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视野下的电大开放教育移动学习研究

2021-01-21 06:22:58黄林凯陈江鸿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资源内容

黄林凯,陈江鸿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6)

PC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了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促进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当互联网技术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内容(Micro-content)开始不断丰富,呈现终端也不断小型化、多样化。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相对“厚重”的数字化内容的比例开始减少,比如博客影响力渐渐被微博、Twitter等微内容媒体超越,以“抖音”(Ticktok)为代表的微视频的影响力开始对传统YouTube、优酷等视频媒体造成压力。这种趋势同样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产生影响,移动学习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其中,微内容是这一切的基础。

一 微内容与微型学习

温伯格把微内容定义为“小组块、松散连接、一直处于动态重组中的信息单元”。[1]

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是建立在微内容的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微型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通过将学习内容重组为较小的学习单元来简化学习内容、避免信息过载。(2)根据微型学习单元范例重新设计学习过程和构建学习环境。(3)赋权学习者通过个性化学习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和学习进程。[2]

二 碎片化学习

碎片化学习与微型学习有联系也有区别。

王竹立认为碎片化学习指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资源、碎片化媒体进行的非正式学习。[3]祝智庭提到碎片化学习可能更加适合较小粒度的概念、事实、新闻、通讯、某些缄默性知识以及操作程序和操作步骤的学习,而对系统的、复杂的学术性学习(尤其对高阶认知能力、辨证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支持力较弱。[4]

笔者认为,碎片化学习的“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学习时间:学习时间不固定,通常持续时间较短。

其二,学习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来源多样,内容不成体系。

其三,思维层次:随着互联网媒体内容“短、平、快”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通常在学习时缺乏深度思考,倾向低阶思维而非高阶思维。

其四,学习预期:通常没有明确的预期,随意性较强,通常发生在不经意的浏览情况下。

综上所述,碎片化学习是一种没有明确预期的,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接收来自多种媒介较小粒度的信息而产生的一种浅度非正式学习。碎片化学习与微型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微型学习建立在传统学习内容的有机重组基础之上的学习,而碎片化学习的学习内容缺乏严肃的设计与审核,是一种不经意间发生的非正式学习。在以短平快为先的网络发展趋势中,碎片化学习者在自控力、专注力、自我管理、时间管理等方面都面临更大的挑战。笔者认为,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能够有效分析和推送精准的学习内容之前,碎片化学习都不适合正式的学习场合。

三 电大开放教育移动学习的概念与内涵

Sarrab 认为,移动学习使用移动和无线技术进行学习和教育,是在线学习(E-learning)的自然延伸,它使学习者能够将他们的学习经验在一个共享合作环境中呈现。[5]

Korucu 认为移动学习的优势在于(1)终身学习;(2)无意中学习;(3)在需要时学习;(4)学习与时间和地点无关;(5)根据地点和环境调整学习。[6]

叶成林等认为,移动学习是:(1)基于便携式移动设备进行的数字化学习。(2)依赖于移动通信技术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服务传输。(3)移动学习中教与学活动的交互性是通过移动计算技术实现的。[7]

余胜泉认为移动学习分为知识传递、认知建构和情境认识三个发展阶段。[8]

笔者认为,移动学习本质上就是通过移动信息技术进行的微型学习,具备微型学习的一切特征,是微型学习在移动技术支撑情境下的特定形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看,移动学习已经成为每一位终身学习者传统学习包括在线学习方式的重要补充。随着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平台的演进与发展,在电大开放教育中引入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四 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演进

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是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革新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一)广播电视放送教学模式

电大诞生之初,广播电视网络是当时大范围传送教学内容最先进也是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因此,当时电大系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搬到广播电视网络,通过广播电视向全国电大学生传输教学内容。它的特点主要有:(1)名师教学。当时的电大课程,聘请了相关领域最优秀的专家学者来录制课程,华罗庚主讲了电大第一堂数学课,谭浩强讲授了BASIC 语言课程,等等。当时的电大课程,尽管教学形式比较传统,但是质量极高。(2)导学和教学支持较弱。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无论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导还是学习支持服务都相对较弱,主要依靠学生通过广播电视节目自学。但由于当时主要是学历补偿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强,学习积极性也非常高,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导结合的教学模式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电大开放教育以当时的三级教学平台为依托,形成了学导结合的教学模式。所谓“学”,一方面指的是“学会”,即学生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依托远程教学平台提供的教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通常以自学为主。另一方面,指的是“会学”,即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技术手段,通过合适的自我管理,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会”聚焦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面的习得,“会学”则看重培养学生学习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聚焦元认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1)以学生自学为主。(2)教师主要通过线上学习和集中面授两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导学。(3)通过在线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学习支持服务。

(三)六网融通的教学模式

随着国家开放大学基于moodle 的新教学平台的投入应用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也随之发展到新的阶段。教学平台功能的丰富与完善,为在线教学和学习支持服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方法、手段和途径。2013年之后,电大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六网融通(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教学团队、网络支持服务、网络考试测评、网络教学管理)为特征的教学和管理模式[9]。

从本质上看,六网融通教学模式是以往学导结合教学模式在新技术支持背景下的进一步深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主体由单个教师向教学团队转变

在传统在线教学时期,课程教学基本上由课程责任教师一个人完成。作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负责人,教师不仅要负责教学内容的制定、编写,还要组织在线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提供全过程的教学支持服务,甚至还要完成相关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其弊端显而易见。有鉴于此,无论从国家开放大学层面还是各级分部层面,都开始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优势,整合系统内教师资源,以课程为基础构建课程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学习支持服务。这种分工合作的模式极大地强化了“教”的主体作用,也符合在线教育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2.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水平提升

六网融通教学模式发展的阶段,得益于在线学习平台的进步,使得平台本身能够支撑复杂的课程内容和活动设计,因此,以教学团队为核心,通过网络核心课程的建设,在教学内容、资源开发方面与技术团队合作,教学内容、媒体应用、资源形式与应用水平较以往有较大的提升。

3.考核方式注重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更加注重与教学过程的无缝融合

随着国家开放大学基于Moodle 的学习平台的应用,目前电大开放教育考试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将原有的纸质考试或独立形考平台进行的考试迁移到在线学习平台。这种变化更加注重在线学习过程、学习行为的监控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支持服务,在教学检查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学习平台中教师与学生在线天数、时长等数据指标。以往部分课程还存在只重视终结性考试或完全形成性考试的情况,而目前电大考试的改革已经开始注重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比例的合理配置,逐步将学习评价与在线教学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合理地安排学习评价的频度与类型。

4.全过程的在线教学活动组织

早期电大在线教学活动的组织,受限于当时学习平台,只能通过论坛答疑这一单一的形式开展。随着平台功能的发展,目前已经可以通过直播课堂、在线作业、形成性考核、小组学习、协作学习、论坛交流等多种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就要求为学生提供时时、处处都可参与教学活动的移动学习方式,也昭示了目前电大教学模式与泛在学习的深层次关系。这就呼唤在传统在线学习的基础上,引入移动学习,以支撑这种不断发展的学习需求。

五 电大开放教育教学平台的发展

如果说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演进趋势呼唤移动学习的引入,那么相应的在线教学平台的不断发展则为电大开放教育移动学习提供了基础。

电大教学信息系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使用.NET技术开发的三级教学平台为主的阶段,主要对应学导结合教学模式。

这一时期的电大学习平台总体上由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和市级电大三个层级的平台构成,各个平台之间独立运行、部署。中央电大的教学平台与省级电大教学平台不同,省级电大与市级电大教学平台也不一样。这种分层次、多平台的设计思路完全照搬现实中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多级管理体系。功能主要由简单的专业、课程和内容管理为主。

第二个阶段:以开源学习平台为主,具备现代学习平台特征的教学平台,主要对应六网融通教学模式。

国家开放大学基于开源系统Moodle 开发的学习平台,全国大多数省级电大开放教育都采用了这个平台。部分地方开放大学也开始根据各自的需求开发教学平台,采用的方案各不相同,有的是在开源系统的基础构建,如北京开放大学;有的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如上海开放大学等[10]。

下表体现了两代教学平台的主要特征和差异。

六 基于电大开放教育学习平台的移动学习设计思路

综上所述,当前电大教学模式与教学平台的发展水平,已经能够支撑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开展。为了在当前的教学平台的支持下更好地开展移动学习,使之成为传统在线学习的有效补充,我们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再设计。

(一)学习资源——内容、体系、目标、形式的再设计

基于Moodle开发的开放教育学习平台,在目前阶段是可以实现PC 端与移动端共享同样的学习资源的。这就意味着,即使我们以传统的在线学习为对象来设计学习资源时,在移动端也将呈现完全相同的学习内容。显然传统的学习资源设计模式是不适合同时兼容传统E-learning和移动学习两种方式的。根据移动学习的性质和特点,对学习资源的再设计是我们在电大教学平台实施移动学习的基本前提。

学习资源的再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学习资源编制应注重“学会”和“会学”两个维度。前者指向全过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学习内容的编写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指导。后者指向学习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学习力,这在终身学习社会是每一个学习者必备的素养。

2.体系:学习内容体系的优化重组。传统的学习内容体系内容分割且呈现顺序也并不完全适用于移动学习,因此,有必要结合微型学习的特征,对现有学习内容体系进行优化重组,使得每一个学习内容单元在内在逻辑完整的基础上保持最小化、模块化,各个模块又能组成完整的内容体系。

3.目标:整个内容体系有明确的整体目标。移动学习资源的每一个模块都具备整体性和最小模块化两个特点,因此,每一个资源都要有与这个最小模块相匹配的明确的学习目标,整个内容设计都应围绕学习目标开展。

4.形式:基于人们在移动设备上的认知和思考特点,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从表现形式上要非常重视趣味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

(二)设计宗旨——呈现与内容分离

呈现与内容分离(或内容与表现分离、内容与样式分离)是一种设计哲学,起初多见于软件、出版、信息检索等领域,它的基本要义在于将呈现的内容与呈现的方式独立开来,其基本目标是机器可读性,即帮助机器分辨呈现方式相同但是含义不同,或者含义相同而呈现方式不同的情况。[11]举例来说,我们以三种情况说明这样做的意义:

1.将文字内容与排版样式分离。比如我们使用Scrivener 进行文字创作,那么在创作阶段我们只需要关注文字内容本身,创作完毕后我们可以输出各种不同的格式(RTF PDF DOCX HTML MOBI 等),具体的呈现方式与内容完全分开来。如果采用WORD来进行的话,多数情况是一边创作一边排版,两者混而为一。使用Latex 也是一样,它的原则是将文档的内容及逻辑结构与实际呈现给读者的样式分离开来。

2.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不同用户相同的内容。比如给盲人推送的是音频资源,给喜欢阅读的人推送的是文本资源,其它喜好的对象接受到的则是视频资源,等等。

3.提高不同客户端体验。比如同样的版式在PC上的呈现是一种很好的体验,但是放到手机或平板上可能体验就大不相同。即便同样是手机,操作系统不同,IOS和安卓的适配程度也不一样,体验可能因此大受影响。而呈现与内容分离可以尽量去适配每一种设备的最终呈现形式,做到体验的一致性。在实践中学习资源的最终的呈现效果还是受“木桶效应”影响,即受各种影响因素中最短的那个“短板”制约。

为了实现呈现与内容分离,需要两个方面因素的配合:(1)在移动学习资源建设初期就规划好相应的内容素材;(2)通过技术的研究与进步支持更好的实现效果。

(三)教学活动——基于学习理论框架的活动创建

移动学习的教学活动是传统在线学习教学活动的自然延伸,它既与传统在线学习的教学活动有共同之处,也应为移动微型学习的需求在设计方面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我们可以根据相关学习理论框架来设计移动学习教学活动。图1总结了部分参考理论及设计思路范例。

图1 移动学习教学活动设计理论基础及思路范例

(四)学习评价——小步推进,评价与引导兼顾

余胜泉认为移动学习的学习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融入课程整体评价。[12]笔者认为,根据移动学习资源、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微型“的特点,移动学习评价与传统在线学习评价相比较,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频度更频繁;(2)反馈速度更快;(3)更倾向通过评价来控制学习进程;(4)学习评价与学习活动结合更紧密。

对于目前电大开放教育学习过程中形成性考试和终结性考试这两种主要的学习评价类型,无论是在PC 端还是在移动端,都可共享原有的学习评价设计和资源。在此基础上,需要结合移动学习的频度、节奏,灵活运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的工具来设计更多的过程性学习评价,主要工具有:(1)学习进度组件;(2)登录情况统计;(3)测验;(4)作业;(5)互动评价;(6)带有评价功能的SCORM 课件;(7)论坛任务;(8)维基词条等等,这些都可以用于支持移动端的学习评价设计。

结语

开放教育的学习者往往面临比较大的工学矛盾问题,移动学习在时间、地点和学习进程上的灵活性,非常符合他们的需求。在我们对学习平台课程教学活动使用情况分析时发现,个别课程的线上教学活动中使用移动客户端访问的用户比例超过了92%,其它大部分课程的移动客户端使用份额近年来也在迅速上升。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都应当关注移动学习的需求。我们在分析当前的在线网络核心课程时也注意到,有部分课程的在线资源设计对移动学习关注还不够,比如大块的学习内容大量无法分割,难以用超链接的形式灵活地在各部分内容之间跳转,这种技术方案只适合PC端观看学习,不便于根据移动学习的特点合理优化重组教学内容,同时增大了学习评价和教育活动设计的困难。从根本上说,电大开放教育移动学习的发展水平与教学模式和教学平台的改革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我们应当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六网融通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深化教学团队、资源开发与应用、教学活动组织以及学习评价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教学支持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在线学习平台和移动端APP 的开发与建设水平,使之能够支撑和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真正把移动学习对传统在线教学的补充作用发挥好。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资源内容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8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