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冬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于中职学校阶段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中职学校内的语文教学工作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中职阶段的教育工作,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学生不单单要学会相应的技术,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学科方面的知识,所以说它面向的范围是非常大的。这个阶段的教育工作,所涉及的课程种类是非常多的,语文课程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教育系统全面的改革,使得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也要进行一定的变化,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工作的时候,应当将阅读与写作教学相融,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更好地引导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学习。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融合;研究
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工作的时候,需要将阅读与写作进行紧密的结合,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这个阶段的学生正是出于关键的时期,因此教师需要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中的阅读和写作不应该被完全的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联系性是非常大的,根据这样的情况中职学校内的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讲授的时候,应当将其进行融合,让学生在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写作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之后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中职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相融合的意义和作用
在中职学校内进行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融合,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相应的知识。现阶段时代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书需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机的融合,利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突破语文学习中的难点,这就对于中职学校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相融合的方式和手段
(一)利用读后感的形式进行语文教学工作
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读后感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读后感就是将阅读和写作进行结合做有效的方式,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的阅读以及写作能力都能得到显著的提升。比如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内容说一说自己对于闻一多先生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在表述完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本篇文章的内容来写一篇读后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回到提高,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内容以及含义。
(二)利用写作和阅读同步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工作
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工作的时候,可以利用写作和阅读同步的方式来进行。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盲目将两者进行分离,这样会导致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出现问题。比如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让带领着班级内的学生一起进行阅读学习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地学习相应的知识和内容。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之后,结合文章中的内容,让学生以此为出发点写一篇作文,通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阅读学习的工作之后,利用写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阅读内容进行掌握,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利用活动教学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工作
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工作的时候,可以利用活动教学的方式来进行。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年纪不是很大,因此来说教师在利用一些活动教学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内容,几个人为一个小组来将文章中的内容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作者写一篇类似的文章,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锻炼和提升写作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内的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工作的时候,应当将阅读与写作教学相融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思想上开始趋于成熟,教师如果将阅读和写作進行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引入一部分的写作方面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打破常规的认知,进而可以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拉进与语文知识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春丽.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8):72-73.
[2]李静秋.文道并重讲语文 润物无声育匠心——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思政教育实践[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6):46-47.
[3]范文霞.阅读教学,以生为本——中职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优化措施[J].考试与评价,2020(0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