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潼 谷翠峰
摘要:本文简述齐白石与罗振玉二者的生平及艺术、学术成就,结合齐白石与罗振玉二者的书法作品对二者的篆书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二者将自身篆书艺术与各自艺术、学术风格相融合,从而启示当代的书法学习者体会画家与学者对篆书风格迥异的书法艺术表现,对当代书法学习者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齐白石;罗振玉;篆书;书法;
一、齐白石、罗振玉生平及成就
1.1齐白石生平及艺术成就
清末1864年,齐白石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字濒生,号白石。被誉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其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水墨画闻名遐迩,然其书法古拙自然,篆刻更是自成一家。
朗绍君曾评齐白石是艺术全才,他不仅赋予作品质朴自然的农民情感,更使文人画形式呈现出新的生命力和现代性。齐白石在长达一个世纪的艺术道路上所展现的创造精神,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齐白石不仅在书、印、诗、画各方面造诣极高,其艺术创作的形式亦是十分丰富。而齐白石的书法成就较之其绘画、篆刻的创获更是毫不逊色,也因这三者之间既融通而又各成面貌,使得其书法更是风格鲜明,独树一帜。
1.2罗振玉生平及学术成就
清末1866年,罗振玉出生于江苏山阳县,初字坚白,后改字叔蕴、式如、叔言,号雪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序言》[1]中写道:“在中国文化史上实际做了一番整理功夫的要算以清代遗臣自任的罗振玉欲清算中国古代社会,我们不能不以罗、王二家之业绩为出发点了。”罗振玉在甲骨学、金石学、古器物学、简牍学、教育学、农学等领域著述极广,造诣精深,对近代学术作突出贡献。
作为"甲骨四堂"之一的他对甲骨文字的精深研究之贡献尤为瞩目,更是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长足发展。作为一位传统学者,他的思想观念一直深受正统观念的熏陶,这亦形成他为人处事的根本。繁此上种种,皆是罗振玉形成他独特的书法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更构筑了他对书法创作的审美追求。
二、齐白石、罗振玉的篆书艺术风格
2.1齐白石的篆书“三变”
齐白石自二十六岁起受师门及周围朋友的影响而开始学习书法,他起初写字,学的是馆阁体,后跟着沁园、少蕃两位老师开始学习何绍基,又因诗友们有几位会写钟鼎篆隶会刻印章的,于是在闲暇时候齐也常常写些钟鼎篆隶了。而后,他学篆书专攻汉篆,以古为新,在探索中不断进步。在篆刻方面,齐白石先是得丁、黄印谱原拓本,得其门道,数年后又得《二金蝶堂印谱》,习得何为老实为正,疏密自然,而后又多次临学赵之谦印。深得丁、黄、赵之谦三家的篆刻风格。这样不局限于何氏书法及钟鼎文字的"以印入书"之路,为之"一变"。
1902年,齐白石开始仿学金农书,并称其"写金冬心的古拙"。1903年,四十一岁的齐白石在北京时结识李瑞荃并受其指点学习魏碑,开始改学《爨龙颜碑》,字体上取其奇巧而显异态,用笔质朴,不拘于形,颇具"碑派"意味。齐白石十分推崇:"秦汉人有过人处,全不在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由此又学《天发神谶碑》的直方正之结构及恣意随性之意,不断探索自己的书法风格。此乃"二变"。
自七十岁后,齐白石又学习秦权,喜好其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秦诏版风格迥异,有的较为严肃工整,笔画方整瘦硬;有的字体大小不一,错落有致,这些都使得齐白石的篆书用笔增添许多率真放纵。九十三岁时,他又对《曹子建碑》产生浓厚兴趣,每日临帖不倦,吸收其中篆、隶、楷混合的笔法,将隶书的波挑与楷书的折勾用于自己的篆书中。这是"三变"。
齐白石的篆书取法汉印文字、《天发神谶碑》、《(祀)三公山碑》、秦权等,通过"三变",融取诸家之长,结构若篆若隶,体方势圆,灵动新奇而又不失古意,"书从印入,印从书出",最终形成了洒脱自然,气象浑厚的"齐派"篆书风格。
2.2罗振玉“守法度,重传统”的篆书艺术
至于罗氏的篆书艺术,他同样严遵"法度",超乎常人的学术沉淀在他的书法作品中表露无遗。罗振玉的篆书多临钟鼎、虎符、石鼓等金石彝器文字,对商周金文有过系统且深入的研究,著有《殷文存》、《三代吉金文存》、《秦金石刻辞》等。临写上不拘泥于一家之法,在原作的基础上,体现其精髓特点的同时,自然而又各具特色。
在罗振玉篆书中,他有意识地控制单字的姿态,不同于已被普遍使用的左第又高之势,将平稳端方做到了极致。每个字无不将中锋用笔一以贯之,笔笔衔接,都显得圆润而又严谨。以上都无不体现罗振玉在书写过程中的谨慎和克制。
相对于艺术作品常追求激情与表现力,罗振玉追求含蓄肃穆,端方严谨,是内心的体会,是对"道"与"法"的把握。古雅的美感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无处不见。与其说是他在创作书法艺术,不如说他在创作思想,不如说他在对自己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
三、对齐、罗篆书之异同的总结与启发
齐白石、罗振玉两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且二人書学皆翰墨余事。齐作为画家入书,罗作为学者入书,这从本身就注定了他们互不相同的篆书风貌。
其次,二者的篆书风格,要说齐白石是“浪漫主义”大师,那罗振玉就是“古典主义”大师。从二人的篆书作品中,不难看出二人的书法风格迥异。齐白石学书以古为新,灵动而不失古趣,颇具烂漫天真的趣味,同时,深厚的篆刻造诣也无形中影响着齐白石的篆书风格,下刀果敢刚毅,充满金石味的线条也在篆书中有所体现。本着创新求变的精神,从书、画、印中相互影响吸收,最后形成自然雄浑的篆书风格。反观罗振玉,同样学古为书,但他坚守传统,主张中庸正气,篆书作品虽缺少恣肆洒脱的一面,但无处不散发出中正儒雅,平整克制的气味,丝毫无轻率或放纵的可能。可以肯定的是,罗振玉的篆书风格,就建立在他多年对古文字的深厚学术研究之上。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篆书入法上,齐白石学秦权、钟鼎文字,罗振玉亦学钟鼎、虎符等金石文字,二人都从古文字中汲取营养,学古而通今。齐白石篆书的字法、章法,构成了其作品独特的美感,这也与其篆刻、绘画的大写意风格浑然一体。罗振玉的篆书讲求“法度”而非“性情”,他的字蕴藉、内敛、庄重、平和。与其严谨,求真的学术精神不谋而合。可以说,学篆为二人的艺术、学术道路起到辅助及铺垫的作用。
齐白石学篆书一路秉持创新求变的精神,灵活且毫不古板;而罗振玉作为一名学者,虽在创新方面略显不足,但他脚踏实地,扎实临古,并大量刊行所得的宝贵资料,他在对学术资料研习的严谨和开放的精神可以说鲜有人能与之相比。那么,当今学书者若能将二人如此优点结合学习,既从严治学,严谨从艺,同时保有创新求知的精神,岂不甚是美哉?
宗白华在《艺境》[2]中说“艺术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然而艺术家不是赤裸裸的表达,而是让人探索无穷,几百年以后还有影响”。没错,不论是齐老亦或罗老,二人都终其一生都追求着无止境的艺术更高地,追求着更深刻的学识境界,如此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及精神已是当今很多学书人所不能企及的,由此更应为当今年轻学书者们所学习的楷模,更应为后世所敬爱及赞颂。
参考文献
[1]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 宗白华.[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2
[3]齐白石.张次溪[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4]张帆.罗振玉书法溯源[J].书法,2018.(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