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数形结合
本文主要从代数计算、代数与几何有效结合的数形结合思想出发,探讨小学数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一、掌握数学计算算理
计算教学中需注重算理的掌握,只有掌握算理才可以快速、正确地解决数学问题。算理掌握中除了一位数与一位数的加减法、乘法口诀等口算,还需掌握“凑整法”,尤其是小学阶段连加、连减、连乘运算过程中的凑10法和凑100法。比如:
(一)连加“凑整”
连加凑整指的是先算能凑10、凑100的数学式,比如“16+14”中个位数4和6能凑成一个10,则16+14=10+10+10=30;又如“17+15”中个位数相加能凑成10和2的和,则17+15=10+10+10+2=32,这样的凑整法让数学计算更加简便。
(二)连减 “凑整”
连减凑整指的是先算能凑0、凑10的数学式,最常见的是凑10法。比如“70-16-14” 中减数14和16能凑成一个30,所以可以直接从被减数里面减去30得出答案,即70-16-14=70-30=40,这样地凑整法让数学计算更加简便,并且加快了计算速度,提高了准确率。
(三)连乘 “凑整”
在小学常用的连乘中,最常见的是10和100,我们需要记住2*5=10,4*5=20,而且能凑10、100的数一定与5有关,那么在计算的时候通过交换律、结合律等运算方式可以凑整,比如“4*16*25”得计算中利用25*4=100和乘法结合律直接快速凑整得出了答案,即4*16*25=4*25*16=100*16=1600,不用烦琐的计算,速度又快,准确率又高。
二、数形结合思想的有效渗透
(一)用“数形结合”化抽象为直观
在数学习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将数学抽象化为数学直观。例如:“鸡兔同笼”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小学数学问题,在没有渗透方程思想和假设思想的情况下,很多孩子不能理解,学的也是一头雾水。那么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这个问题。
如图,将鸡头、兔头、鸡脚、兔脚分别用图形表示,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借助直观图的方式将数学问题图形化、具体化,符合孩子们的年龄和学习特征,解题更加有效率。
(二)用“数形结合”化繁杂为简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在数学学习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将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化繁杂为简单。
如五年级《相遇》一课中,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在交流与展示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构建与完善准确的线段图,然后在线段图中使得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抽象于学生眼前,还原相遇问题的本质,从而化繁杂为简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提高自身动手操作能力
1.通过动手操作,形成数学概念。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内化于心,如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和理解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学生在语言转换中有自己更多的想法和观点,丰富小学数学知识。
2.利用动手操作,找出数学规律。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有趣的數学规律,比如杨辉三角、三角形数……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有趣的规律,也学会了寻找规律,发现数学美,培养数学学习的乐趣。
3.注重动手操作,理清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同时也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孩子们必须通过实践理清数学中的数量关系,这也是一种生活技能。
4.运用动手操作,掌握计算方法。数学学习的终期目的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是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例如列竖式计算、笔算以及珠算等等方式让孩子们掌握计算方法,这也是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5.借助动手操作,体验数学趣味。数学的趣味性数之不尽,数学的美也随处可见,如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统一美等等,这其中蕴含着许多的人生哲理和生活趣事,借助动手操作,孩子们能更好地体验数学趣味,发现数学的韵味,成为学习数学的有心人。
四、结语
总之,从计算能力、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动手操作等三方面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策略,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要求,也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学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学习方法与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1(09):13.
[2]周汉琴.预设:深度学习的应然诉求——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优化策略[J].名师在线,2021(02):26-27.
[3]许燕.抓好预习,高效学习——小学数学高年级预习方法指导的策略研究[J].启迪与智慧(中),2020(03):45.