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现状及策略分析

2021-01-21 11:59:57宋欣歆董泓才姜苏琴缪雨琦吴曼宁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

宋欣歆 董泓才 姜苏琴 缪雨琦 吴曼宁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中国虽然有强大的文化根基和强劲的文化发展势头,但眼下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非文化强国,其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与物质硬实力的日益强大并不相称。因此,我们有极大的必要构建起崭新的海内外文化传播策略架构,助推中国文化在21世纪呈现出新面目、新活力。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调研了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现状,并基于此浅析了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海内外传播;文化传播策略;新媒体技术

一、研究背景

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侧面印证,越来越被重视。近年来,中国文化日益受到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文化自信与其“走出去”战略在国家发展道路上成为了热门词、高频词、关键词。本组组员查阅文献发现,近年来中国政府官方鼓励专业化、国际化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人文交流具体项目运作,中国文化“走出去”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国际化进程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被输送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中国虽然有强大的文化根基和强劲的文化发展势头,但眼下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非文化强国,其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与物质硬实力的日益强大并不相称。因此,我们有极大的必要构建起崭新的海内外文化传播策略架构,助推中国文化在21世纪呈现出新面目、新活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现状分析

近年来,专业化、国际化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越来越被鼓励参与到人文交流具体项目运作中来。本文采用了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国内外群体进行调研。在问卷调查方面,设置了掌握哪些语言、是否拥有跨文化经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更感兴趣等问题。截止到调查报告汇总时间,我们共收到174份问卷回馈。综合以上调研方法所得出的结果,笔者总结出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2.1中国文化海外宣传现下承受一定阻力

由于政治上的相关矛盾,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一些对中国文化的抵制情绪。国内官方有关海外文化教育产业鲜有,具有代表性的是在2004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先锋,孔子学院的建设引人瞩目,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现有注册学员210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人 。然近年来随着政治立场冲突,不少地区因此开始抵制孔子学院的发展;在2020年4月21日,瑞典就关闭了瑞典当地的最后一所孔子学院。

2.2国际化传播缺乏文化重视与创新

新时代中华文化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海外宣传面临西方文化竞争,中国目前的文化宣传渠道对外在文化表现不够重视,走出去的文化凝练不足。眼下,中国迫切地需要一个创新的文化宣传途径来正确应对西方文化的竞争,拓宽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渠道,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加强中华文化与海外区域的双向沟通。同时,目前在面向海外市场的文化教育机构理论不能较好地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对实践活动重视度不足,甚至忽略了文化因素。对于对外宣传的交流活动内容一块,有举办更多多样化的交流模式的需求,应当重视中国文化的沉浸式体验,进一步深化中国品牌的文化内涵,从而引导海外学生群体从好奇式的体验到主动了解这一转变,并自发、主动地学习中国文化。

2.3文化对中国品牌形象助力不足

在当今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对中国品牌宣传助力不足。中国迫切的需要提高文化大国形象,以品牌的建设引领制造业形象的转型升级。线上线下融合式公益体验馆则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树立中外文明互通的观念,用“国际话语”讲中国故事,把“中国故事”带出去,加强文化的呈现力、诠释力和传播力,有助于打造和提升中国产品的国际品牌形象。因此,我们有极大的必要构建起崭新的海内外文化传播策略架构,助推中国文化在21世纪呈现出新面目、新活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策略分析

3.1 丰富文学途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利用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翻译成多语言版本在全球各个地区出版,传播东方智慧。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完成问卷的海外被试中掌握英语语言能力的人群还是占到相对较大的比例,会德语等其他语种的人群占少部分。因此在制作中国文化典籍译本时可以考虑主要以英语为主,根据用户群体的细分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小语种译本。同时,根据各国家地区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不同,可以对应性地选择有相同理念、相近思维的图书进行传播,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用户群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忠实读者,引起更多海外读者的传阅、共鸣。

3.2拓宽教育途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官方渠道开办更多的孔子学院、鼓励教育界邀请全球各地高校参与合作公办交换生项目;鼓励民间力量开办针对华人后裔的中文培训学校、国学传统课程,在交流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偏低,但是想进一步进行文化交流学习的欲望浓厚。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国外受众对中国美食以及传统节日习俗有浓厚的兴趣,但对于其他类别的喜好参差不齐。因此可以更侧重于开设一些中华美食烹饪方面的趣味课程,以一种简单轻松、贴近生活的方式分享一些厨艺课程,通过一些“联动”并借此提高其他几大类文化内容的趣味性以及关注度,如科普东坡肉的由来、端午节的历史。在研究推出兴趣课程时,应该立足于让海外的用户“换一种思维生活”“学习新的生活技能”,而非僵硬、填鸭式地强硬灌输中式思想,一味的想“走出去”而不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寓教于乐、尊重他国文化而在此基础上平等的交流才是较为理想的局面。

3.3线上线下融合凝聚中国传统文化同好

聚集爱好相同的人群,在线上举办网络晚会、线上论坛;在线下组织音乐会、茶道品鉴会。组织开展短期交流活动和中长期交流活动在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趣味性较强、感染力较深的沉浸式体验活动;另一方面,长期交流活动也可以帮助海外受众习得一门较好上手的中国传统技能、增长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针对短期交流活动,可以计划开办中国茶道、中国功夫等内容的入门;而对于长期交流活动,则可以计划开办中国书法、中国水墨画、以汉服为例的传统服饰鉴赏等交流活动。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国内外受众喜好的展现形式有一定差别:国内对影视图片喜好度高,国外用户更倾向于网络课程的展示。因此开展多形式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交流体验非常重要,其中线上平台可以主要以影视图片为主,从而更具吸引力与视觉冲击力,提升用户体验感。如此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一些新建立的网站、論坛、民间学校等平台上利用新媒体技术还能打破传统交流活动多以课堂教学、普通体验活动为主的局限,如将茶艺与VR结合、书法与体感技术结合、汉服与剧本杀沉浸式体验结合,带来前有未有的体验感。

3.4精进线上平台而突破时间与地点限制

从线上吸引更多受众如线上开办线上论坛、网络晚会。在新冠期间,线下活动受到较大的限制,且人员聚集具有安全隐患;通过线上开办活动发是在安全性、成本等方面最为理想的方式。互联网平台的开设可以为想进行“云”体验的用户提供便利与服务,让其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进行中外文化交流。尤其可以将一些热门的娱乐方式和互联网平台结合。如在进行汉服文化的介绍、讲解汉服穿搭文化时,可以让参与者佩戴VR眼镜等设备,足不出户体验汉服穿着;还可以通过AI技术进行换装后在线上进行视频连线,以剧本杀的游戏形式贯穿唐宋元明清等系列朝代,在Tiktok等国外短视频平台展现并发展相关话题趋势,鼓励人们参与体验、从游戏剧情中了解历史背景和服饰文化。让人们更真实地感受汉服和生活结合的日常魅力的同时,也能通过网络社区的影响力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实际的宣传力度。在完善各种平台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应当做到增设个性化用户服务;增加文化交流内容的新颖性与趣味性,提高用户参与度;增设文化交流版块与内容,丰富平台互动性;融合全媒体媒介,提升视觉感官效果,给予良好的用户体验;增强宣传力度,为对中华文化有着热切学习热情的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新颖平台。

四、结论与启示

从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现状来看,我们在探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能性并拓宽其渠道时,需要做到避开政治敏感性的障碍,尽可能地把重心放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上,使得内容生动有趣并易于接受而非强调文化输出本身。这个举措可以大程度上避开一定政治敏感性产生的阻力,为后续活动的发展和扩大减少了合作上的潜在风险。

在世界范围内拓展推广中国文化的同时,更是站在民间文化交流组织的立场上为外国友人提供“换一种生活模式生活、换一种思维模式思考”的可能性,并为他们提供更多感受中式生活、学习中国文化的平台。同时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我们迫切的需要树立较为强大的品牌形象,融合互联网与多媒介技术,以高度的文化重视鼓励文化创新。从当今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策略来看,海外中国文化传播仍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体验为辅,且文化传播是以公益模式进行体验的品牌或机构仍为极少数,因此发展文化公益体验式传播在海外市场是眼下的刚需。开办中国文化场景式体验,运用VR等互联网技术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途径、传播途径的线上活动是未来的大趋势和新方向。

参考文献

[1]赵婷.论李子柒短视频国际传播现象[J].中国地市报人,2021,(07):118-120.

[2]余义兵.张烨琳.论孔子学院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播[J].蚌埠学院学报,2021,10(04):116-120.

[3]储静伟.推动中国文化和信息的国际传播[J].青年记者,2021,(07):1.

[4]王继红.自媒体视域下中國文化国际传播的新发展[J].文教资料,2021,(01):32-33+51.

[5]王漫儒.从李子柒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J].文教资料,2020,(12):50-51.

周燕飞.基于国际中文教育视角的“文化走出去战略”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2):190-192.

[6]陶雨竹.张雨婷.黄小玲.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05):41+43.

[7]高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0):38-41.

猜你喜欢
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技术让博物馆教育、互动更加生动有趣
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13:19:56
大数据、新媒体技术在广电中的应用和前景简析
科技传播(2016年19期)2016-12-27 15:05:21
新媒体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及其发展研究
利用新的广电媒体技术带动广电事业发展
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应用
“互动舞蹈”:中国传统舞蹈与新媒体技术的跨界融合
演艺科技(2016年4期)2016-11-16 08:20:21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8:05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28:07
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融合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4期)2016-08-02 10:49:12
新媒体技术对博物馆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
戏剧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3: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