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环环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华传统美德;中小学生
网络时代的发展,在带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对中华传统美德也造成了不少的冲击。尤其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中小学而言,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查询和对比众多著作期刊,对中小学网络传统美德教育进行探讨。
一、网络环境下传统美德教育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跟”“中华魂”的教育,是中国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伦理体系。它不仅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工作,更是现代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源流。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
为此,若是将其与网络环境有机结合,即可以丰富完善网络德育内容体系,更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以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占领互联网阵地,以此影响、感化、教育中小学生,对他们的美德教育进行有力拓展。
二、网络环境下传统美德教育方法
(一)建设线上资源库
网络方便快捷、存储空间大、提取信息方便。为此,学校可最大限度利用线上平台建立资源库,让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线上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影响。
学校通过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素材的采集进行资料整合,并对美德素材进行分门别类的资源放置。如:美德故事库、美德图片库、美德视频库等。通过多形式的线上德育教育素材库,提升中小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了解和认知,让原有枯燥无味的文字内容变成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展现形式。从而让学生在中华传统美德学习过程中,有被动转为主动。此外,可以在校园网站平台开设“美德小故事”“美德每日诵”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倾听讲解,向其系统地传授传统美德知识。
(二)开展网络主题活动
网络主题活动可以提升中小学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上的参与度,亦能加身其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如端午节期间在线上平台开展端午节活动,学校通过分享屈原故事的动画视频,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知晓屈原的爱国精神。亦可开通学生上传渠道,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端午节的理解。如:朗诵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制作端午节的手抄报、与父母一起端午节包粽子编彩绳等。让学生在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节日下,对中华传统美德有进一步的理念。
(三)网络角色扮演模式
网络角色扮演通常采用 flash游戏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角色的情感与责任,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思考角色。如:在卧冰求鲤故事中,让学生线上模晋人王祥与继母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学习兴趣,从而了解整个故事的内容,感知故事所要表达的价值观。
三、网络传统美德教育的注意事项
网络是现实的缩影,更是虚拟的社会。尤其是对于没有完全具备正确三观的中小学而言,如何让他们保持对传统道德的遵守而不被不良网络思想牵引,需要家校共同引导。
(一)树立正确网络观念
学校与家长要形成共识,以树立中小学生的正确网络观念,让学生知道网络环境虽然丰富,但并不可以为所欲为。如: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板报等形式,在校园内开展树立正确网络观念的倡导内容,让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不随意进行不良网络行为。
(二)引导网络正确行为
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遵守所在环境的纪律。纵使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是有相关规章制度的。为此,学校在开展教育时,要让学生了解正确的网络行为并能自觉遵守。如:QQ聊天要遵守QQ守则;参与社区活动要遵守社区要求;参与网游必须遵守游戏规则……
(三)适时监督网络行为
网络可以让学生知晓天下事,亦可让学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为此,学校与家长要适时监督学生的网络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学校开展网络课程时,仅开放课程有关搜索渠道。家中网络设备,家长要适时监控学生的浏览内容,使孩子能在安全限定范圍内上网。
四、结语
传统美德教育网络模式是当今德育工作的新形式。实践表明,以中华传统美德主导网络阵地,有助于净化网络环境,更有助于传统美德的传播和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与长处,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学校德育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德育教育的功能,让网络能为德育所用,为德育所劳,以更好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开展。
参考资料:
[1] 刘缇.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师范生的书法教育探究[J].魅力中国,2020(20):249-250.
[2] 杨莉.浅谈网络环境下的特色礼德教育[J].教育艺术,2020(2):7.
[3] 董雨萱,谢竹,葛伟.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J].新媒体研究,2018,4(19):26-27,30.
[4] 徐利广.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古诗文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8):254.
[5] 孔令声.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J].北方经贸,2011(5):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