.“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小学数学园地,2010,(15).

[2]李文芳.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做到生活化[J].读写算,2012,(20).

[3]张霞.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构建[J].学园,2014,(16).

[4]林星.浅析怎样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J].教学研究,2012,(05).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生活实际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深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