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标点符号的使用及版本价值

2021-01-21 10:53霍四通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冒号陈望道英译本

霍四通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国内第一个全文采用白话文的完整译本,被公认为“中文首译本”(1)2003年10月10日,经“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审,上海市档案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浙江省上虞市档案馆联合申报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35项)。(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编:《中国档案年鉴(2004~2005)》,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以下或简作“首译本”)。首译本的诞生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进程,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前进步伐,其影响和历史地位是其他任何一个译本都不能比拟的。过去不少学者对首译本的译文语言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但是,对其标点符号的使用关注还比较少,更谈不上有系统的研究。要知道,陈望道是中国倡行新式标点符号的先驱者,他在首译本中全面尝试采用了新式标点符号。新式标点和译文所用的白话语言一起,构成中文首译本的重要特点,为首译本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陈望道与新式标点符号

在五四运动之前,我国还主要用圈点法来表示句读。陈望道是最早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先驱之一。(2)袁晖:《汉语标点符号流变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04页。早在1918年5月,他就在《学艺》第1卷第3号上发表《标点之革新》一文,指出革新标点为当务之急:“中文旧式标点颇嫌太少,不足以尽明文句之关系,其形亦嫌太拙。当此斯文日就繁密之时,更复无足应用无碍也。” 而要革新标点,就不可“盲遵古制”。陈望道主张应“旁取西标”,并从标点的形易约定、形最妥适、法易更张、例易统总和用易施行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文中介绍了逗点(即逗号)、辍点(即分号)、札点(即冒号)、住点(即句号)、疑问标(即疑问号)、警叹标(即感叹号)、夹注标(包括圆括号、方括号两种)、摘引标(包括单引号、双引号两种)、摇曳标(即省略号)、破折标(即破折号)等十余种西文标点。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杂志提出汉字“横行”倡议。这时陈望道正在日本留学。他在《横行与标点》的通信中,支持《新青年》的改革,赞成横行排印,鼓励“诸子既以革新为帜,我很愿诸子加力放胆前去”,主张完全施行新式标点:“圈点与标点杂用,这是东人尾崎红叶的遗毒,诸子却有人仿他,而且前后互异,使浅识者莫明其妙——这不是缺‘诚恳’的佐证么?”对陈望道的意见,钱玄同表现得较为保守,他表示:“原拟从本册(六卷一号)起改为横行。只因印刷方面发生许多困难的交涉,所以一时尚改不成,将来总是要想法的。至于标识句读,全用西文符号固然很好;然用尖点标逗,圆圈标句,仅分句读二种,亦颇适用;我以为不妨并存。”(3)陈望道:《横行与标点》,《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1919年1月15日。

此后,陈望道先后发表了《点法答问——新式点法指南》(4)载《陈望道全集》第一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原连载于《时事学报·学灯》1919年3月12日、3月31日、4月1日、4月21日、4月22日、5月27日)《新式标点用法》(5)《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十日刊》1-5号,又《教育潮》1919年第5期。《点标论第二·点标之类别》(6)载《学艺》第4卷,1920年3月。等文,积极推广新式标点符号的应用。其中,《新式标点用法》(1919年10月)一文明确将新式标点分为点清词句“关系”的点类和标记词句“作用”的标类两大类。又将所有标点分为三组。点类主要是甲组,包括逗点(,)、停点(;)、集点(:)、住点(.)四种。乙组兼具“点”“标”两种性质,包括问标(点)(?)和叹标(点)(!)两种。属于标类的主要是丙组,有提引标(‘’“”)、夹注标(()[])、附注标(1,2,3……)、搭附标(——)、虚缺标(……)、省略标(,或、)、音界标(·)、私名标()、书名标()等九种。文中对这些标点符号的用法作了详细的举例说明。所有这些标点符号现在都仍在广泛使用,只不过在名称上有所变化;因为发表时《教育潮》已经实行横排,所以在形体上和现在通用的几乎一致(如引号,就已是“”‘’而不再是『』「」的形式)。

陈望道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国文教学中大力推广使用新式标点。他拟订的全新的教授法大纲中,除了提倡白话文外,教授新式标点法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式标点用法》就是他在浙江一师文典科的讲稿。烈士汪寿华记录一师国文课教学情况的《日记一则》(1919年9月16日)(7)载《浙江一师风潮》,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26页。也生动地反映了陈望道在课堂上讲标点符号的情况。

1920年陈望道在《点标论第二·点标之类别》文中重申“旁取西标”的立场:“愚思制定新式,不如采用西制(此理已详本志(8)指《学艺》杂志。第三册拙著);而采用西制,又当稍加厘定——因西制系历史的成绩,非是合理的组织也。”所以要着重找出“已为华文所采用及可为华文所采用者”16种,并“因其质性而类聚之”,归纳成六类,“更就其质性而抽象之”,而得“点”“标”两个序列,从而建立了一个新式标点符号的完整系统。这个系统立足汉语特点和文化传统,对西式的标点符号加以适当的变通和改造。这种脚踏实地、大胆创新的科学作风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正是因为陈望道等人的大力推动,从1919年5月起,从上海到全国,几百家报纸杂志纷纷采用新式标点。在这种形势下,1920年2月,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出12种标点符号,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训令批准采用。自此,我国开始有了“标点符号”这一名称,其体例一直沿用到新中国的成立。

陈望道倡导新式标点符号的态度极其认真。采用新式标点符号的书刊杂志越来越多,标点的用法一度比较混乱。陈望道呼吁确立并统一规范,对不正确的用法也及时提出批评。当时汪原放采用新式标点的《儒林外史》很受欢迎,陈望道就对该书的“符号说明”提出了商榷的意见,如针对感叹号的使用情况,他指出:“因为感情的招呼才得用叹标,并不是普通的招呼都须用这符号的。”再如他对书中“引标”前的标点使用的批评:

(1) 那瘦子道,「危老先生要算一个学者了!」那胡子说道:「听见前日出京时,(中略)看这光景,莫不是就要做官?」(第一回)(9)引号按原文的形式,下同。

陈望道指出,“第一个「道」字下用这逗点(,),第二个「道」字下用集点(:),不知是何道理!”“老实说,这等直接称述处,决不宜用集点,更不宜分用逗集两种点。”(10)陈望道(晓风):《评新式标点的〈儒林外史〉》,《民国日报·觉悟》,1921年2月16日。

二、 中文首译本中标点使用情况

陈望道在推广新式标点符号的过程中,一直身体力行,在著述中积极采用新式标点符号。他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使用了至少12种标点符号。其中点号6种、标号5种,及引用英文时所用的一处西式双引号。我们按照点号和标号两类分列如下:

1.点号

点号主要表示停顿,根据停顿的长短可分不同的级别,依次为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等四级;冒号表示停顿的伸缩性则较大。(11)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89页。

中英两种译本(12)本文据以比较的英、日、中三种译本分别为:Marx, Karl and Frederick Engels,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ran. Samuel Moore (with the assistance of Frederick Engels) 1888;幸德秋水、堺利彦合译『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研究》1906年第1期;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首版中译本》(影印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中,逗号都是标点中使用数量最多的。中文本稍少些,但数量也都超过了一千。如中文首译本首句就含两个逗号(英文本此句用了破折号,无逗号):

(2) 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第1页,中文首译本页码,下同)

同英译本一致,中文首译本中的逗号还包括了顿号的用法。(13)陈望道《新式标点用法》说:“凡是连用的几个同类单词、同类兼词,或同类分句,必须用逗点隔开。”(《教育潮》1919年第5期)直到1922年,陈望道才在《作文法讲义》(上海:民智书局,1922年)的附录二《新式标点用法概略》中明确提出顿号。因为并列列举的用法较多,所以大幅增加了逗号的数量:

(3) 在古代罗马有贵族,骑士,(Knight)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家臣,(Vassal)行东,佣工,徒弟(APprentice)和农奴。(第2页)

(4) 有了这种市场,商业,航业,陆路交通,便成就了绝大的发达;这种发达又转而促进产业底发展。产业,商业,航业,铁路,既这样发达,有产阶级,也照这比例发达,资本愈加增多,将中世纪留下的一切阶级,都尽情推倒了。(第4页)

(5) 无论医生,法律家,僧侣,诗人,科学家,都成了他们的工银劳动者。(第6页)

比逗号停顿稍长的是分号:

(6) 从封建社会底废址上发生的近代有产社会,也有免不了阶级对抗;不过造出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手段,新的争斗形式,来代替那旧的罢了。(第3页)

停顿较长、表示句子终了的是句号。但首译本中每个句子都包括好几个小句,由单句直接构成句子的数量极少,仅见于以下数例:

(7) 我们还要禁止父母掠夺儿女。(第29页)

(8) 劳动者并没有国家。(第31页)

(9) 这『真』社会主义便要一箭射杀双雕了。于是就像瘟疫似的蔓延起来。(第45页)

以及第二章所论“十大纲领”中的前四款:

(10) (一)废止土地私有权将所有的地租用在公共的事业上。

(二) 征收严重累进率的所得税。

(三) 废止一切继承权。

(四) 没收移民及叛徒底财产。(第36页)

问号和感叹号是点号和标号两栖性质的,但因其主要功能和句号一样,都表示句子的结束,现在一般都将其归入点号:

(11) 那些在野的政党,有不被在朝的政敌,诬作共产主义的吗?(第1页)

(12) 有产阶级,已将有名誉的受人尊敬的职业底荣光毁灭了!(第6页)

最后是表停顿伸缩性较大的冒号。冒号有时相当于句号,有时相当于分号,有时相当于顿号。以下两例对应的英译本原文也都使用了冒号:

(13) 所以共产党的理论,一言以蔽之,就是:废止私有财产。(第23页)

(14) 所以这个驳论,不过是这样一句话:『一旦没有甚么资本,就不会有甚么工银劳动了。』(第27页)

2.标号

标号中的着重号和括号在中文首译本中大量使用,构成首译本标点使用的重要特点。着重号主要用于标识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括号,主要用于对名词英文名称的注释。两者都为英文本所无:

(15) 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旧欧洲有权力的人都因为要驱除这怪物,加入了神圣同盟。罗马法王,俄国皇帝,梅特湼,基佐(Guizot)法国急近党,德国侦探,都在这里面。(着重号,第1页)

(16) 我们的时代,就是这有产阶级(Bourgeoisie)时代,他的特色就是把阶级对抗弄简单了。(括号,第3页)

有的括号则是用于编序:

(17) 共产党直接的目的,也和别的一切劳动党一样:(一)纠合无产者团成一个阶级,(二)颠覆有产阶级底权势,(三)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第22页)

这里用括号形式为三个并列项编序,也是中文本独有的。

因为是直行排印,首译本中的引号仍是『』和「」形式。首译本的双引号主要用于标识专业术语,标识处一般和英文一致。其中包括书名号的用法:

(18) 从此大规模的『近代产业』,便取代了手工工业底地位;豪富的实业家,产业军底总首领,近代的有产阶级,便把产业界的中等阶级降伏了。(第4页)

(19)蒲鲁东(Proudhon)底『贫困底哲学』(Philosophie de la Misere)就是这样社会主义底一个例。(第46页)

按照陈望道《新式标点用法》,这里应该使用“书名标”(书名号、波浪号)。英文原文用斜体标示其为书名,现行通译本(14)中央编译局编译:《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用书名号标识。但是中文首译本没有使用书名号,可能是将其理解成一个专有术语。

有的双引号还表示特殊含义,如下例的“真”含有一种轻微的讥讽义,当然这是和英文一致的:

(20) (丙) 『真』社会主义(German or “true” Socialism)(第41页)

在中文首译本中,双引号只有少数表示真正的话语的引用:

(21) 所以这个驳论,不过是这样一句话:『一旦没有甚么资本,就不会有甚么工银劳动了』。(第27页)

首译本中,单引号与双引号功能类似,全都用于专业术语的标识:

(22) 在资本家社会里活着的劳动者,不过是增加「屯积的劳动」(资本)的一个工具。(第25页)

(23) 有的设立孤独的「社会主义植民地」(Phalansteres是福利耶计划的),有的设立「家庭植民地」,(Home Colonies)有的想设立「小伊加利亚」(Icaria是加伯理想乡底名称)。(第52页)

陈望道开始称破折号为“附注标”,后来将其起名为折标、搭附标、隔标、转变号等。在中文首译本中,破折号的形制稍短,仅为今天破折号的一半长度,约略同于一字线形式的连接号。主要用于补充性的解释说明,尤其是单用的破折号,多用于举例说明:

(24) 劳动者被制造家掠夺完了,到了用现金付给工资的时候,同时又被有产阶级底别一部分—地主,铺主,当店等等利用了。(第13页)

(25) 可是他们反抗,并没有向着有产阶级的生产方法,只向着一些生产工具攻击;—捣毁同他们劳动竞争的输入品哪,敲碎新式机器哪,焚烧工厂哪,闹的都是这等事情。(第14页)

有的破折号成对使用,类似于括号注释:

(26) 但有产阶级,不但锻炼了致自己死命的武器,还培养了一些使用武器的人—就是近代劳动阶级(Working Class)—就是无产阶级。(第12页)

(27) 你们想把你们的生产方法和财产制度所造成的社会组织—就是随着生产进步而兴亡的历史关系—作为自然和真理永远不变的法则,这全是你们利己的谬想。(第28页)

中文首译本的标点符号主要参照英译本。但毕竟是两种语言,体现在标点的使用上也有不小的差异。除了上述的中文本特有的着重号外,像英文表示所有格的撇号(Apostrophe),中译本里也是完全没有的。我们将中英译本主要标点的统计数字列表如下:

数符 号 量版 本点号标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着重号单引号双引号括号破折号英译本11376847318919无无341118中译本109095454209191055368013

可见,虽然不尽完全对等,但中英译本的标点符号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基本比较接近。

三、 首译本标点如何“神文字之用”

陈望道不仅积极提倡白话文,而且是最早倡导使用标点符号、倡导文字横行的学者。他之所以大力倡行新式标点符号,是因为标点符号作为一种“文字标识”,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文字:“文字之标识不完备,则文句之组织经纬时或因之而晦,而歧义随以叠出。而语学浅者,尤非恃此为导莫能索解。”(15)陈望道:《标点之革新》,《学艺》第1卷第3号,1918年5月。《标点之革新》一文结尾更一针见血指出:“标点可以神文字之用。”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态度极其认真。从标点符号的使用来看,陈望道对英译本的标点符号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使得新式标点符号成为译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成为推动《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广泛传播的重要元素之一。

中文首译本在标点符号使用上主要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分别如下。

1.逗号的减少

第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中文首译本的逗号比英译本要少近50个。这是因为英译本小句多,逗号多。中译将逗号升级为分号、句号的对比例子如:

(28) 1.At first the contest is carried on by individual labourers, then by the workpeople of a factory, then by the operative of one trade, in one locality, against the individual bourgeois who directly exploits them. 2.They direct their attacks not against the bourgeois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but against the instruments of production themselves; they destroy imported wares that compete with their labour, they smash to pieces machinery, they set factories ablaze, they seek to restore by force the vanished status of the workman of the Middle Ages.(16)为讨论方便,我们对以下部分引文(尤其是段落较长者)进行逐句编号,英语句子以“1,2,3……”为序,汉语句子以“(1)(2)(3)……”相区别;有的还将句内小句统一以“①②③……”编序。

(29) (1)最初是各个劳动者反抗直接掠夺自己的那资本家;再进一步,就是工厂工人联合反抗;更一进步,便是一个地方同业工人合力反抗。(2)可是他们反抗,并没向着有产阶级的生产方法,只向着一些生产工具攻击;——捣毁同他们劳动竞争的输入品哪,敲碎新式机器哪,焚烧工厂哪,闹的都是这等事情。(3)他们的期望,只是用腕力来回复中世劳动者的故态。(第14页)

首译本将英译本的两句话改成三句话。英译本的第1句,中译本用了两个分号,代替英译本中的逗号。因为,“再进一步”“更一进步”为独立的小句,所以逗号便自然升级为分号。英译本第2句,中译本在分号后增用了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并增译了总结性的“闹的都是这等事情”,用句号刹尾,将最后的一个小句独立为句子。类似的例子再如:

(30) 1.If anywhere they unite to form more compact bodies, this is not yet the consequence of their own active union, but of the union of the bourgeoisie, which class, in order to attain its own political ends, is compelled to set the whole proletariat in motion, and is moreover yet, for a time, able to do so. 2.At this stage, therefore, the proletarians do not fight their enemies, but the enemies of their enemies, the remnants of absolute monarchy, the landowners, the non-industrial bourgeois, the petty bourgeois.

(31) (1)有的地方团结稍为紧密的团体,那又不是他们自动的团结,全是受了有产阶级底利用。(2)当时,有产阶级为了政治上的目的,煽动全国的劳动者,并借重他们的力量。(3)劳动者在这时期里,攻击的并不是自己的敌人,是敌人底敌人;就是专制政体底遗物,地主,产业以外的富豪,小富豪等。(第14~15页)

英文第1句中,but of the union of the bourgeoisie后的逗号,中译本改作句号,从而分成(1)(2)两句。英文第2句中,but the enemies of their enemies后的逗号,中译本第(3)句对应处改作分号。

2.分号的增加

中译本第二个显著的标点现象是分号的数量增加了27个。英译本的正文里分号的使用约有68处,而中译本的分号使用约有95处。分号的使用明显增多。分号是表明小句层次的枢纽。分号增加了,说明很多段落的内部有了层次,有了条理。考察每一处增施的分号,都可见陈望道对译文做了进一步的加工,在语义上进行了深度的层次分析和切分。译文层次和脉络更加清晰,更加便于读者理解。如:

(32) 1.①When,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②class distinctions have disappeared, ③and all production has been concentrated in the hands of a vast association of the whole nation, ④the public power will lose its political character.2.Political power, properly so called, is merely the organised power of one class for oppressing another. 3.①If the proletariat during its contest with the bourgeoisie is compelled, ②by the force of circumstances, ③to organise itself as a class, ④if, ⑤by means of a revolution,⑥ it makes itself the ruling class, ⑦and, ⑧as such, ⑨ sweeps away by force the old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⑩ then it will,along with these conditions,have swept away the conditi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class antagonisms and of classes generally, 13and will thereby have abolished its own supremacy as a class.

(33) (1)①这样渐次发展下去,②阶级的差别自然消灭,③一切的生产自然集在全国民大联合底手中;④公的权力就失了政治的性质。(2)原来政权这样东西,不过是这一个阶级压迫那一个阶级一种有组织的权力。(3)①劳动者和资本阶级战斗的时候,②迫于情势,③自己不能不组成一个阶级,④而且不能不用革命的手段去占领权力阶级的地位,⑤用那权力去破坏旧的生产方法;⑥但是同时阶级对抗的理由和一切阶级本身,⑦也是应该扫除的,⑧因此劳动阶级本身底权势也是要去掉的。(第36页)

英译3句,中译亦3句。第一句,英译③④句之间的逗号,在中译相应地方升级为分号。第3句英译计13小句,中译为8句。由于小句数目较多,句子显得凌乱,所以中译将⑨⑩间的逗号升级为⑤⑥间的分号,形成两个层次,便于理解。

有的分号由句号降级而成。如:

(34) 1.①The first direct attempts of the proletariat to attain its own ends, ②made in times of universal excitement, ③when feudal society was being overthrown, ④necessarily failed, ⑤owing to the then undeveloped state of the proletariat, ⑥as well as to the absence of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for its emancipation, ⑦conditions that had yet to be produced, ⑧and could be produced by the impending bourgeois epoch alone. 2.The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that accompanied these first movements of the proletariat had necessarily a reactionary character. 3.It inculcated universal asceticism and social levelling in its crudest form.

(35) (1)①劳动阶级为达他目的的第一直接计画,②发生在封建社会将要颠覆,③到处正在扰乱的时候,④这些计画遭了必然的失败,⑤一是因为劳动阶级还没有十分发达,⑥一是因为使他们解放的经济状况,⑦还没有出现;⑧那种经济状况,⑨是在迫切的资本阶级时代才发生的。(2)所以这种劳动阶级最初运动的革命著作,自然带着复古的性质;内容是些普通的禁欲主义和粗疏的社会均衡论。(第48~49页)

英译本三句话,中译本两句话,是因为中译本将第二句话的句号降级为分号。这两句语义联系密切,停顿较小,降级是合理的。

中译本为了语义的显豁,将英文的逗号和句号分别改为分号:

(36) But the price of a commodity, and therefore also of labour, is equal to its cost of production. In proportion, therefore, as the repulsiveness of the work increases, the wage decreases.

(37) 但是商品底价值,总是跟着产出费涨落的;劳动也是一种商品,自然逃不出这个定理;所以工作越发简单,工资也就越发减少。(第12页)

3.总量的平衡

第三个显著的现象是,经过这么大幅度的调整,中英本的标点符号数目还是比较接近的。为什么?这是因为改动是双向的,所以一定程度上中和了改动的幅度。中译本都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在汉语句子表达关系调整的基础上对标点作具体的处理。有的沿用原文的标点,有的则或增或删,或升级或降级,难以一概而论。不存在中英文之间标点的一一对应,也不存在一定要将某种英文标点改成中文标点的严格转换关系。如:

(38) 1.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proletariat not only increases in number; it becomes concentrated in greater masses, its strength grows, and it feels that strength more. 2.The various interests and conditions of life within the ranks of the proletariat are more and more equalised, in proportion as machinery obliterates all distinctions of labour, and nearly everywhere reduces wages to the same low level. 3.The growing competition among the bourgeois, and the resulting commercial crises, make the wages of the workers ever more fluctuating. 4.The increasing improvement of machinery, ever more rapidly developing, makes their livelihood more and more precarious; the collisions between individual workmen and individual bourgeois take more and more the character of collisions between two classes. 5.Thereupon, the workers begin to form combinations (Trades’ Unions) against the bourgeois; they club together in order to keep up the rate of wages; they found permanent associations in order to make provision beforehand for these occasional revolts. 6.Here and there, the contest breaks out into riots.

(39) (1)可是一方面产业愈加发达,一方面无产阶级不但人数加增,而且渐次集中结成大团体,力量加大,对于自己力量的自觉也愈深了。(2)而且,机器又抹去各种劳动底差别,因此劳动阶级间的利害关系和生活状况,就渐趋一致;工资又几乎到处降到同样低的水平。(3)有产阶级里面,又渐起竞争,商业因此起了恐慌,劳动者底工资,也因此更被动摇。(4)而且,机器不住的进步,使他们的生活刻刻不安;劳动者和资本家个人的冲突,又渐渐带着两阶级间冲突的彩色。(5)于是乎,劳动者就结了团体(劳动联合)去对抗资本家。(6)他们联合底目的,在于维持工资率。(7)因为时时须得对抗,就设了个准备粮食的永久联合。(8)这种对抗既成,便到处发生骚动的事了。(第15页)

这一段,英语6句,汉语8句。第一句的分号,在汉语中语气停顿较小,改成了逗号。而第二句则相反,英语中的逗号,汉译又变为分号;第四句里两版本中分号一致;英语第五句中的两个分号,在汉译时升级为两个句号。这样6句就译成了8句。

根据其他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也可以窥见这个双向改动的特点。如《共产党宣言》第一段,英文有个冒号,后面进行列举,但在中文版中用两个句子表达,句号代替了冒号:

(40) All the powers of old Europe have entered into a holy alliance to exorcise this spectre: Pope and Tsar, Metternich and Guizot, French Radicals and German police-spies.

(41) 旧欧洲有权力的人都因为要驱除这怪物,加入了神圣同盟。罗马法王,俄国皇帝,梅特涅,基佐(Guizot),法国急进党(17)首译本误作“急近党”。,德国侦探,都在这里面。(第1页)

而英文本中没用冒号但在中译本中改用冒号的也不乏其例。如下例的英文原文为逗号:

(42) 这样团体,如果教交通不便的中世市民来团结,决非几世纪不行:多谢铁路与人方便,近代的无产者,只消几年便成就了。(第16页)

还有的冒号甚至是“凭空”添加的增译,如下例“他不外:”是对原文的增译,这里的提示语为英译本和日译本所无:

(43) 他不外:一面用强压力毁坏生产力底大部分,一面开辟新市场,并尽量掠夺旧市场。(第11页)

而下例更能说明问题:英文的冒号,中文翻译将其译为文字“就是”表示;而英文的破折号则被替之以冒号:

(44) Our epoch, the epoch of the bourgeoisie, possesses, however, this distinct feature: it has simplified class antagonisms. Society as a whole is more and more splitting up into two great hostile camps, into two great classes directly facing each other-Bourgeoisie and Proletariat.

(45) 我们的时代,就是这有产阶级(Bourgeoisie)时代,他的特色就是把阶级对抗弄简单了。社会全体现已渐次分裂成为对垒的两大营寨,互相敌视的两大阶级:这就是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冒号,第3页)

所以,从统计数字上看,中英文本的冒号都是19个,但是,结合具体语境,这19个冒号的使用真可谓各个不同,需要逐一分析比较。

四、 标点符号的版本鉴别价值

对于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所用的底本,过去存在一些争议。但从首译本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来看,陈望道在翻译时同时参照两种译本的事实是确凿无疑的。过去被人忽视的标点,对于今天我们考察、鉴定《共产党宣言》翻译参考的底本,甚至对进一步搜集、鉴定排版印刷的信息,都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主要有:

1.参考英译本的证据

从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看,中译本在翻译时肯定是参考了英译本的。中译本绝大多数的标点符号都和英译本保持一致。如分号的使用和英译本完全一致的情况:

(46) Thus, the whole historical movement is concentrated in the hands of the bourgeoisie; every victory so obtained is a victory for the bourgeoisie.

(47) 所以历史上一切的运动,都是有产阶级的运动;所得的一切胜利,也都是有产阶级的胜利。(第15页)

下例中的几处分号也和英译本完全相同。另外,冒号处日译本用句号,如果没有英译本参考,几乎无法判断该用什么标点:

(48) In this way arose feudal Socialism: half lamentation, half lampoon; half an echo of the past, half menace of the future; at times, by its bitter, witty and incisive criticism, striking the bourgeoisie to the very heart’s core; but always ludicrous in its effect, through total incapacity to comprehend the march of modern history.

(50) 封建的社会主义,就是这样起来的:一半是悲哀,一半是讥讽;一半是过去底反响,一半是将来底威吓;虽然有时用痛快锐利的批评,刺击资本家底心胸,但全然缺乏了解近世史前进的能力,结果总不免滑稽。(第37页)

除了分号外,逗号使用和英译本完全一致的情况极多,如:

(51) In political practice, therefore, they join in all coercive measures against the working class; and in ordinary life, despite their high-falutin phrases, they stoop to pick up the golden apples dropped from the tree of industry, and to barter truth, love, and honour, for traffic in wool, beetroot-sugar, and potato spirits.

(52) 所以他们在政治上的行动,常常赞成对于劳动阶级的压迫政策;他们日常的生活,也和他平日说的大话相反,他们专想拾产业树上落下的黄金果,他们专想假借真理,爱,和名誉,去换那毛,糖,和马铃薯的酒精。(第38页)

这段的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的使用和英译本一致。并列项之间用逗号,同英文完全一致;特别是两处并列项的最后一项前用逗号(即“,和名誉”“,和马铃薯”)更显得很突出,因为现在的规范用法是不使用任何标点。“他们专想假借真理,爱,和名誉,去换那毛,糖,和马铃薯的酒精。”和英译本一致。日译本此处还画蛇添足地加了阐释,即“从毛,糖,和马铃薯的酒精产生的利益”,首译本并没有采用。

下例中,两个分号和两个句号位置都和英译本相同。

(53) Historical action is to yield to their personal inventive action; historically created conditions of emancipation to fantastic ones; and the gradual, spontaneous class organisation of the proletariat to an organisation of society especially contrived by these inventors. Future history resolves itself, in their eyes, into the propaganda and the practical carrying out of their social plans.

(54) 这些发明家以为历史行动是要照他们自己所发明的行动;历史造成的解放条件,是要照他们空想的条件;劳动者渐次自发的阶级组织,是要照他们特别创造的社会组织。将来的历史是自然解决的,在他们看来,是要照他们的社会计划底宣传和实行来解决。(第50页)

虽然句式、小句数目和语序都有所调整(陈望道将“这些发明家”移至句首,日译本为五句),但标点符号的一致是很明显的。

2.参考日译本的证据

日译本是陈望道在翻译时的重要底本,这在词语的翻译层面可以清楚地看出来。(18)参见石川祯浩:《关于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上海党史研究》1995年第2期;陈力卫:《〈共产党宣言〉的翻译问题——由版本的变迁看译词的尖锐化》,《二十一世纪》2006年第93期;王东风、李宁:《译本的历史记忆: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解读》,《中国翻译》2012年第3期等。而在标点符号层面,虽然日译本的标点使用和英译本有很大脱节,但部分标点符号也透露了陈望道参照翻译的蛛丝马迹。这主要体现在日、中两个译本对重要名词的英文括注呈现较多一致上。如:

(56) 自由民(Freeman)(19)原无“)”。和奴隶(Slave),(20)原无“),”贵族(Patrician)和平民(Plebeian),(21)原无“,”领主(Lord)和农奴(Serf),(22)原无“,”行东(Guild-master)和佣工(Journey-man),总而言之,就是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从古到今,没有不站在反对的地位,继续着明争暗斗。(第2页)

有学者曾对日译本和陈译本的英文标注进行了对比统计,发现两个译本共出现47处标注,陈望道译本除了只有梅特涅、共产党两处没有标注外,其余标注位置完全与日译本相同。(23)陈红娟:《版本源流与底本甄别:陈望道〈共产党宣言〉文本考辨》,《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3期。这个线索也证明了在陈望道的翻译中,日译本也是重要的参考底本。

3.首印本标点的排印

最后,标点符号的版本研究价值体现在标点符号的排印风格上。当时,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完全是新生事物,各家印刷厂的排印方式不尽相同。像《新青年》(建设印刷厂)1918年第1期开始采用新式标点,对于怎么排这些标点,就曾考虑过几种方案。一种是标点符号排在字下,占一个字地位,缺点是遇到行头点不好办;另一种是排在字旁,也有个问题,就是有时候同字旁要排的专名号发生冲突;第三种是标点符号排在文字的一边,专名号排在另一边。(24)汪原放:《亚东图书馆与陈独秀》,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第75页。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标点符号(包括专名号)基本上单列一行,括号、引号、破折号在字下。这种排版风格和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胡适《尝试集》(1920年3月,标点符号排在文字的一边,专名号排在另一边。1923年亚东版则将标点符号改排在字下,占一个字位置)及《独秀文存》都不同。首印本和《新青年》(1920年)及刚创刊的由又新印刷所承印的《共产党》杂志排版风格也不一致。这些出版物的标点都排在字下,书名号和专名号在字旁单列一行。同样的风格还见于同属“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其他著作。如马尔西著、李汉俊译《马格斯资本论入门》是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二种,由1920年9月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和《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标点符号排版也不同。这说明首印本的排字跟陈独秀相关的排版和印刷工厂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究。

这方面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还不多,但初步看来,《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中标点符号的位置和浙江省教育会主办的《教育潮》杂志风格非常接近。该杂志从1919年第1号(1919年4月)创办起就有部分文章开始使用新式标点,以后各期使用新式标点的页码逐渐增加。这些页码的排印风格和首译本非常接近。《教育潮》至第5号(1919年11月)改用横行,全部使用新式标点。印刷者为浙江印刷公司。一师风潮后,该刊从第七期(1920年10月)改用竖行,甚至取消了新式标点,而使用更陈旧的圈点。

最后,由于刚开始使用标点,因为各种原因,首译本也难免有少数标点符号使用或排印错误的例子:

(57) (丙)“真”社会主义(German or ‘true’ Socialism)(第41页)

(58)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说就是圣西门(St.Simon),福利耶(Fourler),阿温(Owen)等人底学说,像前面曾说过,这都是在资本阶级和劳动阶级争斗还没有发达的时代发生的。(参照第一章)(第49页)

例(57)引用英文,也使用了原文的引号,但是出现了两个同向引号的错误;例(58)并用了逗号和冒号,也似不妥。

猜你喜欢
冒号陈望道英译本
到底是谁让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
小冒号的烦恼
陈望道: 误把墨汁当红糖吃
时代呼唤,使命担当——史诗《格萨尔》科恩曼英译本的语境阐释与翻译倾向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信仰的味道(连载二)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小冒号飞进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