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区域教研新样态

2021-01-21 06:02梁灵辉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梁灵辉

摘要:基于互联网的线上教研,相对传统线下教研具有较多的优点,如活动组织高效、节约培训经费、支持内容回放等特点。“互联网+教研”的大量实践,出现了各种线上教研新样态,如跨学科联合教研、分时段多点教研、循环式反馈教研、大规模混合教研等,为适合各类教师培训机构开展线上教研与培训活动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线上教研;新样态

“互联网+教研”是信息化教学时期教师教研的引领方式,具有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师终身学习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重要价值和功能。互联网支撑下的教研经历了以数字化文本信息交流为主,到以资源共享及空间建设为主,再到以视频直播形式开展教研三个发展阶段。上述形式实现了部分交互功能,但视频直播与交互分属两个系统,导致双向交互功能不足,而教研活动包括专家讲座,公开课展示,评课研讨与交流等环节,其中评课研讨与交流对双向互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同一网络教研平台内实现文本、语音、视频等媒体的双向交互成为新形势下开展“互联网+教研”的基本要求。

2020年春季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了延期开学,全国各地均采用多种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贯彻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各级教研系统也提出了“停课不停研”,开始研究基于互联网的线上教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教研逐渐演变成线下教研活动的有效补充。而网络教研平台作为开展线上教研的重要支撑工具,在线上教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选择合适的双向教研平台也尤为关键。常用的视频会议及直播系统均具备交互功能,均适合于支撑线上教研的开展,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线下教研的教研新样态。选择合适的网络教研平台,分析各地线上教研的组织策略,梳理基于互联网的教研新样态,将为顺利开展线上教研提供有效指导。

一、跨学科联合教研

跨学科联合教研包括盖两种组织形式:一是指纵向联合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段教师的线上教研,常用于教师通识培训;二是指横向联合若干学科教师的线上教研,常用于跨学科整合研究。线下教研活动中,由于受线下活动场所容量、教研员学科专业性等因素的限制,较少举行跨学科联合教研活动。

跨学科联合教研的主要优势,在于对通识性内容及跨学科知识的培训。纵向联合跨学段培训针对的是共性通识内容,虽然存在内容难度的区别,但是从教师培训角度,开展联合教研能有效拓展教师的知识广度与深度。省教研室于2020年5月开展的“线上设计教学研讨”,即面对小学劳动与技术、初中劳动与技术、高中通用技术等三个学段的教师,展开跨学段联合教研。横向联合跨学科培训针对多学科内容的整合,如STEAM教育涵盖了科学、数学、工程、技术、艺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适合于开展跨学科联合培训。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于2020年5月开展的“线上STEAM教育研讨”,培训对象涵盖了科学、数学、技术等各个学科的教师,展开线上项目式教学设计研究。

二、分时段多点教研

分时段多点教研是指教研活动分布于多个不连续的时间段,常用于教师通识与素养培训,适用于一个星期之间举办多次活动。

对于传统地市级规模的线下教研活动,存在较大的限制因素:一是线下活动周期一般为两天,教师要办理连续两天的请假手续,对学校的课务安排造成较大的影响;二是线下活动场所以学校为主,周末或夜间不便举办线下活动,不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也难以得到学校的会务支撑;三是教师培训时需要外请一定数量的专家参与授课,而固定在工作日教研的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会因交通、会议等突发情况导致讲课专家无法到会,对会务组织带来较大的困扰。

分时段多点教研把连续举行的活动,分解成多个时间相近的教研片段,可有效避免线下教研活动的缺点:一是教师无需到现场,活动的组织安排自由度较大。每天利用半天时间举行研讨活动,可以避免参会教师进行大范围的调课;设计教研片段方便讲课专家的日程安排。二是无需会务支撑,活动的时间安排较为灵活,可利用周末或夜间等任意时间点开展教研(见图1)。全国通用技术新教材培训,采用分时段多点教研的形式,在6月末至7月初利用三个夜间,面向全国1.3万名教师完成了通用技術新教材的线上培训,培训期间不仅有专家讲座的视频直播,也有参加培训教师的网络提问、音视频互动等环节,实现了较好的双向交互功能。

三、循环式反馈教研

循环式反馈教研是指整合教研及培训活动,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目的,整体活动周期在一个星期至一个月之间。循环式反馈教研把整体的活动周期,分解成一系列的小型研讨活动,区别于分时段多点教研中的单向活动,循环式反馈教研中的每次小型研讨活动,均涵盖了反馈研究任务、部署研究方向等机制。

传统线下教研活动及培训活动,由于受场地安排、教师请假与调课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原则上在短时间内很难举行多次活动,一般至少间隔一个月以上才能举行第二次活动,这导致部分时效性较强的工作很难顺利完成,教研活动时布置的任务也无法开展后续跟踪。教师每年参加了各机构组织的线下继续教育培训活动,由于知识从学习到内化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部分知识的提升不能依靠短期培训解决。在培训活动结束后,教师的疑难问题及实践过程,将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导致培训活动的整体效果下降。

教师对新教材、命题技术等研究,均需要在较长的时间段内持续开展,并在过程中不断加以指导反馈,才能取得一定的研究实效。采用线上的循环式反馈教研活动,可达成较好的效果。活动时先通过线上举行教研活动,布置线下研修的任务主题,任务期限视难易程度,可设置为3天到7天之间为一个周期。一个线下周期结束后,再行组织线上教研培训,对参培教师的任务完成情况及质量进行监控,组织专家进行任务点评,并可再次调整任务的具体要求。通过这种循环式教研及反馈活动,在短期内可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取得具有一定质量的研修成果(见图2)。“省学业水平考试指南编制”活动,不仅需要理论支撑,还对任务完成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采用循环式反馈教研,把活动分解成四个小周期,每个周期为半天线上研讨,3天半线下研究活动,教师在四次循环研修及带反馈的学习过程中,顺利完成了指南的编制,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四、大规模混合教研

大规模混合教研是指利用直播软件的多群联播功能,把各地区的教师组合成一个线上虚拟大群,整合线下的专家及骨干教师群,从而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研讨的功能(见图3)。

传统线下教研的会议规模,受到会议场所容量、学校餐厅大小、周边酒店接待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的线下会议规模在300~500人左右,因而线下教研只能容纳地市一级的全员教研,很难开展省级活动的全员培训。目前的省级线下培训,均采用分级教研的形态,先是组织各地市的骨干教师参加省级活动,再由参培教师给各地市开展二级培训,这种分级培训的形式导致培训效果在逐级下降。

对新课标的解读、核心素养的研究、新教材的分析等活动,均需要开展分省全员培训。2020年的通用技术新教材培训,浙江省采用线上培训形式,全省教师在一个虚拟大群内参与活动研讨,面对的是同一批授课专家,接受的是相同的培训内容。这种线上培训形式有较多的优点,一是培训人数不受限制,新教材培训活动面向3000多名教师;二是培训监测简单高效,组织方对于培训的监测问卷、教师要前期完成的任务单等方面,均能较方便的通过网络进行发放及回收,部分数据的统计也能自动实现;三是节约大量的培训经费,会议组织方无需考虑住宿安排、就餐安排、交通安排等因素。这种大规模的直播形式,有效弥补了线下教研活动受各种限制的缺陷。

线上教研具有诸多的优点:一是具有组织上的灵活性,能跨学段或跨学科开展教研;二是具有时间上的灵活性,能利用多个时间段开展分布式教研和循环反馈教研;三是具有人员组织上的灵活性,能部署大規模的线上活动;四是具有录像回放功能,适合教师对教研内容的重复研读。基于“互联网+”的四种线上教研新样态,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星,李怀龙.区域优质教研资源共享流转的“互联网+”模式设计与实验模拟[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2).

[2]谭自云.名师工作室“互联网+”成长新样态[J].中小学德育,2019(10).

[3]岳维鹏,王春.数字化时代教研新路径与教研员的新作为[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2).

[4]胡小勇,徐欢云.“互联网+教研”形态研究:内涵、特征与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20(2).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韩三平:中国电影行业遇到的最大变革是“互联网+”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