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良 谢 丽 (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214211)
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大维度,同时把“能力”内涵进行了拓展,强调了“思维品质”在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有独立性,又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我们厘清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是为了探索把数学学习内化为能力和品格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今以“点到直线的距离”为例,谈谈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中的若干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公式的简单应用和变式应用,掌握两平行线的距离公式.
(2)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体会分类讨论及化归的思想,领会探索新问题的学习策略,提高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欲望;通过引导探索,提升创新潜能;通过激活、引申,体验成功喜悦,坚定创新信念.
问题1过一定点P分别作一个角的两边的垂线,所确定的角与已知角有何关系?
启发引导作图1和图2.
图1 图2
生答:……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并为解决问题2作铺垫.
问题2已知点P(x0,y0)和直线l:Ax+By+C=0,怎样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呢?
师:你见到过类似的问题吗?
生:……
师:作垂线→列方程→求垂足→算距离. 书上指出,思路自然,运算量大,真是如此吗?课后你不妨试一试.
师:换个角度考虑,你能解决其中一部分或某些特殊情形吗?
例如,(1)A=0时,d=?(2)B=0时,d=?更一般的问题呢?(3)设A≠0,B≠0,如何化归为一些特殊情形或解决了的某些问题呢?
设计意图用波利亚《怎样解题》中的思想,指导学生探讨,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调动学生认知的主观能动性. 特例是最好的引路人,特例也是分类讨论的出发点,也常常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切入点.
图3 A≠0,B≠0,d=?
师:求出PM,如何求PQ呢?
引思促思发现,在Rt△PMQ中引进角参数∠MPQ=α1,对照问题1进行类比可发现α1与倾斜角α有何关系?
说明(1)公式的特征,分母:勾股定理的影子;分子:当P(x0,y0)在直线l上时,d=0,即P在直线l上⟺d=0(证明点在直线上);(2)应用,需把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求之;(3)当A=0或B=0时可不套用公式,直接求出.
设计意图(1)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引出倾斜角作参数,利用问题1作台阶,突破难点,使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矛盾得到转化;(2)渗透分类讨论思想:①0°<α<90°,②90°<α<180°,强化三角的应用意识和工具作用.
你能由上述推导过程领悟其数学思想进行创新,创造出比课本更优美的解法吗?
设计意图本推导中不需要用到分类讨论思想,只需要用到类比思想,由PM的结构式,直接类比出PN的结构式,实在高明,这也是类比思想的一个重要应用.
应用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设计意图本例中涉及四种形式求点线距,可一一化解,有的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有的用特例,而有的只需将方程化为一般式即可.
应用2: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问题4求平行直线 3x-4y+6=0和3x-4y-4=0的距离.
师:点拨引导,将其化归为点线距离解决.
问题5如何求两平行线l1:Ax+By+C1=0,l2:Ax+By+C2=0(C1≠C2)的距离公式?
说明本问题解决了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可直接应用. 但要注意x,y的系数要对应相等. 这也是一个易错点.
唱好“两两两”之歌,点到直线公式轻松过:两个思想——等价转换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两种应用——直接用,变式用;两项注意——①当心特例,当A=0或B=0时可直接求,②可求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但要注意x,y的系数要对应相等.
设计意图抓住知识结构和数学思想方法,作归纳总结,点拨提高. 帮助学生产生新旧知识有意义的同化作用,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进入更高一级的数学认知水平.
这节课是解析几何中直线部分的一节经典课. 教学设计中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数学课堂文化建设(互动探究文化、数学交流的文化、课堂对话的文化). 教学设计中,围绕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有三大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点线距公式的应用,两平行直线的距离. 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对应三个阶段:一是公式推导,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用波利亚《怎样解题》中的思想,指导学生探讨,提高学生认知策略,调动学生认知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公式应用,在四种情形下去应用公式;三是推广拓展延伸,解决了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这样循序渐进化解难点,既体现出化归思想的充分应用,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营造了课始兴趣生、课中兴趣浓、课后兴犹存的愉悦探究氛围.
本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认知力,教学生学会思考,体会教学内容的本质,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的能力放在首位. 例如,提出问题2:已知点P(x0,y0)和直线l:Ax+By+C=0,怎样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呢?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换个角度考虑,你能解决其中一部分或某些特殊情形吗?例如,(1)A=0时,d=?(2)B=0时,d=?更一般的问题呢?(3)设A≠0,B≠0,如何化归为一些特殊情形或解决了的某些问题呢?特例是最好的引路人,特例也是分类讨论的出发点,也常常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切入点. 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突破难点,使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矛盾得到转化. 问题2解决后,接着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引伸,领悟其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并创造出比课本更优美的解法,也就是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第2种推导方法. 本节课通过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逐步体会和感悟从形到数的发展过程,展现了解析几何中数形结合的本质,暴露了数学家原始的思维轨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教师以启为导,学生因思而悟来完成教学目标.
最近三年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课题备受瞩目,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和讨论成为了教育的热点.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讲数学或让学生一味做练习,而是应引导学生在“用数学”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内化提升. 这里说的“用数学”,主要是指“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三个方面. 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挖掘人文教育内容,重视数学的人文性,使数学的人文精神价值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以此加强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新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今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渠道变了,要在经历、探究学习过程中,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的形态变了,要在自己动手实践“做数学”的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的意义,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因此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为了使新课程真正适应学生的发展,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数学课堂文化的建设,应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